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知得失。

——李世民

銅鏡,又稱青銅鏡。

是古代梳妝照容的生活用品。

最早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

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也不例外。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於水」。《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開始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製作銅鏡。銅鏡一般製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並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銅鏡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徵。

1商代

商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2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樸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

3漢代

漢代,經濟發達,銅鏡的工藝和產量都有了質的飛躍,出現了極為精緻的藝術品,甚至還有透光鏡等特殊銅鏡產生。西漢初年,已經開始用鏡子作為男女之間愛情的標記,生前相互贈送,作為紀念,死後埋入墳中,還有生死不忘的意思。

4唐代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造型上,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精工細緻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其中,唐代螺鈿鏡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銅鏡」,為唐代的特種工藝鏡之一。

5金代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6元代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鏡子,從古至今都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古人用鏡,不僅以之映照妝容、裝飾居所,還用它來寄託相思、辟邪祈福,譬喻德行。銅鏡已成為他們的聯繫紐帶之一。

1帝王的貢品或賞賜

銅鏡既然被賦予了多種的社會功能,兼具美觀實用價值,自然會被用作王公貴族、親朋故友之間饋贈的禮品。據《唐書?禮樂志》記載,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這天也被定為「千秋節」羣臣會獻上美酒和銅鏡祝壽,或作為互贈的禮物,唐玄宗也會在千秋節贈羣臣以銅鏡,以示聖恩。後來這習俗更流傳到民間。

2愛情婚姻的信物

銅鏡成為「花好月圓」的象徵,「破鏡重圓」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說明。銅鏡大多是圓的,圓形在中國古代有圓滿、團圓、吉祥之意,也象徵愛情婚姻的美滿。因此在古代,銅鏡就常用作為愛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妝之一,如雙鳳鏡、雀繞花枝鏡、瑞獸鸞鳳等。唐鏡中的許多銘文就表達了男女相悅之情。

3古人墓葬的隨葬品

由於銅鏡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壓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視死如生」和「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的觀念,人們把生活密切的銅鏡同葬,以供死者在陰間繼續用。另外,在《漢書?霍光傳》霍光死後所用「東園濕明」下注釋曰:「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開一面,漆畫之,以鏡置其中,以懸屍上,大斂並蓋之。」亦說明瞭古人以銅鏡隨葬的習俗。

4驅邪法寶與法器

鏡子能驅邪照妖,是中國古代以至現代的傳統觀念,古人不理解銅鏡映射的原理,以為銅鏡可以發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驅邪。佛教和道教舉行宗教儀軌時,銅鏡亦成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還以鏡子作為鎮宅的法器。這雖然未必符合科學精神,卻也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給虛怯的人以一點安慰。

銅鏡既是古人照面飾容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又是一種工藝品,其鏡背的紋飾凝結了古代工匠的審美意趣和冶鑄工藝。一面銅鏡,映照的不僅是先人的容顏,也映出了一代代王朝的更替與興衰。

皎皎青銅鏡,

斑斑白絲鬢。

豈復更藏年,

實年君不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