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腸鏡檢查,亞洲國家就屬邱瀚模了。」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院長陳秀熙,提起這位碩博士班得意門生、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口氣裡有藏不住的驕傲與滿意。

 

陳秀熙之所以會說邱瀚模是亞洲大腸鏡檢查第一人,是因為邱瀚模早自二○○七年,便引進日本的窄頻影像技術,不但讓大腸鏡檢查的準確率,從七成一舉提高到九成,且迄今這套技術研究成果,被國際相關研究單位引用達三五八次;甚至全球最大的大腸癌篩檢會議(WEO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committee meeting),也屢屢邀請邱瀚模分享臺灣大腸癌篩檢計畫成果。他所經手的每一個大腸鏡檢查,總是能夠完整做到盲腸端,檢查「徹頭徹尾」,讓他不論是在臨牀或是學術研究,都是臺大胃腸肝膽科的中生代重要代表。

 

大腸癌曾在○六至一五年,連續十年蟬聯臺灣癌症榜首。在陳秀熙與邱瀚模推動預防醫學超過十年的長跑下,臺灣直到一五年開始,大腸癌的罹癌人數才首度呈現負成長。師生兩人說起為了降低大腸癌發生率,這十幾年來所做的努力,語氣盡是一派嚴肅與不滿足,「篩檢可以做得更好!」邱瀚模認為。

 

九十分與六十分差距

讓推動篩檢不遺餘力

 

根據邱瀚模的研究資料,全臺五十到七十五歲人口中,做過一次糞便潛血篩檢的僅五六.七%(○四年~一四年底),「為什麼民眾的觀念還是認為有病徵,才需要篩檢?」說到篩檢,邱瀚模就不免急了起來。

 

「篩檢普及率一定可以更好。」儘管成果廣受國際認定,邱瀚模卻憂心起,篩檢預算恐被排擠的現象。談起篩檢,他不厭其煩地叨唸,「政府有提供免費四癌篩檢(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卻有人從來沒做過一次。民眾在健康方面欠缺公民意識,不做預防的結果,生病的費用是用全國納稅人的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