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型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書籍。其中我們可以運用的關鍵思維包括:

  • 自我確認性偏見: 我忽略了這本書的哪些部分?這本書證實了我的觀點嗎?(好吧, 但這本書真的有證實了你的信念還是你只看到了你想看到的觀點?如果你不深度思考書中提出的與你意見不一的觀點, 那麼確認性偏見就會扭曲你的推理論斷。)
  • 貝葉斯更新: 讀完本書後,我需要調整的觀點是什麼?如何通過這些信息來更新我的世界觀?請牢記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話: "當事實發生變化時, 我改變我的思想,你呢?
  • 帕累托原則: 這本書的哪部分最重要, 包含最多的信息?如果把這本書中的99%字刪掉, 要刪除哪些呢?由於出版社的原因,很多作者寫作需要達到一定的字數和頁數,因而會出現很多沒用的話。即使是最好的非小說類書籍的廢話也很多。(請注意, 帕累托原則不太適用於小說書籍)。
  • 槓桿作用: 我怎樣才能把從這本書中獲得的經驗教訓和知識轉化成相比於其他人的不公平優勢?
  • 激勵性: 是什麼激勵了主人公和作者?他們在尋找什麼?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下面是庫爾特·馮·內古特描寫的激勵性書籍的重要性: "我過去教授創造性寫作的時候, 我會告訴學生, 要讓他們筆下的角色有渴望的東西,哪怕是杯水也行。由於現代生活的毫無意義而陷於麻痹的人也需要不時地喝水。
  • 可得性偏見:我最近讀過的書是否會影響我對現在讀的這本書的理解。我的經歷會如何影響我的閱讀?我是否因為這本書的某部分因為過於突出令人難忘,而把其看的過於重要?
  • 刻板印象傾向:我是否已經無意的將書中的內容,作者或者人物歸入到某個特定的類別?或者是不是作者對人物設定了刻板印象?記住:沒有哪種刻板印象的影響是積極的。
  • 社會認同:社會認同如何影響我對這本書的看法?諸如印刷量、暢銷程度或者其他人的觀點。作者是否在利用社會認同操縱讀者?對於作者花錢進入暢銷榜的情況並不罕見,通過這種行為製造的社會認同會帶來可觀的銷量。結果就是平庸的書也會變的暢銷。這是典型的「皇帝的新裝」,讀者尤其要注意這點。
  • 敘事謬誤:為了達到連貫性的敘述,作者是否有意地曲解真相?這種情況在傳記寫作、回憶錄和歷史性文章的記述中經常出現。
  • 倖存者偏差:這本書的描述是對現實的再現嘛?作者有沒有考慮到基本率的問題?倖存者偏差在傳記文學、自助書記和商業書籍中經常出現。個人和企業的成功往往被視為規律,很少被認為是特例。
  • 實用價值:書中提供的建議有應用價值嗎?什麼情況下收益會遞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