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匠心訴衷腸

——讀中篇小說《還不清的債》有感

文/李敦景

中國國風網登載了李繼領先生的中篇小說《還不清的債》,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很值得閱讀,品味。筆者爲作者的思想高度、深邃和寫作技巧伸出了大拇指!

《還不清的債》講述了劉文革爲兒子而欠債,最終走向了不歸路的悲情故事。其主題思想:通過劉文革短暫的人生悲劇,來揭示社會的墮落與悲哀,提醒社會振作起來,把那些陳腐的思想垃圾統統地扔掉,點燃!燒成灰燼!

《還不清的債》作者是從農民劉文革跌宕的命運,開始講述故事的。如何來把握描寫這類與衆不同人物?通過人物來反映社會現實?這的確是個難點。一般情況下,作者會尋找生活中所謂閃光的正面人物去反映現實,結局是皆大歡喜,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種表現形式千篇一律,看了頭,就知道尾,缺少新意。尤其是在人物選擇與刻畫塑造人物上,《還不清的債》這部小說極具特點,他所選擇的主要人物劉文革,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優點很多,缺點也不少,甚至奪去了他的生命。這樣的人物,一般的作者是難以駕馭的。可是,《還不清的債》作者駕輕就熟地做到了!作者在描寫劉文革這個人物時,基本利用白描的行文,不用刻畫塑造,就把活生生的生活中人物直接搬了出來,寫了出來,展示給了讀者。

《還不清的債》主要人物劉文革,並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正面人物,但是,他身上卻體現着農民那種善良,誠實與勤奮的犧牲精神,有許多的優秀品質和閃光點。他爲兒子,起早貪黑,拼命地去掙錢,甚至去賣血,可他從來沒有怨言,但是,他卻受不了兒子的不尊重與絕情,最終,使他走上了不歸路。表面看,似乎是他兒子把劉文革逼上了死路,細細琢磨作者書中人物與社會的關係,我們就會發現,這裏面內蘊着許多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劉文革的死,絕對不是孤立的事件,應該引起我們社會的深思和高度的重視。

那麼,《還不清的債》是如何把人物與社會緊密地聯繫起來敘述的呢?看起來《還不清的債》就是那麼一個簡單的故事,講了劉文革不幸的命運。其實不然,他所涉及的許多社會問題似泄洪的大壩,瘋狂地奔湧。什麼所謂的人生觀,價值觀,生育觀,教育觀,傳統文化,孝德文化等等這些陌生的大棒,從四面八方集中揮向體質衰弱,缺少文化知識,思想懵懂的劉文革,他難辨真僞,被擊打的遍體鱗傷,無力反擊,使得他一點兒也喘不動氣。劉文革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陌生的大棒,只會選擇逃亡。細細品味:劉文革不僅僅是被兒子逼死的,兒子那只是面上的事,實際上是被社會那些烏煙瘴氣,薰死!嗆死了!……。致使劉文革揹着一身經濟債,感情債,糊塗情離開了人世。

舉例說明:《還不清的債》始終貫穿着一條重男輕女脈線。劉文革生有兩個男孩,心中沾沾自喜,村裏村外鄰裏親戚朋友也很羨慕,尤其是兩個兒子學習進步,雙雙考上大學,更給劉文革臉上貼金,爭足了光,“親戚鄰居的誇讚,都說他家的祖墳埋得好,冒了青煙,生了這兩個有出息的孩子。”可是,誰也沒想到,劉文革兩個男孩從上大學到參加工作,再到買房,結婚,生子……等等,都是劉文革欠債供給的,他負債累累,難以償還,嚎啕大哭,仰天長嘆:“我爲啥要養兒子啊!”從內心發出一聲無助而絕望的吶喊。他的堂哥知道了劉文革的悲哀,由衷地感嘆:“要是生個閨女嫁出去,哪還有這麼多事情。”他堂哥憤憤不平:“就算生了兒子,不讓他上學,老老實實在家種地或者出去打工,也沒那麼多麻煩。像我就沒讓兒子上學,我兒子從小就幫我幹農活,長大了出去打工,掙了錢回來蓋房子結婚,然後就分家另過,多好!”這番表白錯了嗎?這都是農民在現實社會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難道在城裏就沒有這種現狀嗎?現在的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正在慢慢地退化而消失……。這段內涵着社會和劉文革的虛榮心,重男輕女,光宗耀祖的習俗,生活窘迫的傾訴,堂哥敢於破舊立新的言行……。利用這一手法,來描寫人物,使人物性格的形成更加鮮明,社會那些骯髒的垃圾侵蝕着劉文革命運,根源皆因爲窮,沒錢,自己無能等等,導致劉文革悲哀的命運具有了必然性,使讀者回味無窮,浮想聯翩,意味深長,仰首感嘆!

作者就是這樣敢負責、敢擔當、敢直言,的確令人歎服!作爲一名文學工作者,就應該有這種敢直言的耿直精神。

《還不清的債》中的劉文革出生在“文革時期”。 那時,社會“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打倒地富反壞右”“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停課鬧革命”……,口號聲震耳欲聾,大標語鋪天蓋地,農民生活很苦,但革命的氛圍卻轟轟烈烈。父母給他起“文革”這個名的意思就是爲了記住:這孩子是在“文革”中降臨的。

劉文革就是在這樣社會動亂,困苦生活的情境下長大,以此夯實了他的悲劇人生基礎。可以說,劉文革從小到大就不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化,更不懂什麼孝德文化,人生觀等等,只會過河隨大流,隨着社會走,雖然他身上那種勤勞、質樸和善良的本質沒變,但他那種心胸狹窄的虛榮心卻在瘋變。當改革開放似潮水般襲來,劉文革式的人物又感到突然,不知所措,表現出力不從心,甚至絕望。像劉文革式的人物在農村還少嗎?這是誰之錯?作者就是這樣耿直,實實在在地把劉文革所處的時代背景如實地寫了出來,這是難能可貴的!

如何去寫《還不清的債》這樣的悲劇故事?以引起讀者興趣與共鳴?除了人物,故事與情節之外,就是寫作上的技巧。

我們細讀《還不清的債》這篇小說會發現,作者在寫作技藝上,動了腦子,費了心思。用獨具匠心來形容一點兒也不爲過。

《還不清的債》從故事結局作爲切入點講故事。這種寫法有,但不多。《還不清的債》開頭拋出:“劉文革從城裏打工回來,老婆不在家,他鼓起最後的勇氣,堅定下意志,拿起了藏在門後邊的一個農藥瓶。……當他將農藥瓶子放到嘴邊的時候又遲疑下來。他想見老伴一面,和她說句話再走。”寥寥數語,一下子把讀者心吊了起來:劉文革要自殺。爲什麼要自殺?正在讀者認爲劉文革必死無疑時,他老婆“孃家一個旁門的親戚過來找她去說理,她二話不說就走了……。”劉文革沒見到自己的老婆,他還會自殺嗎?問題是劉文革爲什麼要自殺?寫到到了這兒,作者筆鋒逆轉,開始慢慢地講述劉文革的故事。作者就是利用劉文革到底會不會自殺?爲什麼要自殺?這個懸念,一直牽引着讀者,走進了劉文革借錢、欠債、還債的感情故事中來。順着故事情節的逐漸展開,最終,讀者看到了劉文革的無助與悲涼:“死,對我來說不是痛苦,而是幸福”,劉文革決意走向不歸路,“不再猶豫,不再多想,猛然舉起藥瓶子咕嘟咕嘟一連喝了好幾口,……立即口吐白沫......”劉文革就這樣離開了人間。他爲什麼自殺?讀者一目瞭然,真正靈驗了“莊周夢蝶”皆是空這句話。作者這種寫法,引人入勝,使讀者感慨萬千。

《還不清的債》中劉文革是個悲情人物。雖然他被無情的社會濁氣所吞沒,但是,他身上那種善良、誠實、勤勞的優秀品質,犧牲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學習。當然,他的心胸狹窄,缺少鬥志而選擇自殺的行爲不值得宣揚。

現在,劉文革所經歷的社會問題正在解決。“啃老族”受到社會譴責!“孝德文化”在迴歸;“重男輕女”思想在發生質變;人們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在發生着變化。

我們堅信:《還不清的債》中劉文革事件和他所經歷的社會一去不再復返,絕對不會重演!已演變成了一個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

李敦景,又名沅臻 字厚儒 號非聲 筆名言者青青。從事文博,業餘愛好文創。中國劇作家協會會員。發表電視劇本、舞臺劇本、詩歌和散文及曲藝作品若干;其中動漫電視連續劇《恐龍兄弟》(100集)獲地方政府扶持;電視劇《上學》《奇蹟》等搬上了銀幕;舞臺劇本《濰水舜歌》《小倆口過年》在文創評比中獲獎。

http://www.zgguofeng.com/shici/scft/246640.html

責任編輯:王海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