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研究成果,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讓大眾第一次聽說了「端粒」這個辭彙。

那麼端粒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這就要從DNA複製說起了~

DNA複製是什麼?

親代的DNA分子在解螺旋酶的作用下,從複製起點開始,雙鏈之間的氫鍵斷開,成為兩條單股的多核苷酸鏈。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單核苷酸串聯成多聚核苷酸片段,再經過DNA連接酶的作用聚合成一條完整的DNA鏈。在DNA複製過程中,依據鹼基互補原則合成新的DNA鏈,由此合成的新鏈和舊鏈之間呈現互補關係,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DNA雙鏈。因此,在複製完成後,兩條模板鏈就分別成為新鏈中的一條鏈,一般將這種複製方式稱為半保留複製。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DNA分子變成兩個DNA,這兩個DNA分子一模一樣。

細胞中的遺傳信息是怎麼被完整地複製下去的?

1、起始階段:DNA要複製前,首先要解開雙鏈,這一步由DNA解旋酶來完成,雙鏈之間的氫鍵斷開,成為兩條單股的多核苷酸鏈,兩條鏈是反向平行的,一條鏈的方向是5『-3』,另一條是3『-5』。

2、DNA片段的生成:接著DNA聚合酶開始幹活,但兩條DNA鏈複製過程其實並不對稱。因為DNA聚合酶有一個怪癖,它只能從DNA的5端開始向3端合成,並且前面必須要有DNA或者RNA為引物。其中一條舊鏈的起點是3, 那麼聚合酶用它做為模板合成一條5->3的新鏈,可以一直順著開始複製。

但是,另一條舊鏈的起點是5,如果也從起點合成DNA的話就會違反了從5端開始向3端合成的規律,所以DNA聚合酶在DNA模板的不同位置加入,其複製點前面會被加上一段RNA引物,然後在RNA引物的引發下向相反方向開始合成DNA小片段,採用此方法一直 重複合成,因此就形成了數以千計的DNA片段,並且被RNA引物分隔開,這些片段叫做岡崎片段。

3、RNA引物的替換:以滯後鏈為模板的新鏈上的RNA引物會被核酸外切酶剪貼下來,再被另一種聚合酶添上DNA。

4、DNA連接酶將DNA片段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DNA分子,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DNA新鏈。

那麼這條新鏈就完整嗎了?並不是這樣的,然而,由於聚合酶在添補RNA空出來的位置時,依舊需要前面有DNA,它才能往上填。這對於中間位置的空缺來說沒有問題,但是鏈條最末端卻沒有DNA,因此末端的空缺就無法添補。所以只要DNA每進行一次複製,DNA鏈末端就會丟失一小截。

但是,DNA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對人體至關重要,如果這樣複製下去,那就會導致DNA鏈上存在的遺傳信息遭到丟失,從而導致無法維持機體的長期穩定。

端粒的發現

所以有沒有某種辦法來保護染色體末端的信息不丟失呢?這個巧妙的辦法就是200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的:在染色體末端有一長串不帶遺傳信息的DNA序列,就是端粒。這樣染色體每次複製時丟失的是一小段端粒,並不會影響到染色體攜帶的遺傳信息的完整性,也就解決了複製過程中丟失遺傳信息的問題。

通俗點來講就是:我們的遺傳物質大都藏在細胞的染色體中,染色體就像一條長長的鞋帶,在鞋帶的兩頭,各有一段 「保護裝置」來確保細胞內的DNA以及遺傳信息能夠穩定完整的存在,這種保護裝置就是端粒。

在染色體進行複製時,每次丟失一小段這種末端DNA,這樣就不會對染色體所攜帶的遺傳信息造成丟失,解決了複製過程中丟失遺傳信息的問題。當端粒無法再縮短時,細胞就會因為無法分裂而死亡,端粒也因此被科學家們稱為「生命時鐘」。

因此,端粒的縮短被認為是細胞衰老的生物學標記。端粒的長度決定了細胞分裂的次數,控制著細胞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進而決定人的壽命長短。

那麼有什麼物質可以控制端粒長度,以此來增加細胞分裂次數呢?200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另一個發現是,在細胞中有一種叫端粒酶的蛋白質,能修復端粒,它可以在細胞內合成端粒DNA,維持端粒的長度,增加細胞的分裂次數,從而使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能力

然而遺憾的是,端粒酶在人體正常體細胞中活性卻很低,起不到什麼作用,但是在生殖細胞、幹細胞以及絕大多數癌細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卻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從而保證了這些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潛力。而且在超過85%的癌症中,科學家都觀察到了端粒酶的活性增高。

讀完這篇文章,你是不是不禁有這樣的疑惑:如果延長端粒或者激活體細胞中的端粒酶是否可以達到延長壽命、永葆青春的目的呢?可是增強端粒酶的活性有沒有可能會搞得到處長癌呢?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再來好好說說吧,持續關注喲,如果您有什麼不懂或不解的地方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營養+為食品補充劑科普平台,成分黨聚集地,團隊成員均有醫學藥學背景,本文由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dyson整理。

參考文獻:

【1】 de Lange, T. Shelterin: the protein complex that shapes and safeguards human telomeres. Genes Dev. 19, 2100–2110 (2005).

【2】 Shay, J. W. & Wright, W. E. Hayflick, his limit, and cellular ageing. Nat. Rev. Mol. Cell. Biol. 1, 72–76 (2000)

【3】 Muller, H. J. The remaking of chromosomes. Collect.Net 8, 182–195 (1938).

【4】 Creighton, H. B. & McClintock, B. A correlation of cytological and genetical crossing- over in Zea may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7, 492–497 (1931).

【5】 J.W. Shay. Role of telomeres and telomerase in aging and cancer. Cancer Discov, 6 (2016), pp. 584-593.

【6】 J. Shay, W.E. Wright, H. Werbin. Defin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uman cell immortalization Biochim Biophys Acta, 1072 (1991), pp. 1-7

【7】 M.A. Blasco. The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mammalian telomeres Nat Rev Genet, 8 (2007), pp. 299-309

【8】 Marcand, S.; Brevet, V.; Mann, C.; Gilson, E. Cell cycle restriction of telomere elongation. Curr. Biol. 2000, 10, 487–490.

【9】 Harley, C.B.; Futcher, A.B.;Greider, C.W. Telomeres shorten during ageing of human ?broblasts. Nature1990, 345, 458–460.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