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是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以不畏權貴著稱,是武則天處理朝政治理國家的主要助手,深受武則天信任尊敬。但狄仁傑更是李唐的絕對擁護者,雖然沒有能夠看到唐朝復辟,但是卻準備好了最重要的東西。

武則天不但提拔狄仁傑爲宰相,還尊稱狄仁傑爲“國老”,允許他不用行跪拜之禮,可謂是非常的器重。狄仁傑也知知遇之恩,爲武則天整理朝綱,治理天下,嘔心瀝血。他深知武則天是明君,自己一定要盡力輔佐她,這不但是爲了武則天,也是爲了天下蒼生。

狄仁傑認可武則天,不代表認可武周,作爲前唐舊臣,他致力於恢復李唐神器。於是,他在生前佈下大局。

首先,力勸武則天立李顯爲太子,爲唐朝“把根留住”。

狄仁傑

武則天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一直猶豫,到底是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呢,還是立自己的兒子李顯呢?武承嗣姓武,但終究不是自己的兒子,血管裏流淌的不是自己的血液。李顯雖然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是又畢竟是李唐的人。到底立誰,這讓女皇非常地糾結。

狄仁傑肯定不會讓武承嗣成爲武則天的接班人,一來,武承嗣曾經陷害過狄仁傑,二者有不共戴天之仇,二來,一旦讓心狠手辣的武承嗣上位,李姓必然會遭到血洗,李唐江山將斷根。所以,狄仁傑對武則天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爲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武則天仔細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於是立李顯爲太子,徹底斷了武承嗣篡黨奪權的念想。

其次,在人事佈局上孤立武則天,爲政變做好準備。《舊唐書·狄仁傑傳》記載:“仁杰常以舉賢爲意,其所引拔恆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至公卿數十人。”狄仁傑將忠於李唐的張柬之、桓彥範、敬暉、袁恕已、崔玄暐等人都推薦給武則天,讓武則天委以重任。於是,朝堂之上,幾乎沒有幾個人真正效忠於武則天。

武則天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潸然淚下說:“朝堂空矣!”

她不知道,狄仁傑給她佈下了一個大坑。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年邁的武則天病的起不了牀,宰相張柬之乘此機會,立馬聯合本派勢力,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下臺,並傳位給太子李顯,是爲唐中宗。至此,武周被推翻,李唐神器恢復,不知道武則天此時此刻,是否意識到了狄仁傑就是奪她江山的幕後主使?

可惜,一切都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