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明明創業不過幾十年,為什麼抗戰和內戰的時候就已經嚴重腐化了?


謝邀。

國民黨並非是迅速腐化,而是一開始就沒有組織紀律一說,本身就是反清會黨組合而成,何談紀律性?

最初在他們的入黨誓詞中都沒有談到紀律與作風,證明國民黨只是靠著孫中山的威望強行擰起來的幾股力量。

立誓人xxx,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痛苦,願犧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務達民權、民生兩主義,並創製五權憲法,使政治修明,民生樂利。措國基於鞏固,維世界之和平,特誠謹矢誓如左:一、實行宗旨;二、服從命令;三、盡忠職務;四、嚴守秘密:五、誓共生死。從茲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極刑。

其次,革命太過順利,反而不能清除國內殘餘的封建勢力。這個在《阿Q正傳》里寫的很清楚。

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麼,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麼 ——這些名目,未庄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

而在之後,雖然國民黨在聯俄聯共時期經歷了列寧式政黨的改造,但是在清黨中,大部分左翼黨員與基層力量就這樣被清洗掉。補上的是什麼玩意兒?都懂。

現在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依然是城市買辦階級和鄉村豪紳階級的統治,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以新軍閥代替舊軍閥,對工農階級的經濟的剝削和政治的壓迫比從前更加厲害。從廣東出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半路被買辦豪紳階級篡奪了領導權,立即轉向反革命路上,全國工農平民以至資產階級,依然在反革命統治底下,沒有得到絲毫政治上經濟上的解放。

沒有足夠的基層力量,只能靠之前那些地頭蛇來維護秩序,這些人名為鄉賢,實為劣紳。

再然後抗戰到解放時期,國民黨又收編了無數偽軍,偽保長,也不加改造,指望這些人干出好來,那實在想瞎了心了。

其士氣和戰鬥力甚為低落。在未受殲滅性打擊的一百十八個旅中,有一部分是在第二線訓練的新兵,有一部分是從地方部隊和偽軍升級或編組的,戰鬥力很弱

毛澤東說這些偽軍弱,那麼這些偽軍弱到什麼程度呢?弱到蔣公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老實說,在古今中外任何革命黨都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頹唐腐敗;也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的沒有精神,沒有紀律,更沒有是非標準,這樣的黨早就應該被消滅、被淘汰了。

所以說,國民黨並非迅速腐化,而是有很多過程的。

1,革命時就沒有強調紀律性,而且革命過程太過順利,未掃除封建殘餘勢力,甚至還要和這些已經爛到根的玩意合作。

2,經過改造後清黨,清除左翼人士,清除基層組織,任用土豪劣紳地頭蛇,收編各路軍閥,他們本質上已經腐化,再加上國民黨沒有有效政策改變現狀,導致了國民黨也延續了他們的腐化。

3,抗戰後收編偽軍、偽保長,且不經教育改造,自然還是腐化了。


瀉藥,作為一個資深國民黨黑歷史愛好者,我還是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

國民黨的迅速腐化,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國黨從出生開始,就先天路子不正。

孫大夫不是善男信女,如果不是國民黨爛到他精神崩潰,對生活失去信心的話。他是不會一門心思找蘇俄人救命的。

如果沒有廣州的國共合作,給國民黨各種輸血式續命,國民黨估計又像小雞子一樣,被滇粵桂軍閥們輪流捏著玩。

常凱申搞了那麼多年的新生活運動和勤儉建國運動,除了養成每天早睡早起不喝酒的好習慣,根本改變不了國民黨的面貌。

一個不搞社會底層改革的政黨,不觸動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腐化都只是本來面目的暴露。

反過來說,大家看看國民黨的光榮歷史:

國黨早年吃日本捐款,後來吃蘇俄救濟、德國救濟、美國救濟,現在又吃大陸救濟。

天生軟骨病,真是沒得治,

寫在美麗島九合一選舉的前夜。


炮黨先天不足,成立之初就是個黑社會性質的大雜燴,學蘇聯又沒把嚴密的組織紀律學到,第一次國共合作就有人驚呼要被土共吃掉,土共入黨嚴格,要處處考核,土共深入群眾,土共有理想。。。。。

4.12清黨不僅殺土共又把黨內左派和進步勢力殺了個七零八落,以至於只好把一批土豪劣紳江湖幫派,地痞流氓填充進了炮黨。。。。。

推薦王奇生老師寫的書:黨員黨權和黨爭,對炮黨分析得很精彩。

再轉一篇王奇生老師的文章

國民黨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黨治政權。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政治形態在漫長的王朝帝制崩潰後,開始向一種新的黨國體制轉型。中國從此步入黨治時代。但國民黨仿照俄共實行一黨專政,而在實際運作中,其組織散漫性,又像西方議會政黨。國民黨是一個弱勢獨裁政黨。國民黨並非不想獨裁,而是獨裁之心有餘,獨裁之力不足。

(一)

1927年3月6日晚8時,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稚暉在上海環龍路26號與中共總書記陳獨秀閑談。在座的還有鈕永建、楊銓、羅亦農等人。

吳問陳:「你定中國實行列寧式共產主義需要若干年?」

「20年!」陳毫不遲疑地回答。

吳作駭極之狀。羅在一旁似怪陳過於直率。

合座默然。

吳即亂以閑語曰:「由此,國民黨生命止剩19年了。前時總理答越飛,國民黨國民革命完成,應需三十年。若你們共產黨急迫至此,未免取得[代]國民黨的生命太快了一點,應當通盤商量才好!」[1]

這一場景對話,出自吳稚暉於「四一二政變」前夕向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提交的彈劾共產黨文。當年陳獨秀「二十年」之說,也許只是國共朋友之間私下閑聊之語,吳稚暉卻以之為清黨反共的借口,顯然有借題發揮之嫌。而陳之閑語在22年之後竟成現實,恐是當年吳稚暉和陳獨秀均未曾預料的。

不過,就國共在北伐時期的組織實力而論,兩黨若僅以組織對組織,以運動對運動,僅「文斗」而非「武鬥」的話,共產黨取代國民黨的時間可能還要提前許多。1924年改組以後的國民黨,雖然在組織形式上師法蘇俄共產黨,實際只學到半套表面功夫。中共以一個數百人的小黨、幼黨,加入到一個幾十萬人的大黨、老黨之中,僅用兩三年時間,即反客為主,「容共」幾乎逆轉為「容國」。倘非蔣介石斷然以武力清共,國共之間或許早已和平演變。

1927年後,國民黨執掌全國政權,師法蘇俄實行一黨專政。但此時的國民黨實際上根本不具備專政的社會條件和自身實力。中共執掌全國政權時,擁有600多萬黨員,其中脫產幹部331萬人(1952年),到1958年,黨員人數增至1300餘萬,脫產幹部增至792萬。以如此眾多之黨員幹部,共產黨尚感不能滿足其新政權組織建設的需要。[2]而國民黨執掌全國政權之初(1929年),普通黨員僅27萬餘人,到1937年,亦不過52萬餘人。1929年,南京政府僅控制了約8%的國土和20%的人口;抗戰前夕,它所能控制的地區和人口分別增至25%和66%。[3]但這種控制實際上是非常脆弱的。由於黨力不足,南京政府一方面只能將政治觸角囿限於上層和城市,縣以下農村基層社會任由土豪劣紳和地痞流氓打著其旗號胡作非為;另一方面,大量吸納北洋舊官僚進入其各級政權系統,使北洋官場舊習得以在新政權中延續下來。

抗戰時期,國民黨的組織規模得到空前擴張,但大多數黨員只是掛名黨籍。黨不能在農村、工廠、礦山、鐵路以及其他部門中建立深厚的組織基礎,也不能在民間團體和社會組織中建立健全的政治領導。40年代的國民黨幾乎喪失了作為一個政黨的基本組織機能和活力。1941年,「閻錫山對其左右明言,以後國民黨、共產黨與汪偽三方面之成敗,共黨則為六分之三,汪逆則為六分之二,國民黨則僅有六分之一之希望。」[4]

國民黨始終未能建立一個具有嚴密滲透性和強大內聚力的政黨組織體系。國民黨政權的支撐力量不是黨員和黨機器,而是軍人和武力。在黨、政、軍三者之中,黨的力量最為脆弱。無論戰時抗日,還是戰後「剿共」,最先瓦解的往往是黨部,其次是政府,最後才是軍隊;收復某一個地方,最先到達的首先是軍隊,其次是政府,最後才是黨部。而共產黨則相反,黨的力量往往成為軍政的前鋒,攻佔某一地區,最先打入的首先是黨組織,然後軍政力量跟進;從某一地區撤退時,即使軍政力量退出後,黨的組織仍然留下來繼續戰鬥。在共產黨那裡,黨充分發揮了政治核心的作用;而在國民黨那裡,黨完全淪為軍政的附庸。

國民黨執政以後沒有觸動既存的社會結構。國民黨不是派遣和選拔政治上合格的黨員進入各級政治和社會機構中去改造和建立新的立足點,也不是培養黨員成為社會各界的楷模,以贏得民眾的信仰和擁護,而是不加甄別地網羅舊的社會權勢力量加入國民黨。那些人戴上國民黨黨徽,只是為了繼續保住其既有權勢資源和維護舊的社會政治秩序。

在社會整合方面,國民黨的組織和影響也未能深入到社會底層和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三四十年代的大量資料顯示,國民黨在廣大農村基層社會的影響甚至不如鄉村教會組織和秘密社會團體。以四川為例,該省哥老會的勢力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國民黨。黨和政府的許多政策措施只有在取得當地哥老會首領的首肯後才能推行。

蔣介石秘密特務組織活動之猖獗,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國民黨法西斯強權政治的印象。國民黨黨機器的軟弱無能,與其特務活動的猖狂肆虐,形成強烈的反差。美國學者易勞逸認為:「國民黨政權在本質上是矛盾的:它時而專橫暴虐,時而又虛弱妥協。在獨裁的外觀之下,其權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對一支佔優勢的軍事力量的控制。」[5]事實上,國民黨的專橫暴虐,與其軟弱無能是相因相成的。蔣介石依賴特務實行控制,與其說是其鐵腕權力的表現,不如說是他在黨機器軟弱無能,無法控制政治和社會局面之下的無奈之舉。30年代的力行社和40年代的三青團,均是蔣介石痛感黨機器軟弱無能而不得不另起爐灶的結果。

(二)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在很長一段時期里陷入黨魁換代危機的權力糾葛中。清黨以後,黨內意識形態認同危機又相繼引發。黨統之爭、路線之爭與地方實力派的地盤之爭交相雜糅。在這一過程中,蔣介石以軍權坐大,最終以軍權控扼黨權。蔣介石認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軍人都是社會的主導群體;人類社會最合理、最嚴密、最有效的組織,莫過於軍事統制。與軍事統制相比,政黨組織的社會動員功能顯得軟弱無力和無足輕重。蔣介石對軍權和軍治的過分迷戀,分散甚至取代了他對黨機器組織建設的關注和考慮。在蔣的一生中,他最為倚賴的是軍隊,而不是黨。

在蔣介石重軍輕黨思想的主導下,軍權日趨膨脹,黨權日趨低落。從中央至地方,軍權凌駕於黨政之上,黨治徒有其表。國民黨黨治體制的法理序列是黨→政→軍,而實際序列卻是軍→政→黨;名義上是以黨治政,以黨治軍,實際上是以軍統政,以軍控黨。

蘇俄黨治自上而下貫徹到底,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黨權真正高於一切,黨權對政權處於絕對領導地位。而國民黨沒有仿行。在地方層級,國民黨中央不允許地方黨部直接干預地方行政。地方政權的重心在政不在黨。黨部被置於次要和無足輕重的地位。黨部沒有人事組織權,無法通過管理從政黨員去制約和監督政府,黨組織對黨員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黨權在地方層級因無所寄託而日趨弱化。

自清末廢科舉後,舊的官僚選拔機制不復存在,而新的政治錄用制度一直未能建立。作為一黨專政的國民黨,本可通過嚴格的黨員吸納機制,將切實認奉黨的意識形態的黨員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國家政權的官僚隊伍,建立一套新的政治錄用體制。但國民黨的人事制度很不健全。國民黨中央雖有「用人先用黨員,裁人先裁非黨員」的規定,但在實際運作中並沒有切實執行。黨員在政治地位和晉陞機會上,比非黨員並無明顯的或潛在的優越性。黨員既無政治內幕的知悉權,更無政治決策的參與權。

另一方面,黨員對派系的忠誠大大超過了對黨的忠誠。黨機器由北伐時期指導全國政治軍事的核心權力組織逐漸蛻變為一個特定的政治派別所獨掌和壟斷的權力工具。蔣介石長期將黨務組織大權畀予二陳兄弟,遂使以二陳為首的CC系勢力極度膨脹,並導致國民黨黨務資源由「公領域」向派系的「私領域」大量流失。一國之黨蛻變為一派之黨。在「黨務派系化」的同時,另一些派系發展成為一種富有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准政黨組織。戰前力行社和戰時三青團即是「派系黨化」的典型。

(三)

1948年11月20日,蔣介石批准陳果夫赴台養病,黨內職務另擇人代理。陳果夫在當日日記中寫道:「黨的宣傳為民主自由,黨的訓練為軍事化,黨的組織為學蘇聯,內部是中國的。如此東拼西湊,不成一套,如何是好?」[6]陳果夫的這一番牢騷話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國民黨體制所存在的缺陷。

從1924年起,國民黨師法俄共(布)的組織形式,將黨建在國上,實行以黨治國,一黨專政。但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理念中的政治藍圖又是基於西方民主體制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國民黨實際上是借鑒兩個不能同時並立的政治架構,拼裝了一台不倫不類的政治機器,一方面依照西方分權學說,成立了五院,另一方面又依照蘇俄黨治學說,設立了集權的中執會、中政會。在歐美民主政治國家,有立法、司法、行政等分權的機關,沒有黨治的那些委員會;而在蘇俄那樣的黨治國家裡,有集權的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委員會,卻無分權的獨立機關。而國民黨則兼收並蓄。

事實證明,這種兼收並蓄,弊漏百出。一方面,國民黨對政權的獨佔和壟斷,意味著孫中山所設計的民主憲政藍圖成為泡影;另一方面,三民主義體系中的民主憲政目標,又使國民黨的一黨專政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也時常成為體制外勢力用來批判和攻擊其黨治的有力武器。

國民黨仿照俄共實行一黨專政,而在實際運作中,其組織散漫性,又像西方議會政黨。國民黨是一個弱勢獨裁政黨。國民黨並非不想獨裁,而是獨裁之心有餘,獨裁之力不足。

國共分家後,國民黨漠視當時中國實際存在的階級對立和衝突,聲稱代表「全民」利益,而這樣一種「全民」利益實際上並不存在。國民黨企圖把本身的基礎建立在彼此利益相互衝突的各階級聯盟之上,其結果卻是兩不討好。「全民」中沒有哪一個階級,真正認同或感覺到國民黨確實代表了他們的利益。國民黨自然也沒有一個真正屬於它的社會階級基礎。

1947年9月,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及黨團聯席會議在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決議將三青團併入國民黨,所有黨員、團員一律重新登記為黨員。合併前夕,國民黨中央公布的黨員人數:普通黨員377萬,軍人黨員485萬,合計為862萬。[7]三青團團員154萬。[8]黨、團合併後,國民黨黨員總數當超過1千萬。

但是,截至1948年11月,黨員、團員重新登記為黨員者僅132萬。[9]也就是說,在黨、團合併過程中,將近九成的黨、團員實際已脫離了國民黨。與此同時,國民黨中央自1947年起,停發縣級黨務經費,讓縣以下基層幹部自謀生路。在這種情況下,多數縣黨部僅留下一兩人做做例行的「總理紀念周」,有的縣黨部乾脆人去樓空,空懸一塊白底黑字的招牌,任其在風雨之中搖曳。

此情此景,寓意著國民黨早在軍事大潰敗之前,實際上已「先天下之亡而亡」了。


開始不腐化,後來短時間內腐化了,這才叫「迅速腐化」。

果黨是這樣么?顯然不是,它是一開始就非常腐化,中間蘇共中共幫它搞組織建設的時候稍微好了幾年,四一二後又故態復萌。

我炮公還在隔著太平洋玩遠程革命時候,搞的就是五塊錢一個賣高級國民身份,武昌起義袁氏逼宮後炮公回國馬上玩黨員宣誓向他個人效忠,接著就跑日本拉贊助放言滿蒙任日取之。

階級基礎是買辦士紳,組織核心是會黨幫派,鬥爭手段是暗殺收買,勝利標誌是挑瓦維新。

就這麼個根上爛的玩意,何來迅速腐化,只有一以貫之。


什麼叫迅速腐化?

炮黨可不是抗戰後才腐化的。

在同盟會時代就是這樣的了。

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其實變化也不大,孫文對他們深感絕望,後來成立了一個以他本人威望組建的新政黨,但也沒鬧出啥動靜來。

蘇聯和阿共仔注入♂武德後,國民黨算是有了點起色。

四一二和共產黨決裂後,被打回原形了而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