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辩论的文字,主题是如何评价北洋将领徐树铮?为什么徐在当代的知名度不高?

以下是我写在原题目下的文字:

有人说,所谓的客观看待历史,就是对历史上说得特别的好事情说点坏话,再对说得特别不好的事情说点好话,但答主这篇文章实则是对矫枉过正后的事情,再一次矫枉过正了。

清末民初,大厦将倾,泱泱东方大国在曾李袁这三个最后的旧时代强人裱糊几十年后终于已经到了挡不住风雨的境地,这三个人的共同点就是试图用根植这片土地数千年的本土智慧来解决本国的问题,但终究,数度燃起的微弱希望都彻底被拍死在汹涌的全球化浪潮中。危亡之际,绝非是几个强人或者几套有效的理论就能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惯性,没跌到最低的谷底,就毫无重新起步的希望。

正视这样的大背景,才能更客观的理解民国初年的那些事儿和人,比如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满嘴跑火车,绿林出身的蒋介石爬到了最高统帅的位置,这些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都那么真实的影响著历史的进程,客观的原因就是那个时代是一个幼稚的时代。

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地大物博的东方帝国被封闭得太久,就像一头被关养在铁笼里的雄狮,突一放出来,可能连一只猫都能吓唬它。新的世界新的形势,原来你所学的所遵循的东西已经全部不适用,那个时代的人们,真的就像铁笼雄狮,满身肌肉,但实则内心焦虑惶恐。所以,即使像孙袁这样的枭雄,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幻想和幼稚也就不稀奇了。

三民主义和XX主义都是先进得很的,但好有什么用,没人懂,没人附和,你要掌权,还得靠暴力。革命党人回国后,早期的主要业务,就是搞暗杀。你说贿选和暗杀,哪个更恶劣?再说都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了,除了台湾人,有几个中国人见过选票长啥样?其实,贿选和暗杀放在大的历史悲痛来看,不过是挠挠痒而已。最近几十年的变化验证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无数能人志士的问题: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是:「稳定压倒一切!」只要能得到政局稳定,什么牺牲都是值得的,正是因为政局不稳,民国前25年中国一点没进步反而在混乱中不断倒退才导致卧榻之侧的猛虎有了可乘之机。

进入正题,尝试讨论:

1、陈毅和外蒙当局拟定的协议,有两个说法,一个叫《外蒙取消自治后中央待遇及外蒙善后条例》,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叫《改善蒙古未来地位六十三条》,这两者是同文不同名,还是两份文件?有待考证。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改善蒙古未来地位六十三条》立即被外蒙「议会」的否决。一份被外蒙「议会」的否决的协议,一份尚有条款争议的协议,陈毅为什么会呈交北京政府核定?再者,外蒙「议会」当时是什么成分,放在《中俄蒙协约》条款「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中国、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这一法理大背景下所谓的外蒙「议会」有没有权利否决这份协议,也还是一个很值得推敲的事情。

2、王公派和喇嘛派的争议,事实就是一个外蒙地位问题,在主权面前,这已经超越了安抚和笼络的尺度,是没有理由退让的,往后退必然还会为未来再次引发二次独立埋下伏笔,所以陈毅与外蒙当局拟定的这份协议,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是夹生饭。徐树铮到了外蒙,为了国体大局越权行动,也是顺乎常理的。至于没有北京政府的授权擅自行动,从客观上来讲,主要原因还是当时国内政局的府院之争所致,当时主宰北京政府的是以段琪瑞为代表的皖系军阀,总统徐世昌不过是各大军阀平衡的调解人,而皖系的灵魂就是徐树铮,所以,徐树铮的意志就是段琪瑞的意志,而段琪瑞的意志就是北京政府的意志。在没有民主政府的强人政治环境下,徐树铮只是在法理上的越了权。

3、派兵是否延迟?是出征还是视察?也值得讨论。陈毅发电报是6月底,徐树铮9月份派兵,当时的北洋军队没有机械化,部队要北上穿越大漠,在这之前还有北京政府的考量和调兵遣将,中间不超过3个月时间,可能也不算太迟吧。有人说徐树铮此举是在政府内斗中败北想到外蒙去捞点政治资本,难道他不愿意早点发兵故意延迟吗?如果陈毅把外蒙那边的事儿都办妥了,可能徐树铮真的就可以秉承北京之意「筹边使所部军队对蒙方并无直接责任,蒙事仍由都护使完全负责」,但问题是外蒙那边的事儿并非这样顺利,在徐到达外蒙越权行动之后,他所起的作用就不单是视察这么简单了。说收复外蒙可能有点夸大,毕竟没费一兵一卒,但如果没有徐的计谋和强硬,外蒙就真的能如陈毅所愿顺利回归吗,我看未必,所以,徐的功绩没必要全部抹杀,事情办成了才是硬道理,摘果子的说法没多少依据。

4、是沉著果断还是不得人心?800年前,蒙古人杀掉了大部分汉人之后,在东方建立了庞大的元朝,他们是否得了人心?100年前,列强让中国割地赔款,他们是否得了人心?徐树铮进入外蒙,未杀一个蒙人,所谓的强硬,就像面对一个嫌母丑嫌家穷的孩子打了他一巴掌,这就叫不得人心了?就算不得人心,恐怕也只是没得到蒙古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的心而已。弱国无外交,后来外蒙顺日再从苏,又怎么说?短暂的回归确实是一个悲剧,但把这顶罪帽扣在徐头上,确实有失公允。相反的是,徐树铮此次对外蒙强硬,很有沉著果断的风范,政局动荡时事混乱,如果多有几个徐树铮,相信还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5、1921年2月库伦伦陷,其时,徐树铮已经下野正在福州密谋倒直。当时段徐的皖系战败,此时恐怕徐树铮有一百个想出兵外蒙的心也无能为力了。按说当时直系入主北京,出兵外蒙应该是曹吴两个大能人的事儿,怎么也拿来说徐树铮呢?吴佩孚,这个第一个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被称为当时中国最强的男人,都没有能力挽救中国在外蒙的利益,何况是区区的手下败将徐树铮。至于答主在文章中引用吴佩孚的檄文,感觉没什么营养,军阀混战时代,个个都仗著自己有点文采对政敌肆意鞭笞。吴的檄文,也仅有文采可考究而已。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能从一些过往的碎片中勾勒出一个人大致的形象,比如徐树铮:

1、徐树铮非常的能干,也非常的狂傲,有的人说他精明能干,也有人说他狡猾奸诈,恨之者如吴佩孚这样的政敌恨不得吃了他的肉,而爱之者如张謇则待之为「国士」,有人骂他误国误民,但如果当年孙传芳做大了捧了张謇当总统,则徐树铮还真有可能干几年总理也说不定。那个时代的强人们,其实都明白稳定的重要性,但历史的惯性和个人的欲望一起将这些人埋在了过去,无论主战还是主和,更多的其实是为了争夺个人或者小集团利益,就像当时的中央集权和联省自治之争,不过都是民主外衣之下的利益之争而已。即使真有看得到历史趋势的,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徐树铮确实非常的嚣张跋扈,枪杀有号称「陆屠伯」的陆建章就是一例,但这其实只是小儿科,他还曾派暗杀小组三次出关杀张作霖呢,但这不正是当时军阀和革命党人共同的主流业务吗?当然,在当时那个非常规的政治环境下,他被冯部开冷枪,也算是其命中注定的归宿了。

3、徐树铮的才气世所罕见,单就其文学才华而言,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大家。精于文采的吴佩孚吴秀才在1936年写给段琪瑞的挽联「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这幅挽联就有明显抄袭徐树铮的嫌疑。1925年,徐树铮写给孙中山的的挽联原文是:「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被当时报人周游评为:「何以国民党内文人学者盛极一时,而竟无一联能道出孙先生心事,以堪与徐氏抗衡者。徐之才气,横揽一世,远不可及。」

4、徐树铮对后世的影响其实远非我们从历史的表面现象中那样仅仅停留在北洋时代。1919年,徐向孙中山通电外蒙事宜,获得孙的极力吹捧,而后来二人两次友好会晤打下了伏笔。后来孙中山还力邀徐出任他的参谋长,但被持有一臣不忠二君旧思想的徐婉拒了。这期间,有历史线索表明,孙徐会晤时,徐树铮或有向孙中山推崇蒋介石的可能,再过很多年,蒋介石也许是为了报徐树铮的知遇之恩,所以让长子蒋经国拜在了徐树铮之子民国法学博士徐道邻门下。而徐道邻之所以要去柏林攻读法学,目的就是有朝一日用法律武器为家父伸冤。这条线索确实很模糊,很难找到完整的证据链条,历史上徐蒋二人并无明显的交集记载,只是说徐蒋二人曾有交谊,但如果二人并无深交,为何蒋要将培养接班人的重托交由徐的后人呢?而作为法学博士的学生,谁又能说蒋经国后来的民主新政没有受到恩师的启蒙呢?

5、徐树铮有著非常大的历史局限性,他和袁世凯、段琪瑞、冯国璋和吴佩孚这些人一样,虽然脚踩新旧时代的交界线,但思想终究属于旧时代的人。这些人有著明显的缺陷,虽然有非常强的个人能力,但终究抵挡不住民主大义和个人欲望的交织,也终究看不懂新世界的趋势和法则,最终被历史所抛弃。就个人功绩而言,虽然他是皖系的灵魂,但并不是皖系的主人,1916-1920年北洋政府的皖系时代,是他人生的颠峰,但他的地位高度仅限于段琪瑞的幕僚,历史不应给他戴上太高的帽子,也不应该让他背负太多的骂名,这些统统都属于段琪瑞。

另,建议答主可以看看薛观澜写的《我印像中的徐树铮》,写得很长,也比较详细。虽然此文对徐有吹捧过度之嫌,但作为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曾评论蔡锷:「无愧一代完人」。有这种胸襟的人,又是当时很多事件的亲历者,想必写的东西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

再补充一些徐树铮的生平事迹吧:

1、他是辛亥革命期间北方将领集体武谏清帝退位的主笔,因为当时段是前线总司令,徐则是段的笔杆子。

2、1914年,日本出兵青岛,表面亲日的徐给青岛德军送了一火车的军火(步枪2000支加子弹),因为当时中国宣布中立,所以这事儿徐既没报总统也没报总理,就这么私下把它办了。1925年徐访德时,德国为表谢意让克虏伯送了他一套大炮图纸。

3、1925年,徐访欧洲各国,在访苏期间听闻冯玉祥与苏有染,当著苏方高层的面扬言要回国收拾冯,虽然这为他的死点燃了导火索,但在苏方的地盘这样叫嚣,可见其胆色。

4、1925年,出访归来后,徐曾联合当时风头正劲的孙传芳力邀张謇出任大总统,以张的影响力和财力,加上孙的武力和徐的手段,这个组合其实是很有希望改变历史的。可惜早就看淡了政坛的张謇口占一绝:「将军高唱大江东,岂与梅郎角两雄?识得刚柔离合意,平章休问老村翁。」将其婉拒。

5、有人说徐是亲日汉奸,但张謇就对徐的评价就很高,称其为「国士」。张謇是一个少有的几乎没有负面评价的各党派都尊敬的近代历史人物,这样一个经历了甲午屈辱愤而隐退的清流派大员,历尽千辛万苦振兴民族工商的大实业家,会跟汉奸为伍?读历史本来很难,但如果不动脑子,就更难了。

6、「西原借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皖系卖国的明证,但这同时也是被普遍承认的近代中国向外借债中条件最优厚的一笔借款,这笔钱北洋政府后来一直赖著不还,还迫使当时来中国追债的日本外交部佐分利贞男自杀谢罪。按照段徐二人的分工,想必这事儿大抵也是徐在操作。

7、1919年,徐收复外蒙后,向徐世昌的北洋政府和南方政府的孙中山分别致电,得到孙中山的热情赞颂,这是他做的少有的有大局观的一件事儿。从历史上看,1919年前,二人几乎是没有交集的,但他做的这事儿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不单为后来反直联盟打下了伏笔,也是一种凝聚国内各派别一致对外的高超手段。1922年,徐孙在桂林会晤,孙还邀请徐任其总参谋长,但被徐婉拒。孙对徐确实是真心欣赏和支持的,1922年,他还派许崇智率粤军支援徐把福建的李厚基打倒在延平建立了昙花一现的「建国军政制置府」。

8、孙徐桂林会晤,徐对孙旗下的蒋某人大加赞赏,后来蒋成为国民党领袖后,对徐树铮的恩德念念不忘,因此厚待徐树铮之子徐道邻,甚至延聘他为家庭教师,所以蒋经国称徐道邻为「夫子大人」。徐道邻是德国柏林大学法学博士,蒋经国后来的施政理念,难保没有徐道邻的影响。

9、在1925年孙中山去世时,徐写的那幅挽联确实让时人和后人不得不佩服其才华,确实称得上「道出孙先生心事」、「横揽一世」。徐孙二人虽然只见过两面,但如果不是真心仰慕对方,我想他也断然写不出这样的惊世之作。

10、徐虽然施计给过奉军一批免费的军火让其快速扩编7个混成旅共3万人,也做过奉军的副总司令,但1920年徐也曾试图在一场鸿门宴上枪杀张作霖,而后又三次派出暗杀团出关杀张未果。

11、安福系贿选肯定是一场丑剧,但从那之后,这片土地上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选举了,不知道这样比较起来,该得出怎样的评价?

12、徐的长处在谋略,虽然和段祺瑞一样出身武校但同样军事很差,政治也没什么建树,但他在其主要政治著作《建国铨真》中提出了一个「加权责任内阁」概念,这一概念结合了当时由来已久的府院之争矛盾和中国国情,提出了徐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未果但其理论还是很有创意的,即使放在今天也未必过时。

13、徐也贪钱,但相比其他同时代的军阀而言,只能算九牛一毛,而且他还用贪的钱建了一所正志中学(现首师附中),这是他当时收的美国军火商的回扣,这可能也算是一种另类了。

14、其它。1900年,已经20岁的徐树铮第一次离家准备参军入伍抵抗八国联军,但当晚就被他母亲坐著骡车追了回来强行给他娶了个媳妇打算把他拴在家里,后在老婆的支持下隔年才去了山东投袁世凯未果阴差阳错又投到了段祺瑞旗下。1905年徐东渡日本学习军事,他把老婆也带上还在那边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在日本期间拖儿带口日子窘迫连袁世凯都看不下去给他寄过钱。1925年访问英国时他打通关系争得一个在皇家学院公开演讲的机会,选择的题目却是《中国古今音乐沿革》,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徐一生有著太多的精彩故事,但也有太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15、就在徐树铮被杀的几个小时前,睡梦中的张謇梦见徐面色凄苦,走到自已的床头前,口占了一首诗:「与公生别几何时?明暗分途悔已迟。戎马书生终误我,江声澎湃有谁知!」这可能是徐对这位忘年知己最后的托梦辞别,但也可能是张謇这位慧眼如炬的智者内心给他最中肯的评价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