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第三個基本論域是認識論(epistemology),從笛卡爾開啟的近代哲學一直到康德

,認識論堪稱哲學最重要的分支。

Epistemology這個詞由19世紀的蘇格蘭哲學家費利爾最先使用。古希臘語的episteme(知識、認識)加上一個-logy(什麼什麼學)就是了。Episteme的epi-意為over,在什麼什麼上面,steme來自於動詞istamai,也就是stand。所以episteme(overstand)就是穩穩地立在上面,「高屋建瓴」,表示非常有把握的、體系化的知識,所謂「高明」是也。

巴門尼德

那裡,把aletheia真理和doxa意見對立起來,但是aletheia是個否定性的說法,「無遮蔽」,鬼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柏拉圖就把它換成episteme,高明,也和群氓的doxa對立起來,於是episteme就專指系統、理性、有邏輯的科學知識了。

雖然認識論哲學的代表人物是康德,但他那裡還沒有認識論epistemology這個詞。

康德用的是gnoseology(gnosis在古希臘就是個人通過學習把握到的知識),關於知識的理論,知識論。德國人還用「Die kenntnistheorie」,這裡面的Erkennntnis是動詞erkennen的名詞,意思是關於怎麼看清楚、弄明白的理論。這個學問的範圍比知識論要廣一些,還包括了識別、信念、確證、懷疑等。

後來自然科學大行其道,成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科化、體系化的主流理論。於是epistemology就被哲學接受下來,成為研究知識的特定術語。康德的gnoseology也成了一種相對流行的epistemology。

究竟什麼是認識論?這件事要從笛卡爾說起。

笛卡爾有一個著名的懷疑(也困擾了莊子、蘇軾):假如我感受到的一切,是一個非常牛逼的妖怪施展法力騙我的,怎麼辦?

笛卡爾的解決思路:

1、甭管這一切是真是假,至少「我在思考」這件事是真的。

2、進一步可以推斷出我知道何為「真實」。

3、我腦子裡有關於「真」的觀念,它不可能憑空冒出來,一定來自於某個「真實者」。

4、不存在的東西不可能是真實的,所以「真實者」一定是客觀存在的。

4、這個客觀存在的真實者確保了一切現象(哪怕是假象)背後都有真實的那一面。

5、就算我們看不到那真實的彼岸,但是真實者肯定看得到。

人類的認識是有限的,只能看到世界的表象,而只有真實者(上帝)可以看到真相。

這種「上帝視角」,在康德那裡就叫做「理智直觀」,理智直觀對於人類是不可能的。假如你能夠一眼看穿整個世界,就跟打DOTA開全圖,打CS開透視一樣,幸福、磨難、努力、救贖,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生存就喪失了未知和冒險的維度,變成非常無聊僵死的算計。

所以人類不可能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物自體」)到底是怎麼樣的,人類不可能從本體論上徹底理解這個世界,透過現象看到最終的本質,這就跟開作弊器打遊戲一樣,毫無意義。既然本體論這條路走不通,康德只能告訴我們要走認識論這條路,要承認自己的有限性,承認自己生存在充滿幻覺和假象的表象世界,並且願意按照認識論的原則來生存,而不是運用本體論的理智直觀來作弊。

那麼這個認識論的原則是什麼呢?康德告訴我們,不要總是糾結這個世界的本質到底是怎樣,現象背後的本體到底是怎樣,這些內容與人的實際生存和倫理價值沒有關係。人需要承認自己的有限性,從有限的視域出發,不斷地設立屬於人類自己的秩序、規範和必然性。

在康德看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必須停留在認識論層面,比如母子之間的親情,就不能從本體論上還原成族群和個體的利益關係,否則就不存在感情,只有利益了;又比如個人對理想的奉獻,我們永遠不必確定這到底是出於毫無私心的崇高,還是出於背後虛偽的自私自利。

比如兩個結婚的人,他們不能一直去懷疑對方到底是不是愛自己,這裡的愛還是不愛,對於康德來說就是本體論上的物自體。一旦知道了真相,試問一方是不是就可以自由出軌了?因為另一方真的愛自己啊,願意無條件付出;自己也可以允許對方出軌了,因為自己真的愛對方啊,根本不會在乎。這裡關於愛情的本體論洞見、理智直觀、絕對知識,就摧毀了愛情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講,愛情是一種認識論關係,而不是一種本體論關係。

康德之後的黑格爾就教導我們,婚姻作為一種契約,就能夠讓這種焦灼的「你愛不愛我」的無止盡追問就此打住,轉化為一種人為設立的必然性「我們不能背叛彼此」。這種必然性的根基不是本體論上的「他/她真的愛我」,而是認識論上的「我相信我們彼此相愛」,只有當兩個人都願意放棄逼問對方「你愛不愛我」,兩個人都對於那種歇斯底里的「愛不愛」的激烈關係感到受不了的時候,愛情就進化成了婚姻,變成了更高階段的東西。

你一旦知道了真相,你就無法行動,無法超出你的認知範圍,投入未知當中向他者敞開,你就只能停留在理論的層面,算計得失利弊,你不會尊重、敬畏、關懷和同情,而只是把這一切看作你的本體論和理智直觀的對象,玩弄於股掌之中。

一切都只是一個上帝視角下的智珠在握的話,就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

所以簡而言之,認識論,就是承認我們自己沒法接觸到現象背後那個真實的維度,就是要保留這個真實的維度於未知,而通過理性和道德,去把握我們有限的現象層面的生存,去在動蕩和不安中通過彼此的信任來獲得寶貴的確定性。

老實講,本體論是非常聰明的智者才能夠思考的,並且一定會為任何進展付出巨大的代價,因為你僭取了上帝的目光;而認識論,則是每一個追求幸福的普通人都應當學習的,它教導我們拒絕開透視、全圖、作弊器的誘惑,而全身心投入地打好每一把匹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