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先生曾說過原因:收視率!

電視評書火爆一時,有它的必然性,田先生對電視評書的貢獻,怎麼形容都不過分。他將電視評書做火,使聽覺藝術變為視覺藝術,而且被大眾所認可,喜歡,追捧。讓一些不喜歡聽書的人都追聽。由於田先生的火爆,許多演員都上電視說書,但是參差不齊,不是每一個演員都受到歡迎。

但是,電視評書的時間太短啦,就不到二十分鐘,只能說事,不能評事,評書的內涵打了折扣。這是評書演員不得不放棄的原因。有的演員就能慢工出細活,所以,你讓他十幾分鐘說好書,他未必能做到,所以有的演員不適合做電視評書。比如,說《聊齋》的劉利福先生。李鑫全先生說的《三國》在業內叫好,觀眾反響卻平平,這是電視的弊端。

單田芳先生的《童林傳》電視版明顯沒有電臺版豐滿,聽起來雖然不賴,但是,不如電臺版有味道。

田連元先生是將視覺化擴大,將味道減弱啦,所謂先生為求新,舍了本質,這是成功的創新,卻是評書的一次洗禮,是好是壞,大家評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是所有的演員都有田連元先生的本事,所以,既然收視率不好,不賺錢,演員又太多不適合,所以,果斷放棄。


是的,電視評書下載基本上無人問津,沒有人看了,也沒有電視臺會放電視評書了。現在電視屏幕上基本上都是娛樂節目,探險真人秀和電視劇。

電視評書這種藝術樣式的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節奏緩慢,大家手裡也沒有什麼錢,普通人家裡唯一的娛樂就是看電視,聽廣播,看報刊雜誌圖書,偶爾看看電影,連歌廳舞廳都是高檔的地方,就是談戀愛的年輕人去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其它娛樂。

電視在當時是第一媒體,觀眾還不像今天,有半夜看電視、早上看電視的習慣,普通人都去上班了,習慣了早睡早起。所以,當時很多電視臺,都是十二點以後,電視臺就停播了,到第二天上午十點,下午兩點,電視臺才開始播齣電視節目。

另外因為節目不夠,所以才會出現拿評書和相聲\小品到電視上去。電視是畫面\視覺的藝術,平均一秒切換一個視覺,畫面不停變化,觀眾的眼睛纔不會疲勞,就會繼續看下去。

而電視評書呢,一個單調的背景,一塊大布,一個桌子,一個說書人,穿著長衫,桌子上一塊驚堂木,一把摺疊扇,也就這樣了。全靠說書人的個人魅力和表現,難度和要求很高。觀眾看得很累,半個小時裏,臺上就一個人,畫面靜止,像是時間停滯了。

還不如閉眼睛聽書呢?所以很快,電視評書的實驗無人捧場,電視臺看沒有收視率,就讓它歇菜了。而不用眼睛的評書藝術,至今還活著。現代人生活類,耍手機累眼睛,閉著眼休息,耳朵聽聽評書,真不錯。


我曾經追過一段時間,不長。因為:1,內容太少,不算片頭、片尾、插播廣告,每次的實際時長還不到20分鐘;2,釦子拴不住人,一部書分成好幾百集,哪兒找那麼多釦子;3,注水嚴重!演員的名字不提了,他的評書基本上你隔一天聽感覺還能接得上。而這玩意一旦你不願意每天聽,漸漸也就不惦記著了。


:感謝邀請。個人覺得是社會發展帶來的根本變化。現在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手機成為人們獲得外部信息,學習娛樂的最主要的工具,電視觀眾大幅度流失,所以電視評書的衰落,首先是電視載體的衰落引起的。再說評書本身裏是語言藝術,通過聽而不是看送達公眾效果會更好,更利於人們對評書人物,場景展開想像。就評書來說表現形式確實有點單一,現在人們享受藝術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年輕一代更喜歡新的藝術形式也是正常的。就跟京劇一樣,儘管影響力不如以前,但仍不防礙評書仍然是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我們仍為之驕傲與自豪。


自媒體時代和大數據時代註定其不可避免的衰落,受眾分散到了各個領域,而且大眾能參與互動,評書只是特定時代環境的產物,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當出現多樣性選擇和更好的替代方案,結局是註定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