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晴朗的夜晚,滿天星斗,許多人站在車站站台上等待即將到來的火車。此時,一個人仰著脖子晃動著腦袋往天上尋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為他看到了人造衛星、流星或不明飛行物,也跟著向天空東張西望。其實,這位先生只是脖頸酸痛,他是在做放鬆活動,並非觀察天空。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傳神的文字。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遲到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緻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為什麼會出現以上現象,其實是社會心理學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從眾效應所導致的。在中國市場上出現的搶鹽事件,中國式過馬路等群體行為,都受到從眾效應的影響。

股票市場也不例外,供求關係與股價波動的不確定性使得許多股民蠢蠢欲動。所有股民都希望1元買入,百元拋出。從眾效應(羊群效應)就在這個價格區間開始上演。從1元漲到10元,大部分人是懷疑觀望態度,漲到50元,少部分人開始買入,飆升至100元,大家瘋狂進入。在狂熱的市場氛圍中,獲利的是領頭羊,大多數狂熱的追隨者都犧牲了,因為那些追隨者絕大多數根本就不知道股票的真實價值,只是盲從而已。如果我們不清楚中國股市自身制度缺陷在哪兒?所選股票的價值低線在哪兒?所選股票的質量如何?…我們也將是在股市中前赴後繼羊群中的一員。

1

從眾效應的定義

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研究從眾行為的學者很多,下面是不同學者對從眾效應的定義,供大家參考,便於全面的認知從眾行為。

2

從眾動機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認為從眾行為是人類在某種情境中的一種基本傾向。

從眾的動機分為信息性、規範性和價值性。

1、信息性從眾動機(內化):指個體為了形成對現實的正確理解,從而聽從他人意見。從眾的本質是信息不對稱,由於信息不對稱,從而增大了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的增大則很容易誘致盲從。

例如:股市裡面有很多小道消息和薦股機構,由於信息不對稱,不能確定消息的真偽,很多散戶就會產生從眾行為。

2、規範性從眾動機(順從):指個體為了滿足他人或群體的期望而聽從他人的意見,其目的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避免處罰。故規範化影響能夠導致順從,個體為了獲得認可或避免責難的一種策略,但並不意味著真正的態度改變。

例如:等紅燈的時候,看見沒有多少車,我是不是可以過去呢?當你發現旁邊好幾個人都在等待的時候,你心裏面就會想,不能闖紅燈,要遵守交通規則,選擇從眾,不闖紅燈。

3、價值性從眾動機(認同):個體將群體的價值觀和規範內化於心,個體的價值觀和群體的價值觀統一,形成價值觀認同。

例如:佛教徒不吃肉,你是一名素食主義者,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有著共同的價值觀,所以你會從眾也不吃肉。

從理論角度解釋從眾行為

1、認知失調理論

個體在他們的態度、價值觀和人際關係中更喜歡符合邏輯、協調或一致的關係。

因此,個體在群體背景下會產生求同或求異之間的矛盾。個體在群體壓力下,為了緩和二者帶來的心理上的不安和緊張,採取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甚至是信念,使其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來維護心理的協調感,然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從眾行為。

例:一位平時比較頑皮的小朋友來到圖書館,館內除了翻書聲非常安靜,一般而言小朋友會強行克制平時的頑皮,與大家一起安靜的看書(至少不會大聲喧嘩)。

2、社會角色理論

個體在社會結構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圍繞這一地位,社會各方面對其存在各種期望,從而形成一個角色。角色的扮演和實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個體為了適應和滿足社會和群體對其設定的期望而不斷修正自己態度和改變自己行為模式的過程。無論個體本身是否認同,個體為了取得與群體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會表現出與群體期待相同的行為。大多數個體在很多場景中只能扮演「追隨者」或「服從者」的角色,此時在群體就比較容易出現從眾行為。

例:領導在台上慷慨激昂演講完畢,台下掌聲雷動,身處其中的你無論是否贊同,也得使勁鼓掌。 因為你要維護好你自己的角色。

3、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主要包括海德的歸因理論、凱利的三度歸因理論、韋納的三維六要素理論等,概括起來的共性為,個體在觀察到他人某一行為時,會將該行為發生的原因歸結到行為主體(內部歸因)或客體(外部歸因)。

內部歸因指個體認為行為主體之所以產生行為,是出於自願或本身的因素(能力、身心狀態、努力程度);

外部歸因指個體認為行為主體之所以產生行為,是出於本身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運氣、任務難度、外部環境等)。

例如:股市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從理論上講股市上漲代表經濟繁榮,股市下跌代表經濟衰退,但股市太複雜,充滿的變化莫測,難以預測。2007年中國股市暴漲,當人們發現股市暴漲的時候,就進行歸因,如果把股市上漲歸因為內部(上市公司的利潤暴增,導致股市上漲)和外部(股民和國內外機構投資者共同看好中國經濟等),進行內外部歸因的人,考慮問題比較全面,相對不太容易從眾,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如果有人把股市上漲歸為外部原因,也比較容易從眾。如果有人把股市歸為內部原因,也比較容易從眾。如果什麼都不知道,最容易從眾。

3

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

1、個人因素

個體特徵:高焦慮者容易從眾、保持自身獨特、強烈控制的慾望的人不易從眾。智力、創新性和適應性比較低的個體更容易從眾;當個體具備服從、馴服、順從等特質時,會比那些具有攻擊性、支配欲和不甘人後的個體較易屈服於從眾的壓力;

自保意識:自我保護動機強的個體比自我保護動機弱的個體更容易從眾;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法不責眾,個人為了保護自我,避免產生錯誤,更傾向於遵守群體規範;交往導向的個體為了避免在交往過程中犯錯誤,也更傾向於從眾;

例如:領導開會問到:「同意這個方案的請舉手」,大家都舉手,全票通過,但是私下執行的時候開始拖拉,不能得到有效執行。不同意的為什麼要舉手,其實是一種自保措施。

利益驅動:為了獲得某些利益,進行表面行為上進行從眾。

性別差異:女性更隨和,更容易從眾。男性相對更獨立,所以不太容易從眾。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知識水平不斷提高,獨立自主性也得到提高,部分女性的從眾行為越來越少了。

個人地位:群體中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更自信、能幹,故做出的決定或行為往往更易引起從眾行為,反之則表現為不得不從眾,既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2、群體因素

群體規模:群體規模越大,贊成某一觀點或採取某一行動的人數越多,個體感受到的群體壓力就越大,故更容易發生從眾行為;從個體方面來說,一般與下列因素有關:一是個體的自信心。如果個體的自信心不足,缺乏決斷,就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見,而人云亦云地隨大流。二是個體的責任心。如個體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正義感不強,缺乏原則性,那亦容易隨大流。?

另外,社會從眾心理學認為,輿論是人們形成從眾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群體規模越大,形成的輿論影響也就越大。輿論的形式與擴散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加上輿論本身具有的合理因素,容易為大家所接受,並具有顯著的心理效果。從而易形成社會成員的從眾心理。正確的健康的輿論能扶正壓邪,鼓舞人心,能振奮每個人的精神,但不正確的輿論也有其強大的負作用。 個體在輿論的壓力下,特別容易從眾。

權威及可信度:群體的權威性越高,可信度就越高。

例如:某些企業要請權威專家背書,國家權威機構認證等等,都是為了增加組織的權威性。「易租寶」在中央電視台做廣告,出示權威機構的認可證書,都是為了增加權威和可信度,製作從眾效應。

群體黏性:群體的人際關係、親密程度越高,群體黏性越強,越容易從眾。成員間的互相依賴會導致較高的從眾行為水平,他們之間的影響是規範性的。群體凝聚力越強,個體對群體的依戀型就越強,從眾傾向也越強;

例如:學校,以前的人民公社等集體生活的人們,人際關係和親密程度很高,擁有共同的目標和信仰,最容易從眾。

群體屬性:當個體和群體在很多重要維度都相似時,較容易產生從眾行為。當消費者認為自己從屬於某一群體時,那麼該群體使用的品牌的確對消費者的選擇產生很大影響,從而導致從眾;

例如:各種俱樂部,就是共同愛好的人組成的群體,當發現俱樂部的所有成員都在使用某一個品牌的時候,作為獨立的個體特別容易產生從眾行為。

3、情景因素

情景的複雜性:情景越複雜,越容易從眾。因為分析複雜系統,需要消耗極大的資源和大腦能量,所以一般選擇從眾,跟著別人走。例如股市是一個複雜適應性系統,要想準確預測股市走向,必須學習多種分析模型,才能增加一點點概率,一般人懶的去學習各種模型,所以只有從眾了。

情景的模糊性:你越是不確定,就會越依賴他人。例如很多信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也不是很精確,獲得信息有非常困難,所以只能依賴別人。

情景的危機性:當情況處於危急時刻時:我們通常沒有時間可以停下來思考,因此我們就很自然地去觀察別人的反應,然後照著做。

例如:在公共場合,有人喊了一句「著火了」,你也不敢確定有沒有著火,最好的策略就是跟著大家趕快跑。

Lascu和Zinkhan在1999年整理了歷年來社會心理學領域和營銷領域對從眾行為的研究後,提出了一個用於營銷領域從眾模型(見下圖)。

4

從眾的影響

積極影響:處於有著良好社會規範環境中的個人,也會處於從眾的心理而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與他人的行為一致。如紅燈停、綠燈行;禮義廉恥,道德規範;熱愛祖國,愛崗敬業;遵守社會規則和秩序,以便於更好的適應社會。

正確的從眾可以

  • 有助於完成群體的目標。
  • 有助於個體的安全感提升,讓自己有歸屬感,提升自信心。
  • 有助於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學習別人的經驗,擴大自己的視野,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

消極影響:從眾可能使人們在人群中失去自己明確的觀點和正確的立場,從而走向錯誤的方向。不加思考的從眾容易導致盲從;一味盲從就會喪失自己的判斷力,就會扼殺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從眾的代價就是放棄個人獨立的判斷和堅持,不利於創新不利於發展,國學大師陳寅恪說「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就是希望青年人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盲從,才能做一個棟樑之才。

總結:

從眾可以使群體保持一致性,擴大群體規模,目標一致、行動一致的群體,其凝聚力非常強大,在團隊協作中起到重大作用,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可以使我們的思想保持同步,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走,使得我們的發展突飛猛進,更快更好的實現遠大目標。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來自各個渠道的龐大信息,面對這些信息我們如何才能做出客觀判斷,理清新聞、謠言、娛樂、惡俗、知識、經驗等,我們必須學會獨立思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知識水準,俗話說:「無知出偏見,真知出灼見」。跨學科學習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模型,建設自己的知識框架,運用批判性思維去解析,用事實依據去判斷,理性辨別是非黑白,這樣才能避免盲目從眾,做一個有思想、有文化、有素養、有知識、有能力的自己。

參考資料:

烏合之眾 勒龐 法國 中國華僑出版社

我國城市青少年從眾、不從眾與反從眾消費行為研究 代祺

不做盲目的從眾投資 李驥

各位模型思維愛好者亦可添加微信客服號:aomaowangluo獲取相關資訊、資料及參與部分線下活動。

u.wechat.com/ENaNwjeLk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