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計劃或者動力自然而然沒有能束縛你的東西。


那個梅花照片的回答成功地讓我註冊了知乎。啥玩意?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這完全是父母的答案。

一,你依賴你的父母,那你就得憋著。你無法擺脫父母的思想,是因為你還依賴他們,所以你無法解決,纔在這裡發牢騷。

二,不想憋著,想表達自己觀點,有一方就必須痛著。你叛逆,你父母就得痛著,鬥不過父母,你就慢慢磨,痛的一方是你。

三,經濟獨立的意義在於,他們手上的籌碼少了。那麼剩下的就是面子,尊嚴,孝順等等方面的爭論。你接下來有很長的一段鬥爭要走。

四,社會認可你,父母也會認可。這點並不能包括那些頑固不化的父母,但我認為至少你的父母是想讓你被社會認可的。在努力方面,父母真的沒有阻擋你。

五,一旦你戰勝父母,可以為所欲為的時候,你發現,父母老了。你們之間並不在乎所謂輸贏,只有互相關照,互相理解。你會發現,他們對你的固執像小孩子。

六,最後一點,你的環境給與你鍛煉強大內心的機會。這是普通家庭不具備的,任何扭曲的家庭裏,必有出人意料的優勢。你有多少能力抗擊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劣勢,就有多少優勢對任何困難的環境弄的風平浪靜。

舒心的日子,是需要有抵擋過狂風暴雨的能力,才能過的好像很平凡。(狂風暴雨的意思是,你需要堅持自己的觀點,經受地住他人的否定和嘲笑) 100%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對自己,自己的人生,100%負責。親人愛人之間是擊打對方最脆弱的地方為戰爭,如果對方能夠尊重你,那麼也沒有戰爭可言,但凡出現脆弱,必有自我和他人的攻擊。對於他人講述家庭教育賦予的更先進的觀點的時候,請表達出你羨慕或欽佩的真實感受和理由給對方聽,我相信對方願意幫助你(如果你真誠),給你講述一個更高境界的世界,讓你跳脫出現有父母思想的禁錮。


個人和世界的進步,都得仰賴脫離常規的人,而非適應社會、接受一切的人。進步所仰賴的人,是能創新、會反抗傳統,改造世界的人。為了從「應付了事」轉移為「有所作為」,你將必須學習抗拒教化以及促使你隨俗的許多壓力。為了充分作為,抗拒教化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你可能被某些人視為不服從,這是你為自己思考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你可能被視為標新立異,被貼上自私或叛逆的標籤,招致許多「正常」人的非難,有時還遭到排斥。有些人並不樂見你抗拒他們已經採用的規範。你可能常聽到一些爭論:「如果每個人都決定只遵守他們想遵守的規則,該怎麼辦?那時候我們的社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個問題的簡單答案就是,不可能每個人都這樣!大多數人對外在支持和各種「應該」的依賴,阻礙了這種立場。


我們在此所談論的,和無政府狀態無關,沒有人想摧毀社會,但是許多人希望個人能得到更多的自由,不為各種無意義的「必須」與愚蠢的「應該」所困。


即使最合乎情理的法律和規則也不可能適用於每一種環境。我們所要爭取的是選擇,也就是能夠擺脫持續遵守規則的奴僕心態。你不一定總是要符合你的文化對你的期望;如果你這麼做,而且覺得沒辦法實行其他方式,那你確實是個追隨者,是讓別人決定自己路徑的那種人。想主導自己的生活,需要有彈性,並且不斷自我評估,衡量規則在特定的當下可以運作得多好。沒錯,追隨、盲目地依照指示來行事,通常比較容易,不過一旦發現法律是為了服務你而非要你服務它而存在,你就能開始排除那種「強迫執行」的行為。

想要學會抗拒教化,就必須做到不理不睬;其他人依然會選擇遵守規則,即使那種做法會傷害他們,但你必須學會讓他們擁有自己的選擇,不要動怒,只要保持自己的信念即可。我的一位同事曾在海軍服役,駐紮於舊金山的一艘航空母艦上。當時總統艾森豪威爾為了競選而造訪北加州,上級命令他們必須列隊排成 Hi Ike(嘿,艾克;艾克是艾森豪威爾的暱稱)的字樣,這樣總統從直升機上俯瞰時,就可以看到這個信息。我的朋友認為這個點子很瘋狂,決定不予理會,因為這有違他秉持的一切信念。但他並沒有作亂鬧事,而是在那個下午偷溜出去,讓其他人參與這個自貶身份的儀式。他拒絕成為 Hi 那個單詞裏那個小點的機會,但沒有羞辱其他選擇那樣做的人,也沒有做無謂的抗爭,就只是聳聳肩,讓別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行事。


抗拒教化,是指你為自己做決定,並儘可能有效益和默默地進行,不要見風使舵或是惡意地示威遊行,那樣沒有好處。愚蠢的規則、傳統與政策永遠不會消失,但你不必成為它們的一部分。別人盲從附和時,你只要聳聳肩不予理會即可,如果他們想那樣做,那種做法可能適用於他們,對你則不然。小題大做只會引起公憤,為自己製造更多障礙。你每天都可以發現幾十件默默避開規定比引發抗議活動來得容易的事。你可以決定做自己想做的人,或是別人想要你成為的那種人,這全看你自己。


事實上,在社會中造成改變的所有新觀念,當初都曾遭到蔑視,其中還有許多觀念是非法的。一切進步都包括公然反抗不再適用的舊規則。人們曾經嘲笑愛迪生、愛因斯坦、亨利·福特,以及萊特兄弟——直到他們成功為止。同樣,你如果抵制不合理的規定和措施,也會遭到一些人的反對。


某些典型的「應該」行為


「應該」行為的清單可以列滿一整本書。這些行為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浮現,以下只是其中比較普遍的例子。

·認為每樣東西都有一個位置,而且必須歸位。這意味著,如果東西沒有放在指定的地方,你就會感到不自在。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你的誤區

韋恩·戴爾

博集出版社

¥17.98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19-07-1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白小昕白小昕

和父母談話,改變他們的思想

主要還是看自己的選擇吧


和父母談話,改變他們的思想

主要還是看自己的選擇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本文作者拍攝

謝邀!從問題的提出來看,你應該是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個人在成長階段,是無法擺脫父母對個人成長教育的經歷。因為父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個老師,也是父母作為第一監護人,對子女所賦予教育的職責和義務。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喫虧在眼前。但是隨著個人的成長,對人生閱歷的不斷提高,對社會,對人生有了自己的定義以後,作為一個成年人,對事物的理解,對是非,善惡的評判,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鑒別能力。這時,對待同一事物的認識,和父母的觀點就難免會產生一定的分歧。這一切,也是每一個人必須經歷,卻又無法擺脫的過程。這一切的產生得根源,就是因為,他們是自己的父母。有些傳統的思想,我認為不僅不能擺脫,而且還要繼承,發揚和傳承下去。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因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這裡包含著一份沉甸甸的牽掛,一份與日俱增的守望,甚至是徹夜難免的思念。

至於個人追求自己喜歡乾的事,我想只要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自己力所能及的,利己且又不損人的事情,和父母坐下來好好溝通,一定會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倘若自己所喜歡的,是一種不切合實際,一些玩物喪之的,像一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幹自己所謂的喜歡的事情。這就不是簡單的思想,觀點不同的問題了。


去做 有成績 父母也不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