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金古樑也曾算一時豪傑。但現在,顯然,金庸的影響力遠大過了古龍。

經歷過那年代的讀者大概記得:只論原著讀者,影響力差距,沒今日那麼大。

為什麼呢?

我鬥膽說一句:

金庸修訂版後,的確是壓倒古龍的;但真正拉開金古差距的,是改編作品對大眾的影響力。

更確切地說:作品改編電視劇後,金庸的影響力,這才壓倒性地勝過了古龍。

恕我直言:許多所謂金庸愛好者,其實都是劇迷。

所以說到金庸,最常被討論的,總是:「誰的小龍女最符合原著」、「誰扮的楊過最帥」,之類。

若討論劇情,大家也基本圍繞著某幾本轉。許多所謂金庸迷,其實是六大部迷:

《射鵰》三部曲+《笑傲江湖》+《鹿鼎記》+《天龍八部》,是為六大部。

飛雪連白、書俠碧鴛,討論度加起來,不如前頭六本里的任一本。

就像,許多古龍愛好者,許多所謂楚留香迷,其實是鄭少秋迷。許多李尋歡迷,其實是焦恩俊迷。就像許多《西遊記》迷其實在意的是1986版25集電視劇,沒看過原著。

電視劇的影響力大過小說本身,這也並不奇怪。

為何金庸改編作品,確切說,改編電視劇,影響力遠大過古龍?

從寫故事的角度講,金庸與古龍都學西方小說技法。但金庸是聰明地化用了19世紀連載小說敘述法(比如大仲馬),結合了中國自有的古典套路(《書劍恩仇錄》裏許多致敬《水滸傳》處,《鹿鼎記》裏許多致敬《紅樓夢》處,《天龍八部》裏皇太叔之亂戰爭場面全學《三國演義》),而且善於製造戲劇性沖突與大場面:少林寺大會、屠獅大會、華山論劍、牛家村客店七天七夜之類的矛盾大解決,扣人心絃。

所以大家說起金庸小說的人物,會更在意外在的行動與故事:蕭峯闖聚賢莊與雁門關自盡、段譽和妹妹們的糾葛、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掙扎、張無忌排難解紛當六強與婚禮上二女爭夫……這些場面,是可以表演出來的場面,是可以展現的故事,是矛盾與沖突。

傳統套路被金庸使到了極致,古龍後來自己也承認:他早期一直在模仿金庸,然後意圖自創新路。

古龍模仿的名手大師也很多,但敘述方式更現代。所以古龍小說早期如《絕代雙驕》自然是適合改編的好故事,但中後期作品,更像是偵探破案,更注重個體的冒險與心理掙扎。

這個文本上很好看,但難以拍成電視劇。

加上古龍的描寫比較寫意,依靠氛圍;又古龍後期立人物形象,不靠劇情,靠嘮嗑,靠撩騷。小說讀來,會覺得他們氛圍很酷、嘮嗑很有趣,但電影電視劇沒法拍:一拍就容易顯得中二。

所以說起古龍小說裏經典人物,大家都能說一堆;但如金庸那樣的經典情節或名場面?那就少得多了——這就尷尬了。

所以咯:古龍中前期小說裏有些很不錯的故事,但好不過金庸。

中後期他有了新突破,尤其1972年之後陸小鳳、《七武器》、《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都是很有新意的好小說,但這些作品的篇幅和風格,都不適合搞成電視劇。

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代古龍有許多電影改編作品,但那會兒引進大陸的少,也沒有類似於1983《射鵰》那種讓大陸萬人空巷的傳奇電視劇。因為如上所述:古龍有人物有心理有氛圍,但缺乏浩繁細膩的故事;所以他的作品,更適合電影畫面感呈現,卻很難拍成好電視劇。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王家衛不朽的電影《東邪西毒》,說是金庸背景,其實看過的都知道,其風味很是古龍。

甚至後來《一代宗師》,也有點古龍氣——點煙決鬥那個劇情,根本是從《多情劍客無情劍》裏,上官金虹與天機老人點煙那裡摘來的。

為啥金庸的段落張口就來,聊古龍的卻少得多? 公眾號 第1張

然而看過的都知道,這兩部電影很好看,但並不適合改編成電視劇,也很難講出讓大眾喜聞樂見的故事來。

以王家衛的天才,電影裏立人物,還是得靠張國榮的絮語、樑朝偉的獨白和章子怡的陳述——這在電影中是可行的,在電視劇裏,卻難以呈現的。

換言之,古龍的改編難度很高:非有王家衛這種宗匠,才能搞出合適的氛圍和敘述方式來。

實際上,哪怕是鄭少秋的楚留香、焦恩俊的李尋歡,那兩部在大陸紅過的電視劇,都把劇情魔改到面目全非,才撐得起一部電視劇的分量。如果純按原著走電視劇,很麻煩。

而金庸改編劇,大多是將小說情節略改一下,便能直接上了:名場面還基本能還原。

喏,就是如此:

金庸小說本身的格局、世界觀、技法成熟度和控制力,的確都在古龍之上。但真正讓他倆作品對大眾文化影響決定性的不同,就在於金庸的小說確實比古龍的小說更適合電視劇/遊戲/的改編。

金庸招牌的世界觀+矛盾沖突+人物性格,是小說/戲劇/電視劇/遊戲都可以通用的表達方式。

而古龍擅長的內心獨白+氛圍塑造+對白,卻有一定的侷限性。

所以金庸的愛好者,甚至可以不讀金庸原著,就熱愛金庸:因為他的故事,是可以通過其他媒介兌現的——尤其是五光十色的各版電視劇。

而古龍的愛好者,除了一部分鐵硬鄭少秋/焦恩俊粉外,基本上都是……原著粉。

為啥金庸的段落張口就來,聊古龍的卻少得多? 公眾號 第2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