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巍 張玉環   編輯 | 郝洲


編者按:


2018年,中國的經濟外交遭遇了異常嚴峻的挑戰。不僅全球多邊貿易機制面臨崩潰,中美貿易戰也全面打響,對中國經濟外部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此外,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一帶一路”建設在多個國家遭遇風險,不少項目遇到各種困難。


在此背景下,中國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在全球、區域和雙邊多個層次通過積極開展經濟外交活動闡釋自身對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理解,同時不斷進行調試,以審慎和靈活的態度來應對外部風險,力爭將自身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本文爲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李巍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玉環共同發佈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危機與中國的選擇——2018年中國經濟外交報告》的第二部分——中美經貿走向增加變數。由於報告篇幅較長,本文其他部分將分別在《財經》各新媒體端口發佈。


2018年,中美經貿關係出現較大波折,特朗普政府正式發動對華貿易戰,雙邊經貿摩擦愈演愈烈,從“關稅戰”逐漸向“投資戰”和“技術戰”蔓延。中美經貿博弈更多的是高新技術和經濟發展模式之爭,體現出國際格局中守成大國對政治經濟影響力日益增長的新興大國的阻擊和遏制。


在此背景下,中美經濟外交主要圍繞解決雙邊經貿摩擦展開,2018年的四次經貿磋商未能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年末G20元首會晤發揮關鍵作用,重啓中美經貿磋商,爲貿易戰按下“暫停鍵”,但未來中美經貿關係的走向仍然充滿諸多不確定性。


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


2018年,中美經貿關係硝煙瀰漫,兩國先後爆發三輪“關稅戰”,不僅如此,雙邊貿易摩擦還逐漸蔓延至投資和技術領域,對兩國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第一,中美“關稅戰”不斷升級。2018年伊始,特朗普政府開始對洗衣機和光伏產品加徵關稅,中國產品受到波及,但中方並未做出迴應。中美第一輪“關稅戰”開始於美國的“鋼鋁關稅”,3月美國宣佈分別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徵收25%和10%的關稅,隨後中國對自美進口的7類128項產品加徵關稅,共涉及美國對華約30億美元的出口。


中美第二輪“關稅戰”圍繞美國對華“301”調查展開。依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的對華知識產權“301”調查結果,特朗普政府決定將對價值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涉及中國生產的信息通信設備、機器人等高科技產品,目標直指《中國製造2025》。美國分兩批對價值340億美元、16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25%關稅,中國則對同等規模美國商品加徵關稅。


美國2000億美元加徵關稅措施掀起中美第三輪“關稅戰”高潮。9月,美國宣佈分兩個階段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9月24日起加徵關稅稅率爲10%,明年1月1日起將稅率調高至25%。對此,中國決定對約60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徵5%或10%關稅。至此,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規模已達2500多億美元,大約爲2017年中國對美輸出商品總規模的一半,特朗普總統甚至威脅將加徵關稅規模升級至全部5000億美元。


第二,中美“投資戰”暗流涌動。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對華投資保護主義也日益擡頭。近一年來,作爲主導外資安全審查的核心機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不僅以“國家安全”爲由一再阻撓中國投資,還經過立法改革強化了自身權能。


2018年,不少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紛紛折戟而歸,失敗原因多是未能通過CFIUS外資審查,領域主要涉及高端製造、互聯網金融、新材料等高新科技領域,如中國重汽收購UQM科技、螞蟻金服收購速匯金等均未能成功。不僅如此,美國還加速完成了外資審查制度改革,即實施《2018年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


雖然FIRRMA將對所有外國投資同等有效,但鑑於近年來中國對美投資的與日俱增,特別是在投資科技類和金融服務類產業方面增長迅速,其針對中國的意味明顯。實際上,美國政府對中國在關鍵技術和個人數據信息等領域的投資關切已久,此次美國外資審查體制改革將CFIUS過往的審查實踐進一步法律化和規範化,以便更有力地限制中國企業通過併購美高新技術企業獲取敏感技術,保護美國國家安全。


FIRRMA生效後,中國對美投資將面臨更多阻力。新法案首先細化和補充了對涉及關鍵技術和關鍵基礎設施投資的審查規定,將房地產、關鍵技術以及個人數據和信息相關投資納入審查範圍,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受管轄交易(Covered Transaction)範圍;其次還通過改革審查程序,爲CFIUS審查提供更多便利;此外還專門做出對中國投資的審查要求,要求美國商務部每兩年向國會和CFIUS提交中國在美直接投資報告,甚至指示CFIUS建立與盟國和夥伴監管機構的信息共享機制。由於美國並未在法案中就核心概念、判定標準、評估方法等關鍵問題作出足夠明晰的規定,中立性與透明度的欠缺將爲審查過程帶來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從而使得CFIUS可以較爲輕易地對特定投資施加管制,這將爲中國企業赴美投資蒙上陰影。


特朗普政府加強對華投資保護主義,對中國赴美投資乃至中國外部投資環境施加了負面影響。2017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大幅下降爲290億美元,中國在美新增的收購交易額較前一年更是銳減90%,2018年上半年,中企在美完成的收購和綠地投資僅爲18億美元,同比下降92%,爲7年來最低。美國投資保護政策還加劇了全球投資保護主義風潮,除美國外,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也效仿美國以“國家安全”爲由加大對中國投資的限制,歐盟內部也在擬定新法以協調對外國投資在歐投資的審查。美國及其盟友加緊外資審查可能使得國際投資環境呈現惡化趨勢,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提出更多挑戰。


第三,中美“技術戰”日趨明顯。隨着中國加大科研開發和中高端製造業支持力度,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逐漸攀升,將在科技領域成爲美國的有力競爭者。特朗普政府將矛頭指向高科技領域,旨在遏制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維護美在高科技領域的優勢地位,中美“技術戰”逐漸突出。


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繼續在知識產權領域向中國施壓,對華知識產權“301”調查針對《中國製造2025》,體現出美國遏制中國高端製造業的意圖和決心。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制裁中國高科技企業。繼4月制裁中興後,美國出臺規定禁止電信公司利用聯邦補助購買華爲等中國製造商生產的電信設備,8月將44家中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10月將福建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納入禁售清單。


同時,美國對出口管制體系進行立法改革,並於11月出臺針對關鍵新興和基礎技術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框架,涵蓋生物技術、芯片等14個前沿科技類別。美國通過對華實施技術封鎖,加大了中國進口美國高科技產品的阻力,旨在全面封殺中國企業獲取美國先進科技的可能途徑。


此外,美國對中美科研人員的往來也豎立壁壘,還採取非常手段,要求加拿大當局拘捕中國高科技企業華爲公司的一位重要高管。中美科技交流在資本、技術和人員等方面的收緊都標誌着雙邊科技關係競爭性和衝突性在急劇上升,成爲雙邊經貿摩擦的重要內容。


中美經貿磋商一波三折


伴隨中美貿易摩擦風險升級,兩國爲解決雙邊貿易問題展開多輪經貿磋商,在磋商過程中,特朗普政府展現出其貿易談判的進攻、強勢、訛詐和反覆策略,爲兩國貿易談判平添波折。


第一,中美通過前兩輪經貿磋商達成聯合聲明。2018年5月中上旬,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領的中國經貿談判代表團同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牽頭的談判代表團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舉行兩輪磋商,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就不打“貿易戰”達成共識,同意削減對華貿易赤字、中國將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改善雙邊投資關係,中美聯合聲明的發佈爲陰雲籠罩的雙邊經貿關係帶來轉機。


第二,美國單邊撕毀協議導致雙邊磋商停滯不前。雖然第二輪中美經貿磋商傳遞出積極信號,但特朗普政府依然採取高壓策略,堅持中國削減2000億美元赤字及停止《中國製造2025》等主張,否則全面貿易戰不可避免。在第三輪經貿磋商結束後不久,特朗普政府即單方面撕毀協議,宣佈將對500億美元“含有重要工業技術”的中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中美“關稅戰”硝煙四起,雙方經貿磋商在中斷將近兩個月後再度重啓,2018年8月22-23日,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率中方代表團赴華盛頓同美進行第四輪經貿磋商,美方代表團由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馬爾帕斯率領。降級後的中美經貿談判並未達成任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對美方失去信任的中國也取消了原定於9月27-28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五輪經貿磋商。


第三,元首外交推動經貿磋商重啓。在中美經貿磋商止步不前的情況下,元首經濟外交發揮作用,中美“貿易戰”暫時休戰。11月1日,習近平主席應約同特朗普總統通電話,強調兩國經濟團隊要加強接觸,就雙方關切問題開展磋商,推動中美經貿問題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在元首外交助推下,中美雙方經貿談判取得一定成果,12月1日,兩國元首在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峯會舉行期間進行會晤,雙方達成停止加徵新關稅的共識,爲雙邊貿易摩擦降溫。不過,美國並未放棄其威脅和訛詐大棒,白宮發佈的聲明稱,中美需在90天內完成強制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等方面的談判,否則關稅將由10%提高到25%。可以預見,中美經貿談判在未來還有多場“硬仗”要打。


【延伸閱讀】

國際經濟秩序的危機與中國的選擇(一):全球貿易體系遭遇危機



大家都在看


民辦幼兒園的命運轉折

折戟在“醫療夢”中的地產商

港交所大時代:香港十年規則之戰 |《財經》封面

“中年”順豐如何再次騰飛?|《財經》特別報道

賈躍亭被查,兩年前被監管盯上,樂視窮途末路?

責編  |  黃端  [email protected]

◤本文爲《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