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自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這跟流傳源遠的中華龍文化有着無比密切的關係。在上古神話中,華夏先祖黃帝“乘龍昇天”的故事人盡皆知,《山海經》中也記載了“應龍”協助大禹治水的傳聞,這大概是龍在中國古代最早的印跡。此後,在神州大地上交替迭代的華夏各個王朝們,也紛紛將龍作爲民族和江山的圖騰加以把“龍文化”發揚光大。隨着現代考古業的發展,全國不少地方的古代遺址中,常有“龍”被挖出。

  既然今天我們要來說一說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精神圖騰“龍”,那首先得要知道這種不存在於真實世界裏的虛幻聖獸,到底長啥模樣。我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中有詳細的描繪龍的形態,“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總結起來,便是身體長如蛇,身上長有鱗,能穿梭於幽暗與明亮之中,可變長變短,春天翱翔於天空而深秋則潛藏於淵池。

  實際上,關於龍的記載和描述得最爲神幻的當屬上古奇書《山海經》。衆所周知,《山海經》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一本荒誕志怪地理著作,由天南地北的成百上千名作者,將民間收集起來的大量有關上古時期的奇聞異事加以潤色,撰述和彙編而成。《山海經》中總共提到了四種龍,分別是燭龍、應龍、夔龍和蛟龍,其中應龍出現的時間最早,書中對於這類神龍的描繪也更爲神幻!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有記載,“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爲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應龍作爲聖獸,協助黃帝誅殺了蚩尤和夸父。而《山海經·大荒北經》裏則提到,“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應龍此後又去了南方給一方百姓帶去甘露,是一種影響很正面的祥瑞之獸,符合龍的精神。據史學家考究,應龍最早起源於黃帝部落雛形時期,比先祖黃帝更早誕生,距今約有7400年的歷史!

  令人稱奇的是,應龍這種只出現於古代封建社會傳說以及古籍中的神龍,居然在河南、山西等地的上古遺址中接連被挖掘到了神似的龍形物品。河南仰韶文化曾出過過一條由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當時被視作“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遺址上更是發現了由紅玉雕刻而成的“彎曲玉龍”,讓人驚歎。然而,據考古家檢測,這些地方出土的“龍”時間均不到6000年,要遠短過《山海經》中應龍的存在時間。

  可就在2002年,考古隊在遼寧省阜新挖出了一座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上邊再次發現了一條中華“神龍”,有將近20米長,由大量石塊堆塑而成。當考古專家用碳十四對其檢測時,出人意料地發現阜新神龍居然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要早於《山海經》中應龍起源的時間。專家卻認爲“理應要如此”,這表明了應龍傳說的存在老早便有了,《山海經》之前便有古人祭拜,因此這本奇書並不荒誕,而是真實的收錄了一些十分久遠的遠古民間奇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