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我前後讀了 3 遍,主人公是阿里最年輕的 P8 之一,工作五年連升三級,他在一次採訪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職場心得,非常接地氣,我們整理了 8 點,真誠地推薦給每一個渴望成長和進步的職場人,希望能帶給你力量。

泡泡是我的好朋友。

今年 31 歲,畢業後就進了阿里巴巴,工作五年內從 P4 晉陞至 P6、P7、P8。我和他很少聊到工作,但總覺得他有很棒的職場心得,應該分享出來,於是有了這次採訪,希望對職場新人有所幫助。聊了 3 個小時後,發現對我這個工作多年的人也很有啟發。

1.保持好奇心

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我 06 年進入大學,專業工業設計,10 年畢業。讀大學的時候,我的知識,並不主要來自老師,而是來自電驢。

我每天可能十幾個小時一直在下載最新的學習資料視頻,由於我的專業偏設計類,我會在網上找一大堆的,比如電影的概念畫、原畫集、插畫集,下來自己臨摹。慢慢的塑造了自己的造型和審美能力。之後去看各種各樣的電影,對電影特效感興趣,開始學視頻製作。畫畫畫久了,又去學 coding。

那個時候還不像現在,信息會主動來找你。那個時候找到資料會很珍惜。

我通常都是遇到問題,去找資料,花一個通宵去實踐它。解決問題後再進行下一個挑戰。

這段經歷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讓我產生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它給了我兩點啟示。

一是知識對我來說不再稀缺,稀缺的只是好奇心。

它讓我建立了獲取知識的自信心。以前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你要特別努力,經過某次考試或者某種官方的認證才能夠進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而現在知識就在那裡,只要你想要隨時都可以拿到它。

二是它影響了我看待人與人之間,看待和權威間的關係。

因為信息是平等的,你和權威或者不是你專業領域的人溝通的時候,在信息的量級上就沒有太大的鴻溝了,可以通過獨立思考平等對話。這使得我不太會去懼怕權威。

2.如果環境不能給你幫助,那就靠自己去沖

剛開始進阿里巴巴的時候,其實我不太習慣。我覺得這裡節奏比較慢。

對於這家互聯網最優秀的公司之一,原本抱有期待,覺得可以學到非常多的東西。那段時間也是整個中國特彆強調,或者說剛剛開始研發所謂的工匠精神。 以蘋果這樣的公司和產品作為榜樣,對它倡導的優雅心嚮往之。

但真的進來後,發現做事方式和溝通效率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專業和高效。但是這件事情帶給我的好處是,我決定自己給自己定目標。如果環境不能給我幫助,我就靠自己去沖。

由於我開始講的通過自主學習建立起來的對知識的自信心,我從心裡覺得靠自己是可行的。所以我覺得我剛入職場時,和很多年輕人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我先天對權威的東西並不那麼在乎。

比如說我們做互聯網產品會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技術、資源問題做不了。或者是階段性的目標可能和你想做的事情不太一樣。我那個時候完全不在乎這些。

我的判斷標準並不是這件事情能不能成,或者能不能上線,而是這件事能不能達到我給自己設下的目標。

整個前一年多的時間是一個專業精進的非常快的階段。然後也一直在做事情,做的很快。入職兩年的時候我完成了第一次晉陞,到 P6。

3.凡事都多走一步

不斷超越預期

我當時有一個小技巧,在我開始工作第一年就發現很管用。

就是我的每一個新項目,只要有新的人,我第一次合作的人,我就一定要讓他們驚訝。

我覺得這個經驗叫做多走一步。就是比你想像的多走一步。所謂的多走一步是全方位的。

在不同的項目里,多走的那一步可能是不一樣的。

當然會根據他是誰、或者你的目標是什麼做一個小的調整。但最重要的事情倒不是因為這個人的性格去做調整。而是他需要什麼,你要幫他解決什麼問題去做調整。

這個驚訝的點不一定會跟我的項目目標一致,我會這樣來想問題:第一次合作大家要完成一個項目,那我第一優先順序肯定是把這個項目做得非常好。

比如我們要去解決 GMV ,最後成交量的問題。那我首先會拆分:GMV 等於什麼?等於有人來了,這個人的轉化,以及這種轉化的客單價。我會在這三個方向去找機會點。

在前兩年,領到一個任務時,往往目標已經確定。但我會去想這個事情到底對最後的目標起到什麼幫助?在目標的哪個環節起到了幫助?除了這件事情以外,有沒有比這件事情還能撬動最後目標的?

目標可以拆解成很多假設,我們做的事情是因為某個假設去完成某個目標。

在你工作前兩年,別人往往不會再討論目標,往往討論的是 to do。但是所有的 to do 都來自於一個目標。從來沒有一個項目的 to do 有多麼精準,一定有更優化的空間。這是我的第一優先順序。

如果這個做不到,那我會在 to do 層面盡量拿到一個更好更優雅的方案。

當這兩個層面都做不到的時候,我會往人上面去多做一些東西。能不能做到更貼心?別人需要什麼樣的東西?能不能為別人多考慮?

4.每個人是最好的,團隊就是最好的

進職場一開始的時候,所有精力都放在個人專業上精進,但是很快遇到一些瓶頸,因為很多事情不是只靠自己就能做好的。

我 P6 升 P7 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很快,是因為我思維方式上有了一些變化,導致了結果的重大不同。

我記得我跟我老闆有過一次聊天,聊團隊是什麼,一個團隊能力是由什麼東西決定的?

他說,你知道尼采嗎?我說知道啊。

他說,大家都說尼采是瘋子,但是他有一個回答非常對。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或者文化到底是什麼?

比如你說德國的文化是什麼?我心中的所謂的文化是民俗,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之類。但尼採的說法是,一個偉大民族或者一個偉大文化的影響,就是這個民族最偉大的那些人的歷史連成一片。

我老闆說,一個團隊能力的提高一定不是所有人整齊劃一齊步走,不應該把很多精力放在幫助別人成長上。

最重要的是有人能夠衝出一個標杆,殺出一條血路。你要相信人都是有能動性的,他們的內心有一團火。他們看到路,會往這個方向努力。

在職場很容易陷入一種狀態,就是你越成熟,你想的東西越會是去切蛋糕。但問題是蛋糕就這麼大,每個人切那麼小塊,沒太大意思。更重要的事情是讓這塊蛋糕變得更大。

那怎麼做呢?

一定不是靠你自己去解決的,需要每個人迸發出他應該迸發出的能量。

之前,我花了很多精力去和別人聊「我們這樣做好不好?」在和老闆聊完後,我改變了對人的方式。我更多的去聊個人。我那個時候帶所有的畢業生和實習生。我告訴大家說,沒有一個東西叫團隊,我們每個人是最好的,這個團隊就最好。

5.不是 leader,必須 work as a leader

我們當時在做整個網站的響應式設計。當時在業界,從 PC 到無線的響應式規則就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我需要自己去研究出來。

當時有幾個難點。

一是以往的響應式設計只是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方法論,且只在一些非常簡單的產品裡面實現過,比如像博客產品、文字產品。但我們是一個複雜的電商產品,有非常複雜的場景,更大密度的信息量。

二是我們是個多語言網站,不同語言文本的長短完全不一樣,比如中文和俄文,可能有三倍的文本上的差距。但是你要用一套解決方案去解決所有的東西。

三是這涉及到團隊合作的問題。比如開發的配合。因為以前的標註體系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讓產品經理理解這些事情,他要做的事情風險在哪裡。需要去建立一套溝通機制,讓所有人都理解這個東西是怎麼 work 的。

你必須要衝出一條路。當你證明了這條路以後,大家會往這個方向努力。他會把你開拓的那個方向去增加更多的細節。當你的細節越來越豐富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成了。

我 P6 到 P7,最大的項目就是這個項目。

在 P6 的時候我其實還不是 leader,但必須 work as a leader

當你不是 leader 的時候,你沒有那個權威,不能要求別人做什麼,所以說最有效率的方式是,給大家殺出一條血路。

我覺得很多人卡死在自己有一定能力、專業權威度,但是還沒有成為 leader 的時候。

要真正進入到成為 leader 那個階段,往往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自上而下的,老闆指派你,然後你就拿著尚方寶劍,但是往往拿到的人很少。另一種是指望在自己身上,我覺得最有效率的就是殺出一條血路。

6.心力第一,體力第二,腦力第三

P7 到 P8 我用了兩年的時間。P7 之後我帶團隊,幾個人的小團隊。在阿里巴巴,我覺得真正的挑戰是從 P7 開始的。

因為之前還是靠個人,但從這時開始我才真正地背負一個團隊的 KPI 。要思考團隊信任度的建立、團隊和團隊之間關係的處理等等。複雜度是幾何級上升了。

P7 之後,我在 AliExpress 帶的是一個營銷團隊,這其實不是我專業的擅長。我擅長的是 UX Design,用戶體驗、信息架構這些。

當時面臨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當時在中國我們已經有雙 11 這樣的大型的營銷活動,但在海外市場, AliExpress 的營銷能力還比較差。我們沒有淘寶這麼多的人力,還需要去做 200 多個國家 ,有很多的頁面。有 18 種語言,需要去翻譯成多語言適應,在技術上完全沒有這樣的儲備。我們不知道怎麼去做。

當時面臨的壓力很大,我覺得這個時候最重要就是心力!

阿里巴巴一直在講三個點,我工作得越久越認同:心力、體力、腦力。這三個東西的排序,心力第一,體力第二,腦力第三。

所以我當時朋友圈裡一天到晚在吐槽,說什麼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這句話其實是我在跟一個前端同學講事情的時候,他情緒崩潰,直接回我的話。

當大家壓力都很大,情緒都很差的時候,我覺得只能硬撐。

我想說的一個點是,你只有經歷了更大的壓力的時候,你才知道之前的壓力其實 P 都不是。

就像我在 P6 時做個首頁改版,我覺得,哇,我 TM 都跟什麼什麼大老闆一起開會了,他都盯著我,壓力好大好大。然後後來雙 11 的時候我背負那麼多東西,要做幾個月,可能一屁股上去要下線,大家就全掛了,所有同學的 KPI 都掛著這件事情。再回過頭看 P6 的事情,P 都不是。

雖然壓力還是很大,但你也會遲鈍一些。我覺得心力不是說抗壓能力會提升,而是對壓力的鈍感變大。

第一年我們成功地,怎麼說呢,應付下來了,但是你心裏面就知道,什麼叫未雨綢繆。我不可能 TM 今年說戰略方向這麼走,我現在開始做準備。我沒有這個本事,今年活下來就已經很難了。

未雨綢繆,或者馬雲老師說的,陽光燦爛的時候修屋頂。我之前從沒有認真想過。但真的遇到事情,才深切體會到重要性。

所以我們開始去構建所謂的大促營銷體系和產品化,就不把它當成運營活動來做,而把它當成一個產品來做。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去完善基礎設施的東西。

包括我團隊的結構、能力也需要去做調整。我們設計師至少是國內一流的吧,但我們當時的營銷設計師團隊的人員構成,都是在產品設計上。我需要更多從廣告公司里找人。那廣告公司同學的知識背景和互聯網公司又不太一樣,要考慮怎麼讓他們接受我們的文化。

7,團隊利益的大局觀,讓別人站 C 位

關於團隊和團隊之間的關係,KPI 產生衝突的時候,我覺得第一個東西叫做不要屁股決定腦袋。

往往團隊和團隊之間的爭議都是屁股決定腦袋產生的,就是損害了自己的利益,或者我這地盤沒有守住。

比如說我是 AliExpress 設計團隊的,我今天跟淘寶天貓設計團隊去進行業務上合作的時候,我會想憑什麼要給他做這件事情?

比如雙 11,雙11 大品牌是天貓。但是畢竟海外市場只知道 AliExpress ,不知道天貓。天貓的 logo 我是要放,但是我放到什麼樣的程度,在廣告裡面怎麼去講,這些都是我要去想的事情。

所以我經常需要重新反思自己的位置。我到底是 AliExpress 的設計師,還是阿里巴巴集團的設計師?

AliExpress 是一家子公司,但這家子公司的使命或者目標是什麼?阿里巴巴的使命和目標是什麼?是讓中小企業更好地去生活,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但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件事情不一定是由 AliExpress 完成 ,我們可以靠收購公司來完成,如果它的效率更高或者怎麼樣。我們到底在當下目的是什麼?就像我們作為設計團隊,第一重要的是什麼?是為集團沉澱國際化設計的能力。

那讓天貓設計團隊來做這件事情又如何?如果我們最後的結果是更好的、更有效率的,那是不是就應該讓他們站 C 位,我們從旁協助?

這個問題在我們的中台團隊還好,真正的業務團隊更是需要去思考這個問題。

比如我是個首頁的 owner,那我是要首頁的轉化率最高,還是要我們整個業務分配更合理,分流更合理。每個產品有產品的生命周期,我自己已經到了生命周期的後期,我已經是強弩之末,我是不是還要去爭取一些東西,還是重新考慮優化全盤的東西?我覺得這首先是作為一個 leader 的自覺。

然後第二點,才是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怎麼去影響別人,讓別人相信你是真心的。

我真的不是很在乎讓別人站 C 位,對我來說,我只需要對兩件事情負責,第一個是我團隊裡面的同事,第二個是對這份生意。

任何組織都需要重構,重構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如果我這個團隊的生命周期是這個樣子,在戰略策略上是這樣的,我們尊重這樣的戰略策略。

那麼如果我需要重新定義 KPI,我就重新定義 KPI。阿里比較好的一點,就是 KPI 不是半年在系統裡面不能改的,你隨時可以根據大方向去改,只要你的老闆認可。

如果我需要削減人,我就去削減。如果在做這件事上,我的團隊不如其他平行團隊更適合。我可以讓我的 8 個人變成 4 個人,另外 4 個人去幫那個團隊做這件事情。

然後我自己 4 個人去完成一個比之前更小的一個 KPI 目標。我拿一個可能更差一點的位置更小一點流量去把我的轉化做好。並且思考我下一步產品生命周期,接下來我到底要做什麼樣的事情,為打下一輪仗做準備,我覺得這件事情在你老闆那裡會是一個加分項,而不是減分項。

當然這只是在我目前這個層級這樣想,我不敢保證說我到一個更高層級,可能人數更多牽扯利益更大,我怎麼想。那今天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樣可能是更明智的。

關於團隊溝通,我有一個小技巧,就是每次跟一個團隊新的 leader ,不管是他是新上任的,還是說我第一次接觸的,我往往都會和他有一次開誠布公的談話。談話談什麼呢?就是示弱。

這示弱就是想跟他交一交心,把自己的真心擺在檯面上。說我們團隊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我們的壓力是什麼?我們的痛點是什麼?我們想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但是我們能力有限我們做不到。那你覺得是什麼樣子的?你的短期目標是什麼?你的長期目標是什麼?我們怎麼能幫到你?

往往人心都是肉長,這樣第一次接觸的時候會更容易有信任度,後面就會順利一些。

當然這也和我們的角色有關,我們是偏中後台的團隊,不是業務團隊,就不是第一線打仗的團隊,所以可能容易一些。

8,多反思自己的問題,不要老想著跳槽

我很少想跳槽。

我覺得是這樣的,每一年我的主題特別不一樣,挑戰不一樣,學到的東西不一樣。那麼始終是新鮮的,我就不太會去想跳槽。

中間有一些困難。這些困難往往幾個月就停下來了,就會有成就感。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去反思自己問題的人,就是往往一個事情沒做成,那我就反思自己的原因或者怎麼樣。

所以說真的,跳槽的想法非常少。

對此網易大佬整理了一套適合Java工程師學習的資料文檔分享

各位可以私信我【架構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哦!

一、閱讀源碼

深入的Java學習,經典源碼閱讀不可少:

  • 常見的設計模式,編碼必備
  • Spring5,做應用必不可少的最新框架
  • MyBatis,玩資料庫必不可少的組件

畫外音:大家捫心自問,除了寫業務代碼,看過多少優秀開源代碼?

二、分散式架構

隨著業務越來越複雜,數據量越來越大,並發量越來越大,單體的架構模式顯然再也無法對應,作為Java後端架構師,高並發+高可用+海量數據的分散式架構體系,是必不可少的:

  • 分散式架構原理
  • 分散式架構策略
  • 分散式中間件
  • 分散式架構實戰

畫外音:額, 這些分散式理論,是不是感覺零零星星的聽過,而沒有系統的學習過?

三、微服務技術體系

服務分層,微服務架構是架構升級的必由之路,Java技術體系,和微服務相關的技術有哪需要深入學習呢?

  • 微服務框架
  • Spring Cloud
  • Docker與虛擬化
  • 微服務架構

畫外音:明明知道Spring Cloud和docker是趨勢,為啥沒有下定決心學習呢?

四、性能優化

作為後端Java技術專家,解決性能問題才真正體現一個架構師的功力。只有深入學習JVM底層原理,Mysql底層優化以及Tomcat調優,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性能指標體系
  • JVM調優
  • Web調優
  • DB調優

畫外音:是不是遇到性能問題就無從下手?只能靠瞎打日誌,瞎改代碼?解決性能問題,不能只靠運氣!

五、典型業務實戰

閱讀完Java源碼,學習完分散式與微服務架構體系,掌握了性能調優的方法,僅僅做一個ppt架構師怎麼行?

  • 用戶中心,單點登錄怎麼玩
  • 商品,店鋪怎麼玩
  • 訂單,支付怎麼玩
  • 通知,推送怎麼玩
  • 數據分析怎麼玩

唯有通過實戰,才能站上華山之巔。

畫外音:小夥伴們,學完了么?上述路線圖,歡迎收藏。

有朋友問,有了路線圖,有沒有免費資料?有沒有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共同進步?

對此網易大佬整理了一套適合Java工程師學習的資料文檔分享

各位可以私信我【架構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