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花樹》讓我淚目。

誰能想到呢?我居然也有一件與史鐵生的媽媽一樣的經歷。我是11歲那年寫了一篇作文,名字叫《初春的責任田》。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與校長一起「二堂會審」,問我是從哪裡抄的。我堅定地說我自己寫的呀。最後老師將信將疑地讓我回去了。

史鐵生的媽媽,在講述她的這次經歷的時候,我明白她的感受,當時不被信任的委屈早已化作了今天的驕傲與自豪。當10歲的史鐵生不以為然時,她居然著急起了。誰能說此時她不也是一個孩子呢?儘管她已經當了媽媽,但她心裡住著一個有才氣的小女孩。

看著史鐵生寫小說,她說「我年輕的時候也喜歡寫小說。差不多像你這麼大,我也想過搞文學創作」。――看到這裡,我的淚又來了。那個有才氣的小女孩又跑出來了。可是一切都不可能重新開始了。

最後,她走了。

「上帝為什麼這麼早把她召回去呢」史鐵生問。

「是她心裡太苦了,怕她受不住,把她召回去了」。有聲音這樣回答他。

合歡樹見證著媽媽曾經來過這個世界。兒子史鐵生見證著媽媽曾經來過這個世界,而且完成了媽媽的文學夢想。

這是一個沒有遺憾的結局。


"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每每想到《合歡樹》,映入腦海的總是這句回答。和作者一樣,那棵無心栽種的合歡樹也總是被我遺忘了。在散文中,所有與母親有關的回憶裏,獨獨沒有提那棵合歡樹,直到母親去世後,院裏鄰居提起,他才又想起那棵樹,那棵寄託著母親希望的樹。

其實,他不是真的忘記了那棵樹,他甚至記得十歲那年的母親美麗又聰明,二十歲那年的母親不再年輕,而為他雙腿的事還多長了幾根白髮、多添了幾句唸叨。他只是不願意記得三十歲那年,當他終於有所成就時,再也不能為他而歡喜的母親。他遺憾這份成就來得太遲了,遲到沒能讓終日奔波的母親放心離去,而他只能在心裡安慰自己"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然而有些事越是迴避,就越是記得。就像直立於路中央的樹,我們走時總想著要避開它,於是越想要避開,它便存在的越明確。而這棵合歡樹就是他人生路上的樹,時刻提醒自己要繞開,卻又記得更準確,將母親的點點滴滴記得更加清晰,將內心的遺憾記得更加深刻。一直不願與自己和解,終於錯失了能方便看那棵合歡樹的機會,只能在懊悔中搖著車走開,一如對母親未曾開口明言的愛,只能在母親離去後對著風獃獃思念。

"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我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著急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這是兩段看似平淡的文字,但卻是文中最催人淚下的片段。上一段背景是不堪獲獎後的攪擾,他決定出門避避清閑,在外面呆了會兒決定去母親曾經住過的小院兒看看合歡樹。下一段是去了大院兒見到老鄰居,一切如舊,自己也好像還是以前那個孩子。打聽之後才發現,小院兒已經窄到要靠別人幫忙才能進去了。看合歡樹的念頭隨即打消,懨懨地出來,又不知去哪兒。

僅僅四句話,卻單獨地分成了兩個獨立的段落,因為它背後隱含著人生最痛苦的體會——"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母親離去了,那個曾經為他花盡心思的人再也不會溫好飯菜等他歸家,再也不會大聲地在公園呼喊他的名字,再也不會忙碌地侍弄苗木等待開花了。而這一切,都在熱鬧來臨時對他說"孩子,你無處可去了。"失去最愛的母親,成功的喜悅也減了半;沒有要分享的人,家好像也沒了吸引力。寧願在路上慢慢耗著,也不想回去面對空曠的感傷。在外面再怎麼悲傷,好像也會隨風而去了;在屋裡的一點點難過,馬上也能充斥整個房間,壓得人喘不過氣。

"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到童年的事,回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

就像旁觀自己的人生一樣,看到奔跑的小孩,我們總是會回憶起曾經玩鬧的自己。然而不管再怎麼回憶,我們還是長大了,時光是不會倒流的,它帶給我們的只有與過往的羈絆。這也許是屋後的池塘,也可能是路邊的大樓,它們看著我們嘻嘻哈哈地長大,也接受我們默默無言地遺忘。就像文中的合歡樹,它是母親與孩子的羈絆,承載著兒時的念想。其實對於陪伴它成長的孩子來說,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並無意義,他們只需記得,在童年無憂的記憶裏,有母親忙碌的身影、殷切的叮嚀、急切的等待就夠了。每一陣風過,樹影搖動時,都會帶來童年的迴響,都會閃現與母親在一起歡樂的時光。或許,孩子會遠行,在長長的路上逐漸模糊,可只要你肯回頭看,那樹仍在向你致意,願意隨時為你灑下一片陰涼。


讀了史鐵生的散文《合歡樹》,我的感悟是「親親而尊尊,生者養而死者藏」。」哀哀父母,生我劬我「。特別是母親給孩子撫育不知要傾盡多少辛苦。

在《合歡樹》這篇散文中,作者分別以三個年齡段,描述了母親的期望對孩子的成長的所不同的希望。在平淡的語調中,十歲那年作者第一次作為獲獎,母親說她年輕時作文比兒子寫得好,其用意鼓勵孩子不可就仃滯不前,要好好努力。

在廾歲時,作者不慎雙腿殘廢,而母親更是辛勞艱苦,為兒子治病母親一門心思放在孩子的身上。當作者描寫到」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彷彿那東西能把殘廢人救出困境。「再試一回,不試你怎麼知道會沒用?」她說,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只有這樣心態更是把母親對兒子治癒充滿著希望寫得極致。並對兒子說喜歡文學,而通過「含羞草」合歡樹種下了希望,種下深深親情。當合歡樹經歷三年的磨礪,終成形成小樹,開花。

三十歲後母親逝世,作者」暗中時滴思親淚「,對母親無限的懷念,一一寫得淋漓盡致。大有」人皆養子望聰明,被我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通過合歡樹借景借物的描寫,抒懷對母親無限的思念。是啊,世上只有母愛的偉大,只有母親的慈愛無私的給予孩子。

在我身邊我記得發小一個兄弟,她的母親跟史鐵生母親相似,那是我發小患有嚴重鼻眼,她母親是一位婦產科醫生,我經常去他家玩,經常見她母親,我叫她徐姨的人,為人她孩子忙碌著。一會兒蒸燻,一會喫藥,時時為孩子做著所有的一切。

因此我很體味《合歡樹》,是多麼不平凡的一篇散文。感恩父母,感恩給我們生命偉大的母親。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書,我是含著淚看完的,被他書中深深的母愛所感動,《合歡樹》就是其中的一篇。

被母親在路邊挖開當做「含羞草」種下的合歡樹,養了一年也沒發芽,母親捨不得扔,第二年長出了葉子,母親非常高興,以為是好兆頭,常去伺弄它,還把它移栽到了窗前地上。其實,在這棵樹上,母親寄予了很多希望,她含辛茹苦的照料癱瘓的兒子,不拋棄不放棄,想像著兒子,也能像合歡樹那樣發芽長葉茂盛起來,能夠站起來。合歡樹已經枝繁葉茂,而母親卻永遠的離開了,看了怎不叫人唏噓。記著史鐵生說的一句話:兒女們的不幸,到了父母那都是加倍的。母愛是最偉大的!


史鐵生是文學大家,《合歡樹》是他懷念母愛的一篇散文。

這棵合歡樹的成長也頗為曲折,史鐵生母親到勞動局去給他找工作的那年把它當做含羞草栽種在花盆裡。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第三年,合歡樹長出了葉子,開始茂盛。又過了一年,合歡樹被移出盆,栽在院子裏。而作者也是由健康變殘疾,因殘疾而對生命有徹膚之痛的感悟,所以與合歡樹從弱小到長大至強壯有與作者有相似之處。可以說,合歡樹是作者命運的寫照。

母親用她偉大的力量陪伴他鼓勵他,不僅給予生活的照顧,更是給予精神的供給,讓作者在命運的困難裏感悟生存的意義。母愛無私,詩人但丁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裏有句比喻:失去母親,便如失了根的花草。優秀的女性引領人類飛升,而母愛從來都是最偉大的力量。母親早逝,但母愛永恆,激勵著作者一步步向前,不輕易向命運低頭。反觀我們每一個人,有母親的一定要珍惜與父母的緣分,多多陪伴他們,多些體貼與瞭解,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待」後悔莫及。若已為人父母,更要做好孩子的榜樣,用心教育,正確引導,成為他們力量的源泉。

記得文中有句:「我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每次讀來傷感的想掉淚。命運多弄人,但人的精神卻是永不屈服的,逆境中越來越堅強,於是,終有一天,歷盡磨難,也能坦然笑笑的對自己說一聲:悲傷也成享受。


母子情深綿綿不絕

寧夏馬鷹

失落、眷戀和熱愛在綿綿不絕的思念中匯流成河,漫過了他那疏於管理的幾近荒蕪的心田,漫過他曾經不敢直面自己,而忽略了母親栽植的那棵已然亭亭如蓋的合歡樹。

那棵脆弱的小樹苗,那棵幾近被遺忘了的小樹,幾經折騰,幾經風雨,已然亭亭如蓋了。他何其如斯啊!

直至母親去世後,他才偶爾回到曾經居住過的舊址,通過街坊鄰裏之口知道了「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這棵足以令他感到萬般思念、情繫「合歡」、觸物及心的頑強生命體,在他自己「文學花開」的時節,它也開花了!植樹人已離世而去,但所植合歡樹亭亭如蓋,「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母愛生而為一棵樹,一棵合歡樹,在季節的輪迴中堅守著家園,撐一樹濃蔭,一生為子女默默付出,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感到這樣的愛。母親,一種沒有浪漫色彩卻美麗質樸的形象;母親,一種最堅韌、最具感召力的力量。母愛,則不管在怎樣的時空裏,都綻放母性不變的動人魅力。孩子在愛中一天天長大,但又能回報幾分幾釐的愛啊?

(親愛的讀者,因篇幅所限,請關注寧夏馬鷹,移駕頭條號閱讀全文!)


《合歡樹》是史鐵生寫的一篇懷念母愛的散文。文章分別敘述了作者十歲那年由自己作文獲獎引發的一件事情,二十歲母親陪他治病和鼓勵他寫小說的事情,以及三十歲母親去世了以後他對母親的那種壓抑在心裡、讓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文章寫得感人至深。

做為孩子,我對父母有深深的思念。雙親的辛勞、隱忍、無私、慈愛在他們過世後更是讓人懷念不已。這大概是每個孩子的共性,只是史鐵生情況比較特殊,母親對他的付出也加倍的艱辛和沉重,這份愛自然是沉甸甸的。

做為母親,我常想,為什麼年輕的孩子對雙親的付出沒有太多的感動,反而是不解、生氣,甚至討厭、叛逆?孩子年輕時,為什麼不能設身處地去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痛父母之所痛?

人類情感的發展過程永遠都是從零開始的。所以年輕時我們不懂感情,總是要經歷過頭破血流以後才慢慢懂得,慢慢珍惜。

如此,「子欲養而親不待」永遠成為一件事實。


《合歡樹》真的深深的感動了我,史鐵生真真是從不屈獲得驕傲,從苦難提取幸福,從虛無創造意義。

文中多處成功運用了心理描寫,首先就是作者在思考母親為何早早的離世的原因的心裡描寫,「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在心裡默默的告訴自己: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這是作者的自問自答,充分的表現了兒子對於母親那種備受煎熬,備受苦難的這種痛苦的深刻理解,兒子身殘心苦痛不欲生,母親更加是悲痛萬分,正如作者在《我與地壇》中所寫:「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作者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和母親生氣,把母親氣的夠嗆的頑童和被命運擊昏了頭的懵懂少年,他已經長大成熟並能理解母親了。

所以,趁著青春未老,父母還在,多孝順他們,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史鐵生寫的《合歡樹》是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作者用親身經歷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文中的合歡樹在作者筆下不僅是一棵樹,還是母親的精神支柱,在這棵合歡樹身上,寄託著母親的憧憬與嚮往。一篇《合歡樹》散發著母愛的芳香,讀來使我們明白親情的偉大!


只有打不敗你的傷疤,才能最終成為你的鎧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