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动物园The Lobster/尤格蓝西莫Yorgos Lanthimos 

除魅的阴阳师/WORDS:无字歪

在写这篇文章之际,《单身动物园》(The Lobster)持续台湾院线上映中。票房当然无法与好莱坞的票房等量齐观,但以单厅票房(也就是满座率)而言确实表现亮眼,相信台湾片商的片名和宣传,也吸引了不少平常比较少观赏艺术片的观众群。犹记得当年金马影展翻作《犬齿之家》的《非普通教欲》的如坐针毡(直到现在还记得洗手台那幕)、《非普通服务》(节奏比前作更缓慢、我中间一度睡著),《单身动物园》(还好没翻成《非普通龙虾》)不但是希腊导演尤格蓝西莫(Yorgos Lanthimos)首部英语发音作品,相较之下也是最具有市场性、平易近人的一部。

 

电影如同卡夫卡的《变形记》般,开门见山地让观众直接进入这异质化的世界。男主角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得选择他的伴侣方向是异性恋和同性恋(殊不知他大学有段同性经验),也使得他差点语塞。在联谊的大酒店中,45天内得找到伴侣,倘若失败了就会变成动物、被放逐到森林。当然因为台湾片名「单身」这两个字很跳出来、加上电影里的男女都在找共同点才配对,于是乎比较会容易引导到单身/非单身,婚姻的意义/婚姻无意义的论题,如果以英文片名直译是「龙虾」,男主角被问到假设真的变动物、要选择哪一种动物?选择「龙虾」的原因是它可以活上100年。

lobster-20159687  
事实上我以为导演是利用这怪诞荒谬的剧情设定,来质疑所有社会上看似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可以自由衍生—诸如宗教、政党、流行穿著等各种取向,人往往都是需要「认同」的,但认同的同时,偏偏又很容易对「非我族类」者产生心理上或实质行动上的排挤,毋宁是一种很微妙的人性,但它确确实实存在,历史上以各种名目产生的战争、《斗阵俱乐部》作者所说的「精神战争」、IS的新型态的恐怖攻击战,或者是更日常化的班上或职场的霸凌、网路上的文字战,似乎从去排挤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心安理得与平静。人是需要「伴」的,夫妻、情侣、朋友、教友,现在听说正夯的是还有人会诚征脸书上按赞的赞友,各种伴的终极价值是确立自己活著的座标。

 

人的各种「需要」究竟是真的「需要」,还是在自欺欺人?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没感觉假装有感觉,比有感觉装没感觉痛苦。」,翻译成中文多念几次像是快咬到舌头的绕口令,却又有醍醐灌顶的感受,这句台词甚至是全片当中最教我难忘的,因为它无限应用到任何生命中的状态。写到这里,倏然惊觉,《单身动物园》不单是部不流于俗的反乌托邦式电影,脱下电影的另类外皮,非但不是魑魅,还像极了京极夏彦小说里的阴阳师,替人心除魅。

《单身动物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