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在古代中國,皇帝的名字是不能亂寫的,清朝皇帝的名字更不能亂寫。

比如說,康熙名叫玄燁,假如你生活在康熙即位以後,假如你想寫書寫文章,那就得避開“玄”字和“燁”字,用別的字代替。你本來想寫“天地玄黃”,只能寫成“天地元黃”,本來想寫“其光燁燁”,只能寫成“其光煜煜”。假如你敢直接寫“玄黃”和“燁燁”,一旦被人舉報上去,那就等着掉腦袋吧。

以上這些,稍微懂點兒歷史常識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但是光知道這些還不行,假如我們穿越到清朝,見到“玄”字就改成“元”字,見到“燁”字就改成“煜”字,照樣有可能掉腦袋。

比如說古文裏有一個常用詞,叫作“玄鳥”,其中的“玄”字犯了康熙“聖諱”,能不能改成“元”字?指定不行!因爲避“玄”爲“元”的人太多了,人們一看到“元”字,就會聯想到“玄”字,就會想到康熙皇帝,你在“鳥”字前面來一個康熙皇帝,到底是何居心?這也太不恭敬了吧?最保險的做法,就是不用這個詞,以後再想寫“玄鳥”,就換成別的鳥。

玄燁的“燁”字肯定要避諱,這沒錯,可是還有很多字跟“燁”同音啊!例如“曄”“皣”“墷”,不但同音,連字形都很像,怎麼辦?同樣要避諱,最好改成“夜”。“夜”的讀音跟“燁”相同,但字形相差甚遠,可以大膽用,不會有問題。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稍微複雜的合體字,如果字體結構中包含“玄”,也要避諱。例如“弦”“炫”“舷”“鉉”“泫”“怰”,一律要“敬缺末點”,即“玄”的最後那一點不要點,空着。可是碰到“畜”這個字,千萬千萬不要敬缺末點,必須照原樣去寫,因爲玄燁的玄跟畜生的畜一點兒也不像,你給畜字敬缺末點,那是把玄燁比成畜生,居心殊不可問。

說完了避諱康熙御名的規矩,我們再看看怎樣避諱雍正和乾隆的御名。

我們都知道,雍正名叫胤禛,雍正以後的清代讀書人寫到“胤”,一般要改成“允”;寫到“禛”,一般要改成“禎”。“殷”與“胤”同音,也要避諱,一般也是改成“允”。“禎”和“禛”也是同音,寫到“趙禎”“禎祥”等詞時,卻無需再改,因爲“禎”有吉祥的意思,改了就不吉祥了。

漢字源遠流長,同一個字有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寫法,如“真”的其他寫法是“蒖”和“眞”。到了雍正即位以後,這類寫法必須杜絕,否則會讓雍正龍顏震怒,說不好會被抄家滅族。爲啥?因爲“蒖”字的頭上插着草標,“眞”字的頭上懸着匕首,雍正名叫胤禛,你卻在“真”的頭上插草標、放匕首,難道想賣皇帝嗎?難道想把皇帝宰了嗎?

我們還知道,乾隆名叫弘曆,清朝讀書人寫到“弘”字,一般用“宏”代替;寫到“歷”字,一般用“歴”代替。至於那些內含“弘”的合體字,例如“泓”“霐”“鞃”“翃”“紘”,則都跟康熙朝避諱“玄”字的規矩一樣,都要“敬缺末點”,最後一個點得省略。而遇到“閎”字的時候,卻要照原樣去寫,不可省略那個點,否則有把愛新覺羅·弘曆關到大門裏的嫌疑——從字形上幽禁皇帝,那怎麼行呢?

清朝皇帝最初漢化程度淺,沒有這麼多臭講究。建立清朝國號的皇太極,以及入關爲帝的順治,都沒有所謂的“聖諱”。順治名叫福臨,無論他即位之時還是即位之後,“福”字和“臨”字都不用避諱。順治自己給他的二兒子取名“福全”,雍正給他的七兒子取名“福宜”,乾隆時軍機大臣傅恆給兒子取名“福康安”(一說是乾隆取的),絲毫不用顧忌順治這位“世祖皇帝”的名諱。

但從康熙起就不一樣了,一邊是清朝皇帝迅速漢化,將帝制中最專制最腐朽最變態的那點兒“精華”照單全收;一邊是文字獄越來越嚴重,清朝統治者想方設法打壓和整治漢族文人,而從“不避御名”上打壓,操作起來最容易。所以從康熙到乾隆,越往後禁忌越多,越往後越容易觸犯聖諱。

乾隆假惺惺地說過:“朕自即位以來,從未以犯聯御諱罪人。”但是他卻殺了江西舉人王錫侯全家,因爲王錫侯編寫字典,沒有避他和康熙的名諱。他在位時,河南有一個書販刻印《聖諱實錄》,本來是想教大家怎樣避清朝皇帝的名諱,結果也被乾隆給殺了,因爲書裏寫了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名字。

晚清大臣張之洞很聰明,他當四川學政時寫過一部《書目答問》,附錄裏教四川秀才怎樣避諱御名,每寫到一個清朝皇帝的名字,就用來代替,至於這個裏面究竟是什麼字,他只給出一句相關詩句的上下文,你猜就是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