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極為簡明地闡述了茶樹原產地、茶樹的形狀特徵、茶的用字與名稱、茶的生態環境與栽培技術以及茶的功用等等。內容豐富、文字簡練。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這一論點已經為全世界所共識。雖然19世紀20年代,有過「印度說」或「泛東南亞說」,但都因證據不足而被駁斥。至於具體是「雲南說」還是「川貴說」,仍有一定爭論。大多數學者堅持「雲南是茶樹原產地」一說。

陸羽把茶樹的形狀特徵描述的淋漓盡致,可見觀察何等的細緻入微。

陸羽提出了茶的名稱演變,有荼,檟,蔎,茗,荈等字形,並在原注中說明瞭它們的出處,他以淵博的知識教導人們從時間縱向去認識茶的歷史淵源。這樣為後人研究茶的歷史提供了方向依據。

陸羽指出茶樹的生長好壞,除了決定於品種外,也決定於生態環境和栽培技術。這些寶貴經驗及論述,不僅在國內一直奉為經典,而且深深影響了國外茶人及茶產業。

陸羽從實踐中認識了茶的功用,認為茶性質寒涼,可以降火,用來作為飲料最適宜。現代科技的發展成果,也逐步驗證了陸羽的推論。茶葉採制的技術也很關鍵,若採制不當,飲用時還會帶來副作用。

《一之源》這一章內容涉及了茶樹生物學、生態學、選種學、栽培學、茶葉商品學、藥理學等方面,可以說是《茶經》的總綱。陸羽以其親身實踐論證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我們知道了中國是種植茶樹最早的國家;陸羽對茶樹性狀的分析使我們認識了茶樹的形態結構及其生物學特徵。陸羽對茶的用字和名稱的論述,使我們懂得了茶的字源知識,進而明確了現在各國對茶字的讀音,都是直接效法漢語的讀音而拼譯的,這也就從側門說明瞭我國是茶的故鄉。陸羽在本章系統總結了唐以前的茶葉生產經驗,全面闡述了茶樹的自然生長、種植方法及所處土壤、生態環境與茶的品質的關係,這對我們指導茶葉生產、進行茶葉區劃和合理佈局。開展茶的品質、茶園土壤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他對茶的藥性和飲茶功效的論述,使我們明確了茶的藥理性味,以其作為健康飲料是最為適宜的。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把茶和飲茶提高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和藝術,促使後人繼起研究,不斷創新,從而纔有了茶今天這樣的發展和歷史地位。


茶之源,地源,環境源,水源。唯有三合一,方出好茶。如下圖霧氣濃,已是符合出好茶的環境條件。


不用看,想當然的。陸羽時代,活動範圍有限,研究手段有限,主要靠自己的想像和傳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