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電影《飛馳人生》裏,車隊技師張本煜計算組裝一輛賽車的時候竟然要花一百多萬,那麼用一輛純民用車(比如本田思域)改裝需要花多少錢呢?可以改成功嗎?民用車和賽車的區別主要在哪裡呢?


100萬攢的車太便宜了,給你個硬體報價

WRC LAN EVO

蓋瑞特渦輪1萬9,渦輪水管油管4500,剎車油管5000,ap或者b的剎車配endless剎車片,一套10萬起

定製高凸 兩根凸輪軸 4萬

火花塞 4個 2000

點火模塊 高壓包 2萬

考斯沃斯亂七八糟感測器 10萬

後差速器 3萬

鍛造活塞一套1萬起,ARP連桿螺絲八個 4000

強化氣門彈簧,加大進排氣門 5000

saber或者蓋瑞特中冷 saber的5000,蓋瑞特1萬起,中冷管4000

鍛造麯軸2萬5,自平衡皮帶輪6000,輕量化飛輪6000,輕量化皮帶輪4000,高性能發電機 5000

發動機大小瓦好幾套,5000

定製水箱8000,硅膠管3000

排氣全段 2萬

全取代可讀數據的賽車電腦,3萬

ECU程序4萬

單跑沙石設定的輪圈避震器組合,oz拉力圈加歐靈斯氮氣瓶定製避震器,加胎,便宜點算10萬

序列變速箱 四驅傳動 30萬+20萬

還有各種油水管的an頭,快接橄欖頭,國產貨1萬

這上面只是一個很垃圾的配置,沒有研發成本只有攢車的成本,而且電影裏是帶防滾架的成品車架可以省掉很多錢,通常序列波的訂貨週期長達半年,還有各項底盤數據,不同路面的避震器設定

陳德安的高7賽車 研發費到最後實體出來,三臺車每臺700萬,這還是小頭,每站的技師工程師服務,一年下來可以買3臺車

跑ctcc的東風思域,前驅不需要考慮四驅的問題,單跑場地的賽車,義大利製造,成本高達700萬

最後再說民用車和廠車差距,請看下面這個視頻

JS S2K VS WRC EVO

沙石路面設定的輪胎嚴重打滑的情況下,還能穩壓偽賽車的JS Racing S2K,要知道這臺s2000在面對500匹的10代EVO都能贏,差距真的太大了

土屋花幾百萬日元改的1.7 7AG AE86對戰1.6WRC雨燕 被甩開20米,完全跟不上

科林麥克雷 22B 雪柏油WRC 2018 瑞典 雪

20年來WRC賽車已經飛躍式的科技進步

超高完工度的高度成熟化賽車,就算是車廠自己也無法獨立完成,需要交給專門幾家從事WRC廠車製造的廠家研發

300匹前驅BTCC的科魯茲賽車銀石桿位圈速比900匹邁凱輪p1快一點點

最後,感謝中國賽車人的堅持,是你們的努力中國賽車纔能有今天的成就,你能認出幾個?

我常想起死去的那些朋友們。我能做的就是躺下睡覺,閉眼,再睜眼,把車的反光鏡塗成黑色,綁上安全帶,戴上頭盔,停到發車位,繼續。用自己的小說裏的幾句話來結尾吧。

他們先行,我替他們收拾著因為跑太快從口袋裡跌落的撲克牌,我始終跑在他們劃破的氣流裏,不過我也不曾覺得風阻會減小一些,只是他們替我撞過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牆,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進的溝壑,然後告訴我,這條路沒有錯,繼續前行吧,但是你已經用掉了一次幫助的機會,再見了,朋友。


國內最好的拉力車的水準。韓寒比賽的車跟這個差不了多少。

那麼用一輛純民用車(比如本田思域)改裝需要花多少錢呢?

純民用車改裝要拆很多東西,也看你想改成什麼樣子。如果只需要滿足比賽的安全標準,不是很在意速度和性能,以及耐久度。理論上來講只需要安全改裝,滅火器座椅安全帶防滾架等等全用最便宜的,應該15萬左右就能做齊。

但是這樣的話基本剎車很快就沒。所以一些耐久類的東西肯定要換。一旦你開始投錢就停不下來了。不過放心,把你的飛度改成WRC的標準最多也就四百萬,當然前提是以3臺以上量產計算的。如果只服務1臺的話7.800萬吧。

可以改成功嗎?

當然可以,核心是你想要改出什麼水平的。想比賽國內隨便找個俱樂部都能整,想好就得送出國。

民用車和賽車的區別主要在哪裡呢?

還是按拉力賽說。低組別例如S1-S3。各組之間只有排量不同,同時禁止除安全改裝(防滾架座椅安全帶滅火器還一個什麼忘了)以外的任何改裝。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車和你的飛度只有安全設施上的不同。有的車隊偷摸換個變速箱這就不說了。但是剎車片可不可以換競技不知道今年是怎麼規定的。

S4-S6就是「無限改裝」了。S4是俱樂部兩驅,S5是廠商兩驅,S6是廠商四驅——絕大部分正常人都會覺得覺得俱樂部在沒有廠商支持的情況下不會砸500萬改個車。同理,隨著級別的升高,自然競爭力就增加——自然預算就要多。如果和民用版對比的話,我們就拿高爾夫舉例,相同點如下。

  1. 車殼(承載式白車身)是一樣的
  2. 車標是一樣的
  3. 發動機缸體是一樣的
  4. 四個輪
  5. 能跑

沒了。

其他所有的東西全是為性能服務,甚至包括大燈,都會換成LED版本同時直接接入匯流排。

如果你想詳細瞭解的話可以分別問我哪個部分的哪個零件經過了怎樣的加強,我把整車給你數一遍估計數得到明年。

以上。

@生猛北瓜 你看下這是原始的記錄,剛查的第一手報價XD


真要改賽車 一百萬能落地算不錯了

之後的維護保養一次幾十萬

一場比賽光是好幾套輪胎就能讓你吐血

還不說機械故障和事故維修

別拿平時咱自己玩街道改裝車比

商場裏賣的機器人兒玩具

能發光發聲還能跳舞

那能跟高達比嗎


就以思域為例

買回來拆光

先換賽用發動機

抬個序列式變速箱

全車加強焊點

上防滾架 底盤全換強化件

想辦法弄到賽車車身數據 做套寬體裝上

全車空氣動力學套件

到這裡車子基本成型 剩餘的都是小錢兒了

剎車輪轂桶椅等等全部用輕量化材料

換樹脂玻璃 換鋰電池 換防爆油箱

空調門板中控皮具直接扔

這樣上馬力機調好程序

備好足夠的熱熔胎

你就有一輛賽車啦

有八成可能你的車剛落地就壞

正常


先要說明一下,賽車是給專業人士(也得有錢)玩兒的勇敢者遊戲,普通人還是踏實追求安全平穩、智能簡便的乘駕體驗比較好。

作為一個早期Fomula-SAEer,後在美國上學轉投房車賽車隊、改裝車運營,具體的價格數據就不羅列、贅述了,很多大神已經有了詳細講解。

這裡我主要說一下賽車和我們平時常開的民用車之間有什麼區別,以及在這個加速向內燃機說再見的大趨勢下,我心中未來汽車的樣子。

先說兩句賽車,方程式也好,場地賽也罷,從0到1設計的起點都是從輪胎和發動機開始的。也就是說賽車的根本目的是在輸出發動機性能極限的基礎上發揮出輪胎的極限!剩下的底盤、車身(車架)、發動機外圍、傳動等改造全部都是圍繞這個目的而展開的。

這裡補充一下,職業車手是職業運動員,不是業餘玩家。車手需要在高強負荷的環境下做出精準判斷和清晰路徑規劃和記憶,高水平的車手是需要充沛體能和強健體質來保證大腦敏捷運轉,在高壓環境中做出直接判斷以及準確的機械化操作的。

而我們平時開的家用車,無論車廠再怎麼吹,在賽道上怎麼怎麼厲害,怎麼怎麼暴力,那都是扯淡。就算是大小牛、躍馬、911,這些個貨,如果不進行核心零部件加強,比如隨便的什麼強化曲軸、大小瓦、氣門彈簧,輪邊、懸架的強化、密封加固等等,在賽道上X幾節,保證一個個變成趴牛、臥槽馬、911事件中的雙子塔………

100多萬改輛車,最後一落地剛點火就壞了的案例比比皆是。就說國內大學生方程式賽車大賽,舉辦了10年,平均每年每個學校在這一個學生項目上的投入都是百萬等級的,而這些車的設計壽命恐怕都很少有超過100小時的。甚至有的車隊,造好車就直接下賽道了,連練習都沒有,車子比賽完就可以報廢了,因為也沒錢修。

很多民間車隊甚至連這個錢都沒有。無數車隊都是跑一場賠一場,大夥兒自己掏腰包贊助車隊。苦是苦了點兒,但樂趣也是真的大,對機械的狂熱粉來說,修車和泡在機油和基友之間本身就是生活中最有樂趣的事兒。

修車就是賽車的常態,賽車落地後,修!練習時候,修!比賽前,修!比賽後,別修了,該弄輛新的了。

因為廠家面向市場大眾推出的是一件日用產品,目的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安全、平穩的出行,關鍵詞是:耐用!安全!

賽車的關鍵詞是:逼出極限!

這其中的差距,大夥兒自行體會一下,這裡不展開談了。

為了逼出極限,核心零部件的設計思路會有本質的差別,選擇更昂貴的材料和更高級、更精密的製造工藝只為laptime0.01秒的提高,這種極致追求是把賽車逼向極限的工程美學。

但這個美是昂貴的,是和我們日常生活關係不大的。

就好比男人有肌肉是好看的,有雄性吸引力的:

但是職業的健美運動員、追求維度極致的健身「專家」未必有那麼好看:

平時我們跑跑步,打打球,是好玩兒、有益身心的:

但是職業運動員,追求奧林匹克金牌,把人類體能極限逼出來的專家,就未必那麼「健康」:

餘私以為,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賽車車這項運動,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改裝車,尤其是在市場混亂、工程師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下,不要一味「猛幹」,應該對工程,對流程工藝抱有敬畏之情。

別隨便亂改發動機,別隨便亂動懸架,別隨便就上外掛,刷罐頭。。。。。。除非你心裡非常清楚,也非常心悅地接受這些改變將會讓自己的車子充滿了不確定性,修車的熬人和事故的風險從來都不會放在朋友圈裡的「香車美女」圖旁邊。

我個人在年輕時候是非常享受這個不確定性的過程的,充滿了激情,也在不確定性中誕生了n多奇思妙想和驚喜的生活。

但是近幾年,尤其是在投入新能源汽車的相關行業工作後,我逐漸意識到穩定、簡單、智能對汽車出行的重要性。(但並不是說汽車的操控和運動性就不重要了)

Model S化了個妝下賽道,這就是在搞笑不必當真:

最後簡單說兩句我對未來汽車出行的一點兒看法。

今年年初在LV CES上看到寶馬和賓士的兩個概念,很符合我對未來智能出行的想像:

首先是寶馬的這個Vision iNEXT,超大的屏幕很吸引眼球:

但是說起大屏,我必須硬挺一下拜騰這個國產品牌。第一次在18年CES現場看到了他們的概念車和可以通過手勢控制的48英寸大屏的時候,就可以說是嘆為觀止了。畢竟那時候這個概念真的是有點兒「超前」了,所有人都知道,大屏肯定是趨勢、是潮流,但誰也沒想到會來得這麼快、這麼直接!沒想到現在寶馬、賓士、本田等一眾車企也在紛紛向「大屏」轉向。

多說一句,拜騰這個全面互聯的移動智能終端的概念如果在未來真正成熟起來,在一定產品數量的基礎上開放第三方應用開發者的加入,真正打造出一批48英寸大屏專屬的移動出行APP,這才真正算是智能汽車時代的到來。

還有就是賓士的人貨兩用模塊化概念車。這個也很有意思了,戴姆勒Vision Urbanetic採用了模塊化設計,在自動駕駛的基礎上通過換殼就能實現載人和載貨的區別,在未來的模塊化自動規模量產中是非常有預見性的。

總而言之,作為曾經的賽車「追風少年」,我對車輛駕駛品質的追求是不會有任何妥協的,無論多麼智能的汽車都不能堙沒「駕駛」的本質。但在大趨勢下,更好的服務、更簡潔的車內交互體驗以及更富科技感的功能加持,都會讓車變得更有「人性」。

賽車是極致的運動,這種體驗畢竟是屬於少數人的,我們普通老百姓,還是踏踏實實追求「樸素」的乘駕體驗來得更現實一些。


電影裡面說要參加S組,現實中CRC S6吧,基本上沒啥規則限定。。。。

以民間改裝的大概標準算一下

車架5w

包圍10-15w

避震器15一套

X-trax 6速 四驅 20w

剎車 卡鉗 盤 皮+踏板總成 6w

輪圈3套 柏油 礫石 雪地 打5w算

ECU Logger 儀錶 線束 感測器 20-25w

標定 專用一種油配3個階段渦輪延遲調教 5-10w

發動機。。。看怎麼改了,不好說。硬體便宜點打個20w?

油箱 2w

座椅 安全帶 滅火器3w

全新懸架 立柱 半軸 車載通訊 blablabla很多細節

然後再來看看油水 剎車油800塊一升 10w60 600塊一升,75w140 250塊一升 ,防凍液100塊半升。

對了,看電影裡面還有數據回傳。那麼偏的山坡裏,還能那麼好用。。。不知道能多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