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為什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中華民國反而是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大蕭條對於當時中國的經濟同樣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其表現形式卻比較複雜:

在二十世紀初時,中國的貨幣情況非常有趣,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採用銀本位的主要經濟體。在中國之外,白銀僅僅是一種商品,其價格不受中國政府的控制,隨著世界白銀價格的波動,白銀也不斷的流入或流出中國,而白銀價格的波動也影響著中國的經濟活動。

1、農業部門

在大蕭條發生的最初幾年,由於世界範圍內銀價的下跌使白銀流入中國,中國呈現了溫和的通貨膨脹,這種情況刺激了企業的投資,使中國的工業與金融部門一片繁榮。

但在農村,大蕭條已經開始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中國農產品出門價格指數在1930年達到頂峰,然後開始下降,1931年降幅為7.6%,1932年為10.5%,1933年為10.3%,1934年為14.1%,1935年為35.7%

另一方面因為外幣貶值,海外農產品開始湧入中國,1931年大洪水重創了安徽、江蘇、湖北、四川等稻米產地,但由於緬甸、泰國和法屬印度支那地區大米的湧入,1932年的大米供給反倒上升了15.1%,而到1933年時,中國的大米價格僅為31年的59%

其他如小麥價格在1933年相比31年下降了37%,棉花下降了10-20%,蠶繭下降了70%

農產品價格的下跌和通貨緊縮不僅降低了農民的購買力,同時也在農村造成了嚴重的錢荒,原來維繫農村金融活動的互助會、當鋪和親友間的借貸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農民們發現自己在面對經濟困境時失去了獲得現金和貸款的來源,這迫使他們開始轉向城市裡的高利貸業者求助。

2、工業部門

在大蕭條初期,由於銀匯價的下跌讓中國工業經歷了一個景氣狀態,但隨著世界各大國紛紛放棄其金本位時,中國卻開始了一場因為銀價上漲而導致的金融危機。

其標誌性事件是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12月21日簽訂的《銀購入法》,規定在未來四年見,美國政府將以每盎司0.645美元的價格購買24421410盎司白銀,而當時白銀的市場價格每盎司僅為0.43美元。

隨後在1934年,由於白銀價格上漲不明顯,美國政府再次增購白銀,截止1935年12月17日,美國向世界市場購買了663900000盎司白銀。

由於美國的購買行為,世界銀價在兩年內上漲了近一倍,這造成了中國嚴重的白銀外流。以上海為例,從1933年11月時白銀庫存約1億4000萬兩,到34年11月時僅餘3600萬兩,一年時間白銀外流近80%

同時外資在華銀行也開始運出白銀以牟利,1934年1月時,外資銀行擁有存銀約2.75億元,但到年底時僅餘5400萬元,而918後佔領東北的日本方面也在北方大量出私白銀出境以牟利。

白銀的急劇外流立刻在中國引起了金融危機,34年7月時上海金融業同業拆借為6分,8月1日為8分,20日為一角,24日為一角五分,貸款利率從年化6%上升到16%,為期一月的外匯期貨貼水高達27%,到1935年時上海已經到了無論多高利率都借不到錢的地步。

這種局面下上海工商業開始了倒閉狂潮:34-36年,上海工廠倒閉238家,改組839家。商業在33年平均每月倒閉18家,34年平均每月倒閉31家,35年每月倒閉41家。

工業營業額指數以1931年為100計算,1933年棉紡業為44.9,麵粉業為41.2,紡織業為56.2,捲煙業為69.5,機器製造業為58.4,橡膠業為40,染織業為64。

1931年中國國民生產毛值約353億銀元,1932年則為288億元,1933年為242億元,1933年更跌至213億元,其中農業部門下降尤為劇烈,從31年的244億元降為34年的131億元,下降了46%以上。

3、法幣改革

白銀危機雖然嚴重打擊了中國的經濟,但也給國民政府推行貨幣改革提供了一個機會。

在1935年經濟危機最為嚴重的時間,國民政府決定以向美國出口白銀換取外匯儲備的方式進行法幣改革,在11月13日,美國同意向中國購買5000萬盎司的白銀。在1936年陳光甫訪美時美方同意追加7500萬盎司,1937年美方又一次同意增購,截止抗戰爆發前,中國一共向美國出售了5億盎司白銀,為法幣獲得了近2.5億美元的準備金。

在獲得國際支持後,國民政府於1935年11月3日正式宣布法幣改革,規定以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發行貨幣為法幣,一切完糧納稅公私款項以其支付,同時為穩定外匯價格,由三行進行無限制買賣外匯。這標誌著中國終於脫離了運行數世紀的銀本位制度,進入了信用貨幣的年代。

隨著法幣改革的頒布,白銀不再是貨幣,加上中美白銀貿易協議的達成,銀價開始下跌,使得外資銀行囤積白銀已無利可圖,在滬各英美銀行向中央銀行移交了2600餘萬銀元,一年後六家日資銀行也向中方移交白銀8926310元,加上接受各商業銀行發行準備金與民間收兌等,國民政府一共擁有了金銀外匯約3.789億美元,這使國民政府有足夠的手段穩定金融市場。

法幣改革後中國的工商業也開始復甦,上海的批發價格指數回到了危機之前的水平,農產品價格上漲了近30%,國際貿易在1936年上升了10.1%,其中農產品出口上升了44%,與此同時中國也恢復了對東南亞的工業品出口,導致與日本的激勵競爭。

通過政府無限制買賣外匯,法幣匯率穩定在了1法幣兌1先令2.5便士,或一法幣兌0.3美元的水平上,上下浮動約0.25美分,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之前因為幣值波動對出口帶來的不利影響。至此,因為美國白銀法案在中國引起的經濟危機基本得以平息。


我怕沒人敢回答。前段時間知乎有個問題是你為什麼討厭民國?應該有N萬人控訴了民國的罪惡。黃金十年?開什麼玩笑,這問題下應該有很多人會告訴你那十年國民政府殺了多少仁人志士,那十年最偉大的事情是長征。


這個都黃金十年了,還能被一戰水平的小日本捶出狗腦子來,那要是黃金百年豈不是大號菲律賓?


應該說正是因為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導致自顧不暇,才給了中國喘息的空窗期,經濟得以發展。大蕭條主要影響的都是當時已經完成現代化的國家,也就是所謂的列強,而中國當時只是個農業國,工業佔比極低,列強的經濟危機無力干涉中國,讓中國獲得了難得的和平時期,為輕工業發展和金融業創造了機會,所以才有了所謂的黃金十年。


民國三十八年間的黃金十年。黃金沒鑽石那麼貴,也比較軟,但很穩定。

歐戰期間北洋政府能夠維持著蒙古,歐戰結束後丟了,並且至今沒有收回來的希望。

歐戰結束到1927年北伐十年間,西方緩過勁來搶市場,不好過。

北伐到1931年大洪水之前,蔣介石掃蕩了很多軍閥,工農紅軍只是眾多武裝割據勢力之一,割據地基本是窮地方。目前三次掃蕩的資料非常多,當時國軍水平毋庸置疑——讓他們去東北送快遞,半路丟包比送到的多。

紅軍是磨刀石,第四次反掃蕩的走位對比日軍的穿插,第五次反掃蕩讓國軍見識了真正的陣地戰。CCP武裝割據是不對的,可不割據怎麼訓練國軍?

1931年在日本的威脅之下,蔣介石堪堪把高校文理(實)科比例從3:1弄到2:2。作為對比,高校圈流傳甚廣的1952年院系大調整也不過是把文理科比例從2:2調整到了1:3。這個比例就是北洋、CNP、CCP的差距。

抗美援朝和國軍在越南罡法國人不是一個層次的。

1931年大洪水丟了唯一的救災基地東北(關內8省重災8省大災,災情比大蕭條嚴重多了,剩下的產能救災都不夠用,第三、第四次剿匪時間間隔可以反映嚴重程度),1954年大洪水加快了三大改造。天命難違啊


讓zhihu這幫果黑承認國民政府在27-37年中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上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如此困難。。。在有限的政府能夠動用的資源(包括資金和軍隊)還要承擔中央政府的很多支持,在31年六月與日軍交火,在絕大部分碼頭港口屬於租借,在資本與桂系軍閥的不信任等等情況下似的在社會及經濟問題上在37年時看到收回租界管理權的希望,四任市長及其班底做出來令人滿意的嘗試和工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