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註明出處:公眾號 阿甘看天下

本想發一篇7.23國務院常務會議和7.31半年政治局會議的比對帖子,看到這幾天網上各路大神搖唇鼓舌爭相解讀7.31會議精神,而且千篇一律盲人摸象,令人大搖其頭。筆者從來不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此話題索性押後。今天炒盤冷飯。

7月13日央行和財政部的口水戰釋放了太多負面信息。7月15日以來,長春和武漢生物疫苗事件成功吸引了輿論關注,客觀上淡化了前者的消極影響和壓力。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假疫苗事件越鬧越大,有關部門平息事態漸漸感到力不從心。

兩起疫苗事件的來龍去脈,相信大家都已經非常清楚不贅述。製藥企業出現問題,追究企業相關人員責任天理昭昭,但除此之外呢?監管部門該承擔什麼責任?令人感到憤懣和無法理解的是,長生生物疫苗出現問題並不是在當下,早在2017年11月的抽檢中就東窗事發了,當時官方的表態是「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專家對接種涉事批次疫苗的保護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採取相應措施妥善處理。

處理成什麼結果呢?直到8個月後狂犬疫苗事故爆發,監管部門才急匆匆出面宣告8個月前的疫苗不合格,而此時問題疫苗早已經上市並被注射進人體了!等想起去查封庫存的時候,已經僅剩186隻!發現苗頭不作為,遮掩、拖延只為了配合企業……而出了問題第一時間出面推諉責任。有關部門這是在瀆職、是在犯罪!

即使醜聞暴露以後,有關部門的處理方式仍舊令人瞠目。針對長生疫苗事件的處罰結論是,收回該企業的藥品GMP認證證書,責令停止狂犬疫苗生產。而對流入市場、注射入孩子體內的25萬支百白破疫苗,只是輕描淡寫地沒收庫存同批次疫苗186隻,並處罰款總計344萬元。有關方面自覺心安理得,甚至公然宣稱,

上市狂犬病疫苗沒有發生過因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不良反應事件,請廣大使用者放心」弦外之音是什麼?疫苗注射進人體後就完事了,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哀莫大於心死。不良企業固然令人寒心,但更令人寒入骨髓的是監管部門處理問題的態度。眼見沒道理可講,老百姓沉默後只能選擇用腳投票,注射疫苗去海外!

疫苗生產屬於高暴利行業,毛利潤高達90%!長生財務報表顯示,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15.53億元,凈利潤達到5.68億元,注意凈利潤超過1/3!另外1/3是5.83億元的銷售費用,其中推廣服務費佔銷售費用的70%以上!而所謂的『推廣服務費』,說穿了其實就是灰色支出,都懂吧?反觀企業研發費用僅為1.22億元。

除了這些,筆者7.24撰文《當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同時顯現……》中提到,長生公司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費用竟然超過20億元!這和2003年以來全民炒房、全民投機的社會現狀何其吻合!疫苗研發的主營業務被金融投機狠狠羞辱,感到羞愧的難道只應該是逐利的企業嗎?究竟是什麼造就了全民投機的今天?

自作孽不可活,如此暴利的行當,竟因剋扣獎金被員工內部舉報,可見天不藏奸!

7月29日,依據《刑事訴訟法》第79條規定,長春新區公安分局以涉嫌生產、銷售劣葯罪,對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高某芳等18名犯罪嫌疑人向檢察機關提請批准逮捕。7月31日,中信保誠基金公告稱,對旗下基金持有的「ST長生」按照每股0元進行估值。8月1日,天弘基金公告稱對天弘中證醫藥100指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持有的股票「ST長生」按照0元進行估值。

再來看武漢生物。8月1日,國家葯監局會同衛健委組成核查組,趕赴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對2017年效價不合格百白破疫苗處置工作開展核查。

結果應無大意外,對於已經無法遮掩的長春、武漢疫苗事件,相信更高一級的有關部門理應給全社會一個說法。但僅僅這樣就算完結了嗎?如此,相信用不了多久,更加令人髮指的事故依舊會前赴後繼。為什麼?制度的土壤仍在嘛。全國那麼多省份,難道就只有吉林和湖北出問題嗎?當然,不做調查完全可以如此自慰。

不同於西方國家小政府輕徭薄賦,我們將「長期」處於特色經濟初級階段的負責任大國政府開銷巨大。無論養活規模龐大的體制內群體,還是政府、國企親自主導投資拉動經濟,更有不菲的人道主義對外經濟援助……一切都讓財政不堪重負。

面對這種情況,始自上世紀90年代的住房、養老、醫療、教育……一切與老百姓生存息息相關的民生產業,被一股腦兒掃推向了市場。政府財政壓力驟然減輕,然而從民生摳索出來的資金用到哪裡去了?政府投資。然而短短20年,政府負債就成了天文數字,甚至不得不考慮將民生產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

反觀那些本該完全放開的產業呢,地產、基建、鋼鐵、煤炭、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油氣、交通……各類國企卻在去產能和環保限產呵護下理直氣壯地做優做強做大,而作為拉動就業和上繳財稅的絕對主力軍,民營企業已經瀕臨生死一線。

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3882.1億元,同比增長17.2%;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109.4萬億元,同比增長7.4%;資產負債率56.6%,同比降低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有幾家是民營的呢?而巨額的利潤增長,捫心自問是在完全市場競爭下取得的嗎?呵呵。

中美貿易戰爆發後,出口產業明顯萎縮,上下游國企、民企的生存環境開始惡化。

與此同步,央企和地方國企重組開始提速,廣東、山西、四川等多個省份紛紛出台改革方案,把併購重組作為優化國有資產的重要手段。不少省份還提出了具體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有的甚至下達了國企改革責任狀。7月26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主要議題仍舊是加速國企改革。有何玄機?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大,決策層思路還是要集中力量做優做強做大國企,這也是為什麼這段時間資本市場螺紋鋼、焦炭等本來就嚴重過剩的大宗商品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通過拉升國企控制的資源品價格來提升國企利潤。心思從未改變!

何以為證?7.23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關於「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的描述中,下面一段話令人浮想聯翩,「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強調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台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這段看起來平淡無奇的話,到底在講什麼?

首先是專項債券的用途,講得非常明確,是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目的呢?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大家注意,這種描述可不是大水漫灌。重點來看一個至關重要的定語「必要的」,什麼叫必要?而與之相對應的「不必要」又是指什麼?

老規矩不繞彎子。民營企業做的基建項目歸類為「不必要」,要死要活悉聽尊便;而在理直氣壯做優做強做大國企的精神指引下,政府和國企主導的項目則屬於「必要」的項目,道理很簡單,這種項目不能爛尾,國企只能繼續做優做大做強。

讀到這裡,筆者不知道希望憑藉7.31政治局會議精神,在基建領域大展一番拳腳的民營基建企業作何感想?請記住一點,你是在和既掌握判罰尺度、又親自下場比賽、集裁判和運動員屬性於一身的超級選手同場競技。請問勝算幾何呢?而滬深A股投資者同樣應該警醒,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應該關注哪些基建板塊?

彈指間40年匆匆而逝,在探索特色市場經濟道路的過程中,有關部門一直高舉著「摸石頭過河」的旗子,以此屏蔽來自民營企業的激烈競爭,並獲取了巨大的不公平優勢。但另一方面呢,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住房、醫療、養老、教育……諸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卻越來越高,一方面推高了全社會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

國民在應付完這些高昂支出後,消費能力越來越羸弱。這已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這個惡性循環又直接拜各級政府和國企熱衷於投資獲利所賜。不從民生產業這些「剛性支出」上薅油水,就無法支撐龐大的投資支出,而政府投資的效率之低下,造成資不抵債的不良資產數量之臃腫,已經成為美歐諸國打擊我們的利器。

8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擴大消費有關工作情況,提出下半年發力促進旅遊、文化、體育、養老……等領域居民消費。看完通稿,筆者頓感一陣悲涼。吃好住好玩好……乃人之天性,老百姓有錢誰不知道消費?而哪用什麼「促進、拉動、引導……」?在貿易戰黑雲壓城導致出口受挫時,匆匆記起國內市場化解過剩產能,不由得不令人想起當年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政府財政舉債補貼,老百姓被榨乾購買力到手的是什麼商品?多麼似曾相識!

該如何化解這種內憂外患的危局呢?不是竭澤而漁地誘導、強制消費,而是下定決心推動深層次的改革,怎麼改呢?政府縮短自己的長臂管轄,以成本價擔負起民生產業的供給,而把那些根本不需要政府、國企親力親為的產業交還給市場。展望充分競爭之下,一個生機盎然的市場終究會屹立而起的,國人具備這份能力!

筆者一介書生,因而每每被人取笑「書生誤國」縱然見識淺陋,但一份從骨子裡對腳下熱土的摯愛卻從未片刻冷卻。真情呼喚民生產業回歸民生!唯有如此,勤勞勇敢、聰明睿智的華夏族群才可以沐浴在衣食無憂的天空下,迸發出不遜色於任何一個種群的創造力!也唯有如此,才配倡導並期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功!

『阿甘看天下小朋友圈』天天更新,增補往期被刪文章,追蹤即時新聞焦點,群主一對一答疑,群友間交流互動。

C?7q*?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