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女皇武曌,俗稱「武則天」。武則天自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皇帝(元姑娘、陳碩真不算),為何不繼續改革,冊立一個女性儲君呢?

當時武則天還有一個小女兒太平公主還活著,在朝中也有一些勢力,武則天也覺得這個小女兒跟自己挺像的。如果武則天打算把女性當皇帝這個傳統延續下去,就應該冊立太平公主為皇太女啊!為什麼她沒有這麼做呢?甚至都沒有考慮過呢?

無數的現代人都在問這個問題,武則天為什麼不傳位給女兒太平公主。這種思想源自於新中國建國以後男女平等的思想,女性也有平等的繼承權、受教育權、就業權等。所以才會問出這麼一個問題,之前是不可能有人會問出這種問題的。

很多人說,古代女性地位下降是從宋朝開始的,宋朝以前的女性地位可不低。比如唐朝女性地位就很高,自由度也很大,還出現了女皇帝武則天。可是不要忘了,唐朝女性可以考科舉嗎?可以做官嗎?有平等的繼承權、受教育權、就業權嗎?並沒有。所以這個所謂的唐朝女性地位高,也只不過是比其它朝代高那麼一點點而已了,相當於一群矮個子裡面選一個高個子,就是這麼回事。不可能說,唐朝就已經達到男女平等了,女性就已經頂半邊天了,就跟現代沒有區別甚至還超過現代了。

只能說,某些人把唐朝女性地位高等同於男女平等是非常可笑的。這個估計就是邏輯學沒學好的結果。就好像某個人語文比數學好,但是不代表那個人數學就很差,只不過相比之下,那個人的語文更好。有些人就以為那個人數學很差,語文很好。就以為唐朝女性地位比現代還高。是非常可笑的。

回到之前的問題,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唯一的存活到了武周時期的女兒,武則天又對她倍加寵愛,這個受寵程度遠遠超過她的哥哥們。「則天以為類己」,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跟自己挺像的,不僅是容貌像,性格也像。如果加以培養,太平公主就是第二個武則天,太平公主又是武則天親生的,總比不是親生的侄子強。如果兒子跟女兒一樣親,那太平公主的優勢就是受寵程度高於她的哥哥們,政治才能也高於她的哥哥們。李顯的政治才能在曾經想把天下給韋玄貞那裡就已經見識過了,而李旦的政治才能根本沒有表現過。

所以,給太平公主有什麼不好呢?女皇帝的女兒繼承皇位,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嗎?


對於你而言,武則天是個女皇帝,性別特徵似乎佔了很大的比重。

但她其實就是一個皇帝而已。

也就是說她雖然是一個女性,但卻是男權社會的皇帝。她的思維是男權主義或者說父系形態的,他以男性家族性姓氏傳承為特質,並不會因為自己是女性而改變帝制傳承的方式。

所謂的男權社會,就是女性在這個社會裡只是附庸而已。天地有別,尊卑有序。武則天的上位只是一個奇蹟,但奇蹟不會那麼容易再次發生。

另外,換哪個人選也不是她能決定的。她當時糾結的是傳武還是傳李。她希望傳給自己的侄子,從而延續其家族姓氏的繁榮。但這也並不由她本人決定。

武周代唐雖然不是暴力戰爭實現的,也幾乎把當時的李唐王室和隴西勢力血洗了一遍。但即使如此,所有人的心中,包括狄仁傑等大臣的心中都是抱著要恢復李唐的堅定信念的。插一句李唐王朝的統治信念如此深入人心,這也是安史之亂後李唐還能延續的根本原因。

大臣們只擁護合法合理的帝位傳承者,就是高宗的嫡系兒子。太平公主並沒有進入他們擁立的視野。

所以武則天與幾個大臣的關係,是既信任又防範。武則天的能力使得她能夠掌控朝局,但她死後,李唐的恢復幾乎已成定局。

從男權社會的基本形態,當時武則天的基本意願和朝局掌控力而言,太平公主根本就沒有進入繼承的序列,更不用說直接立其為繼承人。


這個問題如果真的要解釋是很複雜的。

首先武則天權力的法理來源:高宗皇帝臨終遺詔授予。

從這點來看,武則天臨朝也好,登基也罷,其法理性都來源於高宗皇帝加持。也就是她掌權過程並沒有擺脫男性對政治權力的壟斷(從武則天時代有所謂內相能看出,女性並不能真正的染指相權,她也沒有這個想法)。

其次,武則天執政的實際基礎:

高宗皇帝在世時,實在太喜歡搞權術了,最開始也是利用武則天打擊敵人(長孫無忌等關隴世家),後來二聖臨朝也好,臨終託付也罷,其實都是高宗皇帝認定武則天是他的盟友,他們有共同目標(打擊關隴),從而使得武則天培養起了大批親信。

從社會基礎來看:

當時高宗皇帝臨終遺詔也好,世道共識也罷,大部分傾向於,反正武則天是皇母,就算短暫侍周,遲早也要歸唐,這也是她順利奪權的前提之一。

綜上所述,武則天動搖男權政治了嗎?並沒有。


我覺著狄仁傑的這一席話就很能說明問題:

「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刀槍箭鏃,平定天下;高宗將二子託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且姑侄與母子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的。」

傳侄子都不行,更別提傳女兒了。


李唐時代,自太宗之後,皇帝就不能一人獨斷了,三省六部如果不同意,皇帝的政令連皇宮都出不去,他頂多有權殺幾個人,但殺完人空下來的位子還得有人干,只要在這個位子,既使他是皇帝的親信,也沒法處處按皇帝的旨意行事,這是整個官僚體制決定的,唐太宗都不能想幹啥就幹啥,更別提武則天了,三公九卿也是有逆鱗的,你殺幾個人辦幾件沒譜的事,能忍就忍了,畢竟還要一鍋里吃飯,如果觸碰到底線,那對不起,殺我可以,不該辦的一樣不辦。什麼是大臣的底線?正統、法統、規矩。為什麼要守這個?因為只有守住這個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武則天之後只有李唐掌權才能天下太平,否則永無寧日。武則天的侄子包括太平公主在一幫老臣眼裡就是跳樑小丑,治國的本事沒有,弄權的招術不少,就像一街頭混混老想在專業拳擊大師面前顯擺,時不時使個陰招,大師哪能讓這混混騎頭上拉屎。對丞相一級大臣來說,只有穩定的政局才能保證自己及子孫後代的利益,五胡亂華的前車之鑒並不遙遠,那可是看得見的噁心。所以當時的情況,如果武則天不讓李唐復辟,大臣也會在她死後擁戴李家人當皇帝,這不是她想不想,而是她能不能的問題。

另外不管哪朝哪代,朝政其實都不是靠皇帝或幾個大臣能說了算的,而是靠威望和傳統在起作用,比如趙匡胤,他如果只是掌握實權,但在軍隊里沒有聲望,不能一呼百應,那他什麼也做不了。同樣在他死後,他的弟弟可以繼承他的皇位,而不是他的兒子,也是因為他兒子太小沒有人望,而他弟弟繼承皇位從傳統上來說也沒什麼大問題,假如他沒這個弟弟,但有一個實力相當的侄子,既使這個侄子有野心也有實力,他也坐不上皇位,底下的將軍和大臣是不會同意的。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當時是小農經濟,生產力有限,這是經濟政治條件,第二個就是自西周以來的宗法制決定了如果武則天立女性繼承人,後面沒人祭拜她,社會輿論也不允許,第三個男權社會,第四沒有合適的女性繼承人。

少看點網路上雞湯,高中歷史課本寫的明明白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