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成功和失敗,我們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成功歸於努力,把失敗歸於運氣不好,到底真正的原因是不是這樣的呢?不管是對自己的失敗歸因還是對其它人的失敗歸因,我們都可能會面臨著歸因錯誤。如果找不到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就很難針對性改進,所以找到真因非常重要,就像醫生治病一樣,找到患者真正的病因,先確診再治療,才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1

什麼是歸因?

歸因是指我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認知現象。

歸因理論的基本思想:「尋求」理解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動因;因果關係知覺是解釋行為的基本原理;可覺察到的原因是推斷動機思維的核心。

歸因的目的在於能預測、評價人們的行為,以便對環境和行為加以控制。

歸因分類:多線索歸因與單線索歸因

能夠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的歸因,稱為多線索歸因;依據一次觀察就做出歸因的情況,稱為單線索歸因。

歸因與科學解釋的區別

科學解釋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運用比較嚴密的實驗和邏輯方法進行;而歸因主要是指普通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歸因,它無需理論指導,也不甚周密。

科學解釋力求避免錯誤,既使出現失誤,也是人類的認識能力有限。而歸因卻容許錯誤,甚至有意出現錯誤,比如有些人很喜歡給自己找借口。

解釋主要側重於自然現象,往往可以客觀地進行研究,並作出一個事實判斷;而歸因對象偏重於社會行為,歸因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屬於一個價值判斷。

2

人們是如何歸因的?

一個人的行為會導致一個結果,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例如:張三今年炒股虧損了100萬,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是由於張三個人的原因,也可能是市場環境不好的原因,也可能是被人騙了。歸因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後期措施,在研究歸因的方式上,學術界有很多理論家,比較經典的歸因理論有以下幾種。

1、海德的歸因理論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際關係心理學》中,從通俗心理學(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該理論主要解決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⑴海德認為人有二種強烈的動機

一是形成對周圍環境一貫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環境的需要。為了滿足這兩種需要,普通人必須要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並且經過歸因來預測他人的行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滿足「理解環境和控制環境」的需要。因此,普通人和心理學家一樣,都試圖解釋行為並且從中發現因果關係,只是普通人的歸因並沒有什麼科學方法,他們更多地依靠理解和內省。

⑵ 海德認為事件的原因無外乎有兩種

一是內因,比如情緒、態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壓力、天氣、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內部歸因;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傾向於外部歸因。

⑶兩個原則

一是共變原則,它是指某個特定的原因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個特定結果相聯繫,該原因不存在時,結果也不出現,我們就可以把結果歸於該原因,這就是共變原則。

比如:一個人只要是喝酒喝多了,就會發脾氣吵架,不喝酒就沒事,我們就會把喝酒和吵架聯繫起來,認為吵架的原因就是因為喝酒。

二是排除原則,它是指如果內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釋事件,我們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歸因。

比如:一個兇殘的罪犯又殺了一個人,我們在對他的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就會排除外部歸因,而歸於他的本性等內在因素。

2、凱利的三度歸因理論

凱利認為,人們對行為歸因總是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1)客觀刺激物;(2)行動者;(3)所處關係或情境。

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於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係或情境屬於外部歸因。

任何一個因素的歸因都取決於下列三種行為信息:

⑴特殊性:被觀察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他是在眾多場合下都表現出這種行為還是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現這一行為。

例如:領導在特定的會議上只批評了張三,而沒有批評其他員工,那麼,這個行為就是特殊性的。

⑵一貫性:在不同時間點、不同情境中,同一個人面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即指行動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時候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的行為是否穩定持久。

例如:不管張三怎麼做,領導總是批判他,還是只有今天批評他。

⑶一致性:不同人在面對相同刺激時,行為反應是否與被觀察的人行為一樣?即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的方式反應。如果每個人面對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應,我們說該行為表現出一致性。

例如:所有的領導都批評張三,那麼這一行為就是一致性高的。

凱利認為這三個方面信息構成一個協變的立體框架,根據上述三方面的信息與協變,可以將人的行為歸因於行動者、客觀刺激物或情境。

根據三度理論,個體歸因時需要同時考慮三種信息:

⑴特異性信息:反應方式是否有特異性,是否針對某一刺激客體做出反應。

⑵共同性信息: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⑶一致性原則: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應是否一致。

個體從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協變得出結論。如果特異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們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歸因。如果特異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麼更可能做出內部原因的歸因。

研究案例:一位叫瑪麗的小姐看一個小丑表演時笑得厲害。為什麼?

第一種情況是提供高特異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即瑪麗沒有對其他小丑發笑,每個人都對這個小丑的表演發笑,瑪麗總是對這個小丑的表演發笑。這種情況下,61%的被試者將瑪麗發笑的原因歸因於刺激客體,即這個小丑。

第二種情況是低特異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瑪麗對小丑表演總是發笑,別人對這個小丑不發笑,瑪麗總是對這個小丑發笑,那麼86%的被試者將瑪麗發笑的原因歸因於瑪麗本人。

第三種情況是高特異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也就是瑪麗沒有對別的小丑發笑,別人也不對這個小丑發笑,瑪麗以前從未對這個小丑發笑過,這種情況下,72%的被試者將瑪麗發笑的原因歸於情境。

上面的研究證明了三維理論能比較準確地預測人們的歸因結果。

3、韋納的三維六要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

  •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儘力而為;
  • 任務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任務的困難程度;
  • 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 身心狀態: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 其他因素: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以上六項因素作為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別,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內:

1、控制點(因素源):影響成敗因素的來源,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內控,其他各項則屬於外控。

2、穩定性:影響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與工作難度兩項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項則均為不穩定者。

3、可控性: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為力。

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一個人在分析其根由時,主要有三個維度與六個因素。三維度與六因素的結合見下表:

3

歸因的偏差

歸因誤差有的來源於人們的動機,有的則是認知因素和動機兩者的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誤差:

1、基本歸因偏差:在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往往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歸結為內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的影響。

假如你每個月都能完成銷售任務,這個月卻沒有完成,那麼你覺得怎麼向領導解釋這件事情?第一是因為你不夠努力,第二是市場環境不好。研究表明,人們更願意選擇你不夠努力的解釋,即傾向性解釋。

2、行動者—觀察者效應:行動者對自身歸因不同於別人的歸因。雖然,雙方認知到的是同一個行為 ,但是行動者傾向於把成功原因歸為個人,把失敗原因歸於情境;而觀察者則會更多把成功原因歸於情境,把失敗歸因於個人特質。形成這種偏差主要是雙方所站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

中國有句古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者往往站在一個理想的角度,從常規的邏輯出發。如認為人要說到做到,信守承諾,借債還錢。一旦發現不合常規,就歸因於行為實施者的個人因素。而實施行為的人則更多地是從具體情況出發,強調實際行為的特殊情境。

如債務預期,可能是由於公司出現突發事件,財務危機,不能馬上還錢。朋友沒及時幫忙是因為有急事走不開等等。可見,歸因的分歧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矛盾的一個因素。

3、自我服務偏差:人趨向於把別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而把別人的失敗和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

比如,很多人喜歡包攬功勞和推卸責任,從開發商買了新房子,如果漲價了,就覺得自己眼光好,有投資能力。如果房價下跌了,就歸於開發商定價虛高,欺騙消費者,店大欺客等。

如果公司業績下滑,如果每個部門都推卸責任,自然就找不到業績下滑的原因。只為了自我利益而進行的歸因偏差,不利於團隊協作和人際交往。

以上的歸因偏差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在我們每個人對事件的解釋當中。即使是心理學家.都不一定能完全避免歸因偏差對自己的影響。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有意識的去了解對方的觀點,以及對方所處的情境。同時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要認識到自己在歸因上面臨的4大問題。

  • 淺層歸因——例如:抽煙的人常常說是由於自己抵擋不了誘惑、控制不住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只從直接原因上分析,而不從根本原因入手,作蜻蜓點水式分析,不願進行深入地剖析。
  • 外部歸因——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傾向於主觀以外的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強調客觀原因。
  • 片面歸因——在對自己行為進行歸因時,不進行全面客觀地把握整體上綜合地歸納總結,而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論一點,不及其餘。
  • 消極歸因——用一些不可控制的和具有穩定性的因素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如個人稟賦、天資,任務難度等,把自己的行為的成因歸結到難以改變的因素上。

總之如果我們不能夠克服以上四大歸因問題,對成功和失敗進行正確的歸因,必然會導致自己停滯不前,離成功越來越遠。

歸因對成功和失敗的影響

總結

歸因方式作為一種個人經驗性的東西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研究表明,人們解釋他們生活事件的歸因方式經過多次重複後會變成他們終身的習慣化歸因方式。而這種習慣化的歸因方式又反過來影響動機、心情、和你與周圍人的關係,比如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擁有樂觀的解釋方式的人,容易看到事情的好的方面,容易把失敗歸於偶然、歸於外界的不穩定因素;擁有悲觀的解釋方式的人,則容易看到事情的壞的方面,容易把失敗歸於必然,歸於自己的性格(傾向性歸因)

歸因模式不同直接導致了反應方式的不同,悲觀模式缺乏信心,形成悲觀期望,悲觀模式按照悲觀的方式重複,形成惡性循環,情況會越來越糟;樂觀模式按照樂觀的方式重複,形成良性循環,情況則會越來越好。所以,只要改變個人的歸因模式,認識到歸因對自己的影響,客觀合理的歸因,建立積極的心態,才能不斷的突破自我,走向不斷的成功。

參考資料:

淺談歸因理論 顧思佶

淺談管理中的歸因理論 陳坤

各位模型思維愛好者亦可添加微信客服號:aomaowangluo獲取相關資訊、資料及參與部分線下活動。

u.wechat.com/ENaNwjeLk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