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認可這種說法。

李鴻章算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中國外交家了,在清末的那幾十年裏,提起外交,你能想到的第一人,除了李鴻章還有誰?他後半生致力於中國外交事業,雖然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都跟他有關係,但在當時的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全部的努力。

李鴻章「外須和戎,內須自強」的主張

「外須和戎,內須自強」是李鴻章在洋務運動時期提出的主張,也是其政治綱領,更是洋務派對外的主張核心。和戎就是對外不主戰,不求戰。 力求和好,遇到戰也要犧牲一些利益來早日結束戰爭,以贏得一個和平的環境,便於自強建設。自強就是中國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近代化生產力,最終實現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這樣纔能有效抵禦外敵入侵。

自強是根本目的,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李鴻章認識到,中國第一要務是自強。自強是中心,一切都要圍繞它來進行。落後就要捱打,自強才能立足。

和戎是必要條件,自強固然是本,但中國要變法自強,這就需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在有實力與洋人相抗衡之前,應保持「和局」,「隱忍徐圖」。

李鴻章認為,在與西方列強相比,中國國勢貧弱,一旦發生爭端,很難佔據上風,更難以決勝疆場,通過「和戎」,以換取喘息、發展的時間。同時他認為最好的外交是「實力外交」,外交必須以強大的國力為後盾,所以「自強」是根本。而在手段上,以夷制夷,利用矛盾,與列強周旋,從而達到力保和局,維護國權的目的。

而以夷制夷的具體途徑,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尋求國際調停。尋求國際調停最主要是為了借外國的力量,進行幹預和調停,從而避免發生衝突或戰爭,儘可能保全利益。即

「始則假俄人 為鉗制,續則恃英人為調停。」

二是合作性外交,「與其聽一國久踞,莫若令各國均沾」。一方面表明對列強合作,尋求列強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各國的利益角逐中利用列強的矛盾,平衡各方面力量,從而維護自身利益和安全。

三是聯合與結盟政策,李鴻章最初產生結盟思想是想聯合日本形成「東方防線」,但隨著日本實力和野心的不斷增長,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促使李鴻章從聯日轉向聯俄,企圖借俄國的力量來達到遏制日本及其他國家過分侵略的目的。

那麼李鴻章這種外交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

對於彼時的中國而言,外交是一個很陌生的領域,李鴻章作為一個典型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其接受的是儒家傳統思想教育,即遵循「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封建道德綱常,忠於君主、忠於朝廷,所以李鴻章一生的外交,在於船堅炮利的列強交涉中,都是為保清廷免遭推翻的厄運,推行對外「和戎」的政策,衷心在維護清廷利益。

同時他的老師曾國藩,對李鴻章形成這樣的外交思想,也有一定影響。曾國藩曾反覆叮囑李鴻章:「夷務本難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篤敬四字。」李鴻章繼承了他老師曾國藩「守定合約,絕無更改。」的主張,一再強調「各國條約已定,斷難更改。」中外交涉事件

,惟有「謹守約章」。主張把處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關係的儒家道德規範,擴展至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受到列強侵略時堅持不平等條約。以理折之,進行與虎謀皮式的道德說教,不惜在權益上做出某種讓步,來保住和局的目標。

他主官上希望以不平等條約作為對列強的一種約束,以為只要一意堅持條約,列強就「無隙可乘」。但事實證明這只是他一廂情願的幻想。貪得無厭的西方列強並不會就此止步。

站在腐朽的清王朝立場上,作為「忠臣」的李鴻章已經盡了其最大的努力。但無論他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自身的階級侷限性。說到底,近代對外關係交涉的失敗,是因為中國腐朽的政治制度、貧困的經濟基礎和較弱的國際地位。李鴻章只不過是清政府的代言人。把中國近代落後捱打的種種早於都歸結於李鴻章一人「賣國求降」政策的說法,未免有失偏頗。

李鴻章是清末那個渾渾噩噩的時代裏,為數不多的求真求實的實幹家,雖然走過不少彎路,有過不少失誤,也犯過一些錯誤,但這樣的人,永遠都是時代所需要的人。李鴻章一直埋頭肯幹、默默做事,直到生命即將結束之時。他的外交或許很爛,但我認為,在當時的那種情形下,無論換了誰,相信也不會有能比他做得好的了。中山先生後來搞革命,不也是割讓了許多利益給列強的麼。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對李鴻章「最爛外交官」的評價,無非是他在朝鮮問題上的外交失敗,與日本達成協議,允許日本與中國有同等派兵入駐的權利,為「甲午海戰」埋下後患。海戰失利與日本和談,李鴻章曾對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這說明李鴻章對形勢發展的把握是竭盡全力的,對國際局勢的判斷是正確的。

面對列強對大清疆域的步步蠶食,李鴻章在英、俄、日、美等國家之間合縱連橫、委曲求全。在朝鮮借美國勢力制約日本,在東北於英、俄、日之間拆解聯合,真是殫精竭力。遺憾的是,就在李中堂臨終的最後一刻,俄使臣還趁勢緊逼,要求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之外,再與其簽訂類似於日本「二十一條」的無理條款,將東北劃為沙俄的保護地,李中堂至死不予。

李鴻章之前沒有從事過外交事務。1870年,李鴻章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後又兼任北洋大臣,從此開始頻繁與外國人打交道。這時候他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兩項,一是抓自強運動,辦實業、練新軍,強海防, 二是在列強之間合眾連橫,尋求生存空間。當時,德國和義大利加入了列強的行列,日本明治維新一日千里,李鴻章主導的自強運動尚不能喚醒沉醉於「小楷章句」之中的朝野羣臣,且自強運動屢屢遭遇同僚掣肘,真可謂「以一人之力頂一國之壓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價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賣國近人皆知早被釘上歷史恥辱柱上,可是我又捫心自問如果處身設地站在他的位置上去處理這些事有無可能做到更好,可是當我們先去看看當時國內政局和當時涉外政事我們也知道,滿清早已不是初入關的八旗勁旅腐敗無能,而英法日俄工業化已完成虎視中華國力衰弱無能為力,李甚至哀嘆中華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對此我認為在當時封建朝廷國力衰弱腐敗落後,此時不只李鴻章換到諸葛亮來只怕結果也好不了多少,最多為大清王朝多續命幾年而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明白什麼是外交?外交表面上看就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自身國家利益,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活動。本質是政治的延續,是國家間實力的對抗。

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軍事上最好的是先採用謀略,其次纔是外交,外交無法獲得利益最後才直接戰爭。外交的祖宗可以說是鬼谷子,其縱橫捭闔之術被其弟子蘇秦、張儀在戰國時代玩的爐火純青,一怒而諸侯懼!

李鴻章,其所處的晚清時代,雖然看上去權力無限,實際上腦袋是慈禧等滿清貴族,李鴻章只是坐在其老師曾國藩的肩膀上,沒有曾國藩,滿清貴族不可能重用漢人。李鴻章雖受重用,然則如履薄冰,滿清貴族時時向其發射冷箭,他實際掌控的權力有限,從他能力上看可以說是治世之能臣,但本質上胸中的個人私利仍然大於國家利益,本質上只是慈禧的打手,用來對抗西方國家,也用來制衡滿清貴族。李鴻章所有的外交都是秉持這一原則,為保存滿清貴族的利益為上,而非保國家。當然其個人畢竟有歷史侷限性,正如其所說,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在他心中,保滿清貴族利益,就是在保整個國家、民族的利益。

綜上,說李鴻章是中國史上最爛的外交官實在是不懂歷史,站在歷史的角度,當世之時,沒有人可以比他做的更好。梁啟超說: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可以說若看不懂李鴻章,便無法看懂整個晚清的歷史!


清朝水軍是李鴻章一手建造,為打造最強水師,李鴻章親赴德國購買戰艦,費盡苦心,是有功之臣,是亞洲第一強海軍。足見其衛國真心。至於戰敗是另有原因。為人臣子以服從皇旨為忠,參於八國談合,若無忠心愛國與機智,香港與澳門於租憑形式,恐怕現在是討不回來的,這是李鴻章的功勞。李鴻章是一個很稱職又愛國的好外交官。當時香港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慈禧不放在眼裡,英國要就給他,但李鴻章卻很在意,就是不給英國老,因此改變方式租給英國老。後也就有澳門租憑方式,足見其愛國之心。租憑一百年後歸還我國。按常理說,一百年後是不關李鴻章個人利益,李鴻章不為自己受人誤解,卻為我們現在香港澳門能回到祖國。是有遠見又愛國之好外交官。我們應該要感謝李鴻章。以那些沾名釣譽,自私貪腐之官,賣國求榮之徒,真是不能混為一談。


從1971年的《中日修好條約》開始,李鴻章就在不斷的簽約,在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已經73歲,簽訂《辛丑條約》的1901年,是李鴻章生命中的最後4個月。正是因為這樣大量的背鍋,讓李鴻章在後世背負了「賣國賊」之名。

中日戰爭前的清朝的心態很像二戰前期的法國,以為對方不會打自己,然後等對方打自己了,卻仍然不認真備戰。

但是中日戰爭時期清朝更病態的心理是:幻想求助國際列強來幫助自己。要知道在那之前,中國和英國法國等國已經都簽訂了不少不平等協議了,尤其是1885年中法戰爭那一次的「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指望他們幫你,就等同於是引狼入室。甚至這種觀念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後,還存在李鴻章心裡。

簽訂《馬關條約》,當時雖然說是談判,可是根本就沒有談判的餘地。日本以勝利者的姿態只允許清朝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條件。在其他列強都不傾向我們的情況下,如果不同意,日本發動戰爭,清朝會是什麼悲劇的下場?真的很難說。李鴻章只是做了這個不利形勢下的犧牲品,但是他還是做了一定掙扎,因為被日本暴徒襲擊,最後讓清政府減少了些賠款數額。

清政府硬著頭皮簽下了《馬關條約》,但是由於還不起賠款,不得不大量借外債,這就更加的受制於人。而日本方面則由於獲得了中國的賠款,進一步加速了他的工業發展,從而擠身帝國主義俱樂部,日本的胃口和野心不但沒有減小,反而更大了。

說李鴻章是中國最爛的外交官,毋寧說清朝末年是中國最弱的時期。

【更多精彩,歡迎關註:鼓樓博牛志】


凡人世間之英雄。必定譽滿天下,謗滿天下。只有碌碌無為之人才會無人讚許,無人辱罵。

如果說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最爛的外交官。這多半是由於李鴻章對列強屢屢妥協求和,多次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原因。

但是。試問一下大清朝還有比李鴻章更好的外交官嗎?還有比李鴻章更夠格的外交官嗎?

無論怎麼說。於大清而言。李鴻章絕對算一個忠臣,為官幾十載平太平天國平捻軍,搞洋務,創建北洋水師,為大清國修修補補。李鴻章揚名世界以來,世界各國幾乎沒有不知道李鴻章的,卻有很多人不知道有還有一個大清國。這一點就很說明問題了。

所以後來甲午戰爭結束之前。大清就派了幾撥人到日本去講和。但是都被以各種理由拒絕然後趕回來了。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前面幾個人被趕回來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夠格。不值得和他們談,談下來了也不一定會兌現。然後李鴻章去李鴻章就夠格了。

一個人的能力越大就註定了責任越大,承擔的事情就會越多,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當然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讚譽你,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辱罵你。

但是賣國的條約確實是李鴻章簽的,做為大清國最大的權臣,他是有責任的,這個鍋他得背,敢作敢當嘛,雖然他只是一個打工仔。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

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唄。謝謝啦。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說是最好的外交官


沒錯,老李是最差的,耆英,奕山,奕劻都是好的,這下你滿意了吧


李鴻章在當時可是最好的外交官,且當時滿朝廷無人可比。 當時國際上也有三大名相之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