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③

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九中學位於北大倉腹地,學校近年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密碼”之一,便是始終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作爲推動學校跨越發展、提升學生生命品質的原動力。但要讓思想政治課上得精彩,卻非易事。如何讓課堂、課程、教師聯結成一張思政教育網,真正讓思政教育落在實地,是學校一直在探究的課題。

課堂:校內夯實,校外拓展

課堂教學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陣地。一直以來,課堂內容空洞乏味,是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或道德與法治課的刻板印象。學校課堂採用主題式教學方法,努力拉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社會的距離。

政治教師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和大方得體的語言感染學生,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更多感受到和諧融洽的氛圍對集體和個人成長的積極意義,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成長;爲讓青春期少年在法治的沃土中成長,學校以感恩、憲法教育等豐富的思政課教學內容,讓學生增強法治觀念,形成積極陽光的心理,並懂得了以感恩的心面對成長;通過開展實踐教學,利用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家鄉,關注社會;針對社會風氣和網絡環境中的不良因素的影響,政治教師在課堂上通過積極正面的典型事例,如感動中國人物、最美孝心少年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流浪地球》成功放映”等新聞帶入課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除了校內課堂外,學校還注重校外課堂的拓展教育。如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注重加強學生生活能力培養和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等教育。

課程:全方位融入,立體化呈現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停留在“思想品德”或“道德與法治”課程層面,而是全學科覆蓋,深入挖掘國家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學校在深入挖掘語文、歷史、地理等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同時,還注重在數理化生等學科中挖掘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培育生態意識、生命意識等。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充分挖掘課文所承載的思想價值,並賦予其時代要義,增強學生愛國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教育;在歷史學科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在民族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生物學科實驗教學中,注重學生探究、合作、創新意識的提升,進而喚醒爲民族復興事業做貢獻的自覺。

學校還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校本課程之中。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編寫初一至初四系列校本教材,讓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開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愛國思想培育課程,以升旗儀式、主題班會、十大孝子頒獎、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主題教育、畢業儀式等一系列生命體驗、生命敘事、生命宣言等活動課程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提高民族意識;開設厚德明理課程,開發“讀品悟”“讀思行”“孝心日記”等課程作爲思政課的補充;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心理知識講座和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等活動,助力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開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自我,讓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爲指引學生生命高品質成長的明亮路標,等等。這一系列校本課程都有一個貫穿的主線,那就是將思政教育由思政課程變爲課程思政。

學校堅持以德育導師製爲載體實現全員育人,由校領導班子帶頭、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的德育導師制活動,讓師生通過“我—你”的對話方式交流思想,給予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引。

教師:高站位學習,優素質示範

提高政治素養,已成爲學校教師的自覺行動。學校共有59名黨員,佔教師總數的近60%。在有序組織下,每名黨員積極學習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及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新時代新思想,大大堅定了理想信念。而這樣的精神也感染了非黨員教師,爲建設一支高站位、優素質的教師隊伍奠定了基礎。

看一所學校思政生態如何,看一所學校思想政治課是否上得接地氣,關鍵看教師的師德修養。“德高爲師,身正爲範”,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過時。學校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建設,成立了一支由政治教學名師和中青年骨幹教師組成的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教師隊伍。如政治學科教師王桂玲風趣通俗地講解政治理論,讓學生走心入腦;張淑樺老師在政治課教學中注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和人生規劃的指導;房永惠老師能把憲法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案例進行融會貫通地講解,讓學生入腦入心,增強法治觀念等。這些教師在思政課的育人中並不拘泥於教材,而是緊跟時代步伐,把新思想、新理論融入到自己的學科育人思想和課堂教學之中。

(作者系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九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7日第5版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