隨著口譯學習進入學期中後期,其實很難遇見完全全新的、大塊的知識了,更多的是日常的練習,針對同傳和交傳不同話題的知識、辭彙積累,以及在更難、更多元、更具體的情境中的練習中尋找錯誤,改正錯誤。那麼日後的分享肯能也是更多針對具體化的一些細節、場景下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某些技巧如何培養和提升等等。

這周交傳的練習重點在於長難句處理。長難句說難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是一些狀語、定語過長的例子,比如說「人口老齡化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群體和群體之間的,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摩擦。」 這裡xx和xx之間的,這一類型的長串並列定語,或者一些表示時間、地點、原因等等的並列狀語,就是一些口譯長難句的根源。

這種長難句會帶來兩個困難:第一,記錄困難。可能這種超長的定語和狀語是演講人精心策劃好的講述並列結構的重點,或者是臨時起意想到了很多相關的修飾內容,但不管怎樣,作為譯者臨時記錄短時間大量信息,並且理解它被提出的前因後果是很有挑戰的。第二,轉譯輸出困難。這種帶超長修飾語的詞,其實在中國的一些會議報告中很常見,聽起來已經非常繞口了,可能聽的時候就要豎起耳朵等好多秒才能等到要說的核心觀點核心詞,然後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看著筆記產出同樣繞口、高信息密度的翻譯語言,對譯員的口頭表達力無疑是個高壓的挑戰。

那麼應對這種超長定語狀語的交傳翻譯,也有幾種對應的處理措施。首先,在能盡量記錄儘可能多具體信息的同時,豎起只耳朵注意聽和思考講者這段話的核心觀點,思考它帶著幾層信息。此為第一步,意識到現在是處理長難句的情景,啟動主動思考和語句分析機制。第二步,要想辦法拆解層級,化繁為簡。簡單來說的意思就是,其實並不是每句長難句都真的有必要說的很長,它是由兩到三個主要的信息層級構成的,就比如剛剛舉例的「人口老齡化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群體和群體之間的,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摩擦。」這句話,其實可以被分為兩層信息:人口老齡化會引起摩擦,以及這種摩擦是會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群體和群體之間的,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所以我們化繁為簡 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講話人真正想表達的、簡單形式下的信息是什麼。第三步,了解了其核心想表達的觀點,那麼在核心意思明確、時間充裕表達自信的基礎上,那麼就可以把長句分成兩到三個小短句翻譯輸出,方便觀眾消化吸收的同時,也方便自己用更簡短簡潔的語言來表達的原則,避免犯錯。那麼如果筆記上的信息記錄的不是很全,或者時間有點趕,那也完全可以把講者的話歸納再輸出,比如:人口老齡化會導致衝突,這種衝突是存在於方方面面的。

接下來講講同傳語言質量的一些提升建議。這周的同傳訓練認真進了同傳箱,第一次進行了十分鐘以上的無準備中譯英同傳練習。也就是說不僅時限變長了,增加了體力腦力的壓力,同時要同傳的材料也是模擬現實會議場合,翻一個幾乎沒有預先熟悉過的語段。這就逼迫我們走出原來的舒適區:以前的同傳材料基本上都是提前過過一遍,或是先被當作交傳材料練習過,或是提前講過一些關鍵詞和背景知識的東西。從各個角度上增加了練習的難度。

那麼結果也不太出所料吧:翻出來的東西只有一半能聽。而且感覺十多分鐘的同傳說長呢其實也不是太長,實際工作崗位上都是兩個譯員20-30分鐘一輪崗的,但是對我們剛上手的來說也是不短了,走出booth的時候有點腦子漲漲的,好像消耗了不小精力的感覺。

所以這裡就必須面臨和解決一個問題:越是往後,腦子越累,輸出的語言質量就越下降,反應處理的靈活度也就越降低。這裡還是感觸挺深的,其實大腦的短時信息負載力,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像是人體的肌肉一樣,是需要在合理的鍛煉中不斷提升的,沒人天生就做得好,也許天賦有些許差別,但是90%以上的效果來自於勤練習。

另外還打破了一個幻想,就是永遠別指望能用自己的非母語,長時間內「堂堂正正」跟得上在用母語說話的演講者。對應我們來說,就是不要想著英語可以說得溜到可以好到能字字珠璣、句句語義完全對等地做20分鐘的同傳。因為人的腦力、精神力、注意力和肌肉也一樣,是會疲憊的,像力氣一樣,一下子用的太大力太密集,時間久了身上就感覺沒什麼力氣,就像跑馬拉松一樣不能全程衝刺。那麼說了這麼多不該,該怎麼正確應對呢?

要學會理解歸納、取巧表達、夾縫中抓大放小求生存。

理解與歸納,其實已經是口譯練習的老生常談了。聽不懂核心意思,抓不住關鍵信息和關鍵詞,翻譯就只能根據字面意思吭哧吭哧地硬翻,追求最表面意義對等的輸出。這樣不是不行,但是沒有可持續發展力,就像是那種上文提到的長跑的時候上來就百米衝刺的人。更不提如果不求核心信息的理解,那麼翻譯表達的時候是會有偏差的,反而更費力不討好了。簡而言之,理解演講人、抓取核心信息、理解歸納,是開啟同傳這種即時性翻譯活動的開始,是一切之本,也是後面取巧省力的基礎。

取巧表達,其實前面幾期也略有涉及,也就是KISS原則:keep it short and simple. 那麼取巧的核心也就在於,一樣的話,一樣的意思,語言的表達是有很大迴旋調整的餘地的,比如想說「在美國學習中文的人」,你可以說是people who are learning Chinese in the USA, 但也能簡化成American Chinese learners。一個這麼短的描述尚且如此,那在十幾乃至幾十分鐘的同傳中,學會取巧、簡潔明快的表達方式,能省下譯員非常大量的時間和體力。而能做到這點的基礎,一方面在於平時對那些「形式簡單但能表意豐富」的辭彙、短語、結構等語言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也存在於口譯過程中不斷的自我監控:這個話我是不是能找到個表達方式說得更簡潔明快點?這半分鐘我下意識好像說了不少車軲轆話,後面怎麼想辦法利用歸納信息、提升表達效率提高輸出質量?

夾縫中抓大放小求生存,是個很實際的問題,也就是同傳裡面很常見的挑戰: 口譯的速度有時跟不上講者的速度。應該怎麼處理?這裡的原則就是「抓大放小」。我們再用先前的例句進行闡述,比如講者在這裡講了這樣一段:「我們都知道,人口老齡化有很多負面影響,它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群體和群體之間的,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然後假設,這裡在上一句的翻譯里你浪費了不少時間了,這裡要往回趕了,你怎麼最好地趕時間?抓核心的、新的、對觀眾有價值信息!這裡開頭的「as we all know」肯定要扔了,「Aging population has lots of negative effects.」其實常識想想也是觀眾知道的常識性消息,那麼核心的、新的、對觀眾有價值的話其實是在後半部分,那這時在最極端「夾縫求生」保留中心思想的翻譯就可以說:「Aging population will trigger conflicts among parties at all levels.」 看,這樣表達是最簡潔省時間的,而且運用了「理解歸納技巧」把"它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群體和群體之間的,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總結提取信息成為了「trigger conflicts among parties at all levels.」這個被歸納過的核心觀點。

注意,這裡不是說這個譯法就是最好的,不是要時時刻刻按這個標準來的,它可能甚至違反了一些筆譯忠實性的原則,刪掉了一些細節。但是在當時的情境中,它是可以完成一句口譯任務很「取巧」的省力方法。這裡也不是鼓勵大家所有話都要高度概括、瘋狂求簡約表達趕時間,其實在這裡提倡的是一種聰明的思路和技巧,同傳腦袋或者嘴巴跟不上演講是常有的事,通過「理解與歸納」「取巧的簡約表達」「抓大放小夾縫中求生存」等等方法,能幫助譯員更高效、省力地跑好同傳這場「馬拉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