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17日電題:《深圳“精英化”,廣州“底座厚”,誰能贏得樓市未來?》

作者 李宇嘉(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山大學銀行研究中心研究員)

告別高增長、貨幣超發和資產泡沫後,哪個城市的“底座”厚實,哪個城市的避風港效應就更強。越是實體生產型城市,越是商業和消費活躍的城市,越是民企和中小企業集中的城市,快遞量就越大,而通過快遞量可以窺探一個城市的“底座”。

近日,國家郵政局公佈各省市快遞業務量。京滬快遞量明顯下跌。這好理解,京滬紓解人口,專業批發市場都在往外遷,快遞自然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深圳快遞同比增長24.7%,但增速比廣州慢了近7個百分點,且深圳發出的快遞件比廣州少近50%,2017年只比廣州少36%。另外,廣州快遞收入第一次超過深圳。

從下圖可見,房價暴漲後,深圳全域已經沒有絕對的“價格窪地”了。廣州中心區房價也低於深圳,外圍則是二三線的房價,也容得下遷來的民企。當然,有人認爲,深圳淘汰低端落後產業,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總部經濟等,這反而會讓深圳的人力結構更優、競爭力更突出。

但是,一般製造產業的流出,讓深圳越來越“兩極分化”。一邊是在金融、IT、地產等領域就業的“金領”,一邊是從事生活服務業(家政、保安、餐飲和商場服務人員)的就業人羣。“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溫馨的口號一直都非常鼓舞人,深圳落戶門檻在一線城市也最低,但深圳非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之比卻也是全國最高。2017年,成都、杭州、北京、廣州、上海,非戶籍人口占比分別是11%、20%、37%、38%、40%,而深圳這一數字是65.3%。既然落戶門檻低,來了就是深圳人,爲何大家不落戶呢?

原因很簡單,深圳1600萬常住居民中,75%是外來農民工。今天的深圳,已出現巨大分化,金融、地產、IT(及圍繞這些行業的律師、會計師等專業機構)以及上市民企(深圳上市民企數居全國第一),企業高管數乃北上廣不能比,給深圳創造了大量的“金領”工作崗位。

但光鮮的另一面,就是一線城市中規模最大的產業工人,包括一般製造業和生產生活服務就業人員。專業機構多、“金領”規模大,也創造很多附屬就業崗位,特別是對生活服務業的強大需需求。但房價暴漲,倒逼經濟結構持續“精英化”,一般產業外流,這是巨大的隱患。

深圳是“創業之都”、“夢想之城”,這是很多人奔赴深圳的初心。過去30多年,深圳高歌猛進,已“上車”的人積累鉅額財富,這幫“70後、80後”,分享了過去40年深圳民營經濟、資本市場、地產狂飆這“三重紅利”。但是,到了創業年齡(35歲左右)的“90後”,機會明顯減少。

除少數“創一代”的接班人,廣大“90後”,若爲房子忙、還房貸,或將財富積累在房子上,創業動力、能力、空間都必然受到限制。而且,“創一代”獲得的紅利,與過去貨幣高增長、資產泡沫、互聯網繁榮關係重大。

未來,貨幣高增長不再、資產泡沫不再、互聯網紅利減弱,已“上車”的金領們,精緻的利己主義下,開始防禦(財富迴歸不動產)。“三重紅利”時代廣州輸給深圳,但是當“三重紅利”式微,資金迴歸實體經濟,“底座”厚實的作用就顯現了。廣州不僅有金融、地產、IT,還有商貿、物流、交通樞紐,更有國有企業、高等院校、中小學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事業單位,若大量製造業民企從深圳溢出到廣州,廣州“底座”就更厚實了。

“底座”厚實,最大的意義就是會產生大量“白領”,也就是中等階層,這是一個城市健康與否的標誌。“底座”厚實,白領、藍領纔有“紮根”的基礎,並漸進地成爲“有產者”。樓市“下半場”,好城市就是有產業、有人口的城市,單純“精英們”玩兒,很容易把樓市玩兒壞了。

對深圳而言,“山寨”和“華強北”,才鑄就今天的華爲和騰訊,而“山寨”和“華強北”折射低成本和創業。現在,低成本沒了,“三重紅利”式微疊加高房價,“90後”們創業激情難續。深圳只適合精英了,對實體產業的吸引力不大了,中產在削弱,下半場的樓市自然不好看。

最後言明一點,本文觀點適用於長期(至少5年以上),做資產配置、財富規劃、職業規劃的,可以參考。短期看,深圳人口流入全國第一,樓市有安全邊際。房價也沒有怎麼跌, “小陽春”也韌性地來了。但是,風物長宜放眼量,很多人把短期當長期,這是最大的問題。(摘編自“李宇嘉地產筆記”微信公衆號)(中新經緯APP)

李宇嘉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中新經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