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讓我想起了王朔的最早一部小說空中小姐。

都是純潔的姑娘愛上了個痞子,痞子玩世不恭,傷害了姑娘,痞子感到內疚,從此改變了自己。

這樣的故事往往剛開始是喜劇,後來就變成了悲劇。喜劇讓你看下去,悲劇讓你記住它,效果還蠻不錯的。

小說的結尾是有正能量的,痞子的改變給人帶來希望,算是悲劇之後的重生,完成了一次救贖,讀者也得救了??


《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繼承了王朔"痞子文學"的一貫風格,它講述了一個傻白甜女孩愛上壞男人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

在探討社會意義時,首先我們先討論一下這部作品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當時的人生際遇

這部作品寫於1986年,當時改革開放已有一段時間了,各種西方思想外國觀念衝擊著當時的社會,更衝擊著當時熱血的青年。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快有三十歲了,有過被人誣陷而關押了三個月的經歷,參過軍,從過商以及被騙導致從商失敗的生活體驗,此時的作者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社會感悟。社會的變化和個人生活的經歷對這部作品的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筆者認為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有以下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這部作品是對傳統的價值觀念表面的反叛,小說中的人物並沒有對現實提出真正的挑戰。王明似乎總是在遊戲人生,看不起傳統觀念:比如王明和吳迪素看"五四青年讀書演講會"時,王明有別於別人的"不時發出會意的笑聲",他"笑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又或者用粗鄙的口吻談論宣講者:"而且這幾位演講者的教師爺口吻,我一聽就膩。誰比誰傻多少?怎麼讀書,怎麼戀愛,你他媽管著嗎!自己包皮還沒割,就教起別人來了。「

儘管張明一再強調自己對社會的反叛但在表面的反叛下面隱藏著赤裸的順從。無論是對好女孩吳迪的勸導甚至恐嚇期望她離開自己回到韓勁身邊過正常生活還是海水篇中對胡亦說道:"我只是不想在神明前無禮。"都揭示了張明內心深處對社會的共同認識的承認甚至順從。

第二個方面它呈現了當時青年的迷茫空虛抗拒,對叛逆行為有保留的讚賞。

比如張明不喜歡早晨也是因為"白天我沒什麼事可幹,也沒什麼人等我"。這體現了他縱使過上了"喫喝玩樂"的生活依然空虛寂寞的痛苦。可是當一個好女孩吳迪愛他時,他一方面不願意放棄"喫喝玩樂"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因為自卑而抗拒這愛意

無論是吳迪還是胡亦都對"壞男人"有著偏愛,這是當時"蔑視世俗看法、喜歡自己有獨立見解"的青年對"壞蛋"感到"有趣甚至更抱好感"的社會傾向的體現。

總之它用嘲弄的方式對抗"正統",但因為本質價值觀的相同又回歸"正統",但終歸符合了當時個人渴望衝破社會的"正經的生活"的需要,對傳統觀念有一定衝擊

作者想闡述的:這部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傳統和正統的不屑戲弄,展現在迷離社會中渴望愛又怕被愛的青年人的信任感缺失的創傷以及看似遊離社會的"流氓者"既希望社會對自己"放手"又希望得到社會的"關懷"矛盾心理。

最後補充的是:王朔作品中充斥的著嘲弄與調侃,有痞有俗,它的認識價值是高於審美價值的,代表了市民階層的利益和願望,存在媚俗的傾向有著經濟實利主義的商業影響。反傳統的觀念充滿現實的政治意義和粗俗的平民意識,投射到文學上則表現為頹廢的文化心理

參考文獻

1.姜學貞《略論新感覺派、 張愛玲及王朔作品的都市文化特徵》

2.周亮《反叛與順從的悖論變奏一-淺析王朔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一往文學作者:青原)


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用一句話來評價,應該是:良心的救贖。

作品分上下兩部分。中國有句老話「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上部主要講的就是這麼個故事。一個流氓和同夥假冒警察敲詐人錢財,還騙色——騙取了一個女大學生的愛情。流氓只是玩玩,而女大學生對待愛情是認真的,導致女大學生墜落當妓女,直至割腕自殺。女大學生死亡,流氓入獄。

上部講罪惡,下部就是講「良心的救贖」。下部流氓出獄,在旅遊途中又遇一個漂亮的女主。當女主遇到流氓時,當年的老流氓奮不顧身救了女主。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告訴人們,人都是有良心的。當良心喪失時就會迷失,做出罪惡之事。當良心覺醒後,就會「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火焰可以焚毀任何人事,海水可以清澈人心。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很多年前讀過,只記得是王塑寫的一部「痞子文學」作品,講的是一個以敲詐嫖客為生的痞子與兩個女人的故事,一個女人因痞子而墮落最後毀滅,另一個女人又要重蹈復轍,因痞子而重生,痞子也完成了自己良心的救贖。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人的性格和靈魂有兩面性,一半是善良一半是邪惡,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冷漠一半是熱情,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情感,一半是畜生一半是聖賢,一半是墮落一半是升騰……這種兩面性不停的存在搏奕、掙扎的過程,窮兇極惡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好人也有卑鄙的一面。這是對人性角度的深度思考。

在社會角度上看,也是存在著兩股力量的搏奕和矛盾。


這個小說前一半看起來很虐人的,一個那麼純真的女孩愛上了個流氓,這流氓又殘忍的利用了她,以至於她後來自甘墮落,和誰都睡,甚至成了雞訛詐嫖客的錢。後半部這流氓普陀山一遊幡然醒悟,在另一個類似的純真女孩喜歡自己時他控制住了慾望,在這個女孩受到流氓欺侮,他這個老流氓像個英雄一樣懲治了新流氓。

要說什麼意義,在八十年代這樣的故事是很震撼的,用那個時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對靈魂的拷問。

張楚有首歌唱到:姑娘是肥皂。

一個滿身污跡的男人,被純真的女孩洗刷乾淨,變成了好人。回到我們每個人心中,我們是不是也傷害過那些對我們最純真的女孩,我們是不是也在人生中慢慢控制住了自己的慾望,在好女孩的陪伴下,慢慢成為真正的男人。


王耀是一個無恥的皮條客,麗川是一個純情的少女。王耀的出現打亂了麗川的寧靜。王耀放蕩形骸,狂妄灑脫,深深的吸引了麗川,不論王耀怎樣傷害她,她都會默默的忍受,直到自殺。影片的結尾,王耀抱著麗川的骨灰一起躺在沙灘,隨後的一聲槍響,他們被沙粒掩埋。

麗川是海水,王耀就是火焰,火焰不願受海水的勒跘而獨自燃燒,但最後火焰還是會被水澆滅,這看似不協調的愛,對於社會也不提倡,但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受教育的程度各異,所以對戀愛觀,婚姻觀,甚至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有所不同,他們最後的結局,讓觀眾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愛情觀。


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體現了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不少人感慨機會太多,如何抓住機會,迎接挑戰?如何識別機遇,還是陷阱?作家很形象的描述了當時的現狀,引發無限的思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