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凌曉峯:中國學生還是缺乏質疑和創新精神 公眾號 第1張

AI 科技評論按:相信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同學對凌曉峯教授並不陌生,他為人謙和,風趣幽默,每每回國,總是受邀在各大高校進行講座。凌曉峯教授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終身教授。凌教授主要研究在於開發計算機和人的智慧。他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和思維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在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累計發表論文 150 多篇。是北美地區知名人工智慧專家。近期,凌曉峯教受邀兼任蘇州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

世界上發達國家在人工智慧領域競爭尤為激勵,中國把人工智慧作為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人工智慧日益成為熱點的當下, AI 科技近日與凌曉峯教授展開了一次討論。採訪內容很多,第一期將集中討論如何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凌教授表示:要在科研上有更多突破,最重要的是質疑和創新能力。

在人工智慧時代有所建樹:提出質疑和創新

質疑就是對已經發表的文章,無論作者是誰,都以審視的眼光去質疑。質疑是非常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的基礎就是實驗法,而實驗法就是以質疑為起點做研究。首先,提出假定和質疑,提出質疑之後,你再去研究,看你的質疑對不對,然後你再思考,自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這樣纔能夠在科學領域不斷的創新提高。

中國歷史與教育體制不利於質疑和創新

我們的學生缺乏質疑能力有著很強的歷史原因。我們的文化中對於權威缺乏質疑。中國屬於農耕文明,對於知識有著先天的敬畏。同時在漫長的封建歷史中質疑往往意味著對權威的挑戰,會株連九族,後果非常嚴重。

拋下歷史包袱,當代的教育機制和大環境也阻礙了學生質疑精神的發展。中國很多教育都是填鴨式教育,機械地灌輸知識,然後考試,一定要按標準答案做答,這種教育方法,久而久之就使學生不敢質疑,不願意質疑,不會質疑。這實際上對培養適合於下一個 50 年的 AI 人才並不合適。

中國學術環境下不利於質疑和創新

我經常應邀旁聽一些論證會,院士專家先發完言後徵求大家的意見。經常遇到的情況是,沒有人有意見這時候,院士專家指定人員來提意見,被指定人員通常會說「院士您說的對,我很支持您說的話。」很少會有真正的質疑和交流。

中國學生對於「學術明星」發表的文章一般不敢質疑。他們在讀文章的時候,經常是拜讀的心態,逐行逐句的深究,把自己框住。這樣學生更不會去質疑文章的內容,也就不會有新的突破。

質疑和創新精神是可以鼓勵和培養的

在國外學術會議和課堂上,質疑和提問是經常發生的。老師上課經常會說的一句話是,「這堂課上沒有問題是傻問題。」學生對教科書和老師講的內容都會進行提問。在大型學術會議,比如 NeurIPS 上,人們會排起長隊對演講嘉賓進行提問。時間不夠了,會後大家會圍著嘉賓提問交流。今年我們在 NeruIPS 上也有一篇文章被接受和展示,展示期間一直不斷有人提問交流,我們在交流中也受到很大啟發。

引導和鼓勵對於培養質疑的習慣尤為重要。在蘇州大學做了一個一小時的報告,留了兩個小時的時間。中間不斷鼓勵大家提問,質疑。結果,整個報告氣氛非常活躍,我們做了非常多的互動。報告結束後,大家把我圍起來不斷向我提問。

有一點我要強調的是,質疑並不是對於被質疑者的不尊重。質疑是對事不對人的,雙方在交流中都會受益。

自我質疑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經常需要自我質疑通過審視自己的文章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和思路。我們更會考慮審稿人會如何質疑我們,因為他們會用審視的眼光審視每一篇收到的文章。這樣我們能更好的回答審稿人的質疑。

實際上政府在出臺政策之前就要考慮到民眾會如何對於政策進行質疑,以及政策是否存在可被利用的漏洞。這樣質疑自己的政策,並聽取民眾進行反饋,才能制定出好的政策。

在人工智慧時代,中國要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科研人員的質疑和創新精神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中國的人工智慧以及社會才能更快速的發展。

點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