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關係,總是由親近而開始,以淡漠而結束。這個關係,不是來報恩的,就是來討債的。面對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夫妻、情侶、師徒、戰友、同學、同工、同志等等生死共患、肝膽相照的世間最高貴而親密的關係,做個發願解脫的勇士,修成一個自利利他的智者,說出自己心裡想的,不活在猜測對方和等待對方里;做自己願意為對方做的,不讓行動總是停留在頭腦裏;表達自己想要的,遷就和忍耐不能減少煩惱;和對方共同成長,不讓思想虛度在時間裡,不讓靈性消沉在慾望裏;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是維摩禪的菩薩心。    最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獨處,與人世隔絕;不是在禪坐中,掉入某個境界。最難的修行,是在最高貴的關係裏。    想在關係裏和諧相處,就必須打開自己的心,才能同時看見別人的心;滿足自己的心,才能同時滿足別人的心。    我們在關係裏,就如同背影和正面,你只能猜測正面是怎樣,並不知道正面的真相!但是我們經常用猜測代替真實,所以會升起煩惱。    可是人們的心靈飽受創傷,有那麼多的情愫和寂寞想要隱藏,有那麼多的祕密希望埋葬。    心靈的軌道是:所有想要隱藏的都會自動在心外去尋找填補,所有被埋葬的都會被藉助外界的力量而回憶起來。在心靈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被隱藏和埋葬。我們會把一切被壓抑的自動投射到外界,而自己根本毫無覺察。    我們可能會把壓抑的母愛投射到女友身上,把壓抑的夫妻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不小心轉變了自己和女友、孩子的關係,而自己根本毫無覺察。我們只能騙騙自己不去看因果。    誰能夠自如的打開自己的心,誰能夠處理好滿足自己的心、滿足別人的心之間的關係?誰如果做到了,那就是維摩詰居士的「不二禪心」了。    世間的關係,總是由親近而開始,以淡漠而結束。心和心的距離,在一個呼吸間變幻莫測,近和遠,都產生於一個念頭的力量。    而人們並不知道,這個決定性的念頭何時出現。這個念頭出現的時刻,就是因果業力當下的顯現。這個念頭出現的當下,能不能空掉,就是能不能覺悟了。在諸多關係裏,親密關係最難解脫。因為我們是因愛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因愛最難解脫。因愛存在,所以有了關心、照顧、分擔、包容、幫助。也因愛存在,所以有了抱怨、佔有、要求、傷害、排斥、淡漠……    佛經說:八地菩薩,不退菩提。那麼在世間修行,讓八地以下菩薩最容易退轉的,恐怕就是這個「愛」字了。    這個最難解脫的親密關係,可能是夫妻、可能是父女、可能是男女朋友、可能是師徒,也可能是某個親近的人。這個關係,不是來報恩的,就是來討債的。這個關係,是讓你的心「有所住」的最大的果。這個關係,即是煩惱,又是菩提的所緣。    所以佛說:煩惱即菩提。不要逃避煩惱,去求菩提。    《維摩詰經》說:不斷煩惱而入涅槃——這是維摩禪的境界。在因緣裏解脫「愛」是最徹底的。當然,也是最難。我想說:跳出來,做個旁觀者,不要沉陷在情緒裏。要知道:與親密關係衝突,只是因為她沒有滿足你的需要。不是因為對方真的錯了。可能是你們想要的不一樣,不代表你是對的。這就是你們關係的「果」,抱怨「果」是沒用的,要去看那個「因」是怎麼製造的。    願世間多一些菩薩,戰勝輪迴和業力!願世間多一些菩薩,在親密關係裏成就不退菩提。願世間的多一些菩薩,將心放得低一些,對親密的人不要期待期望那麼多,不要期待完美,讓對方善處低位,莫不是最聖深的修行!原來人生的低處只是力量的一種蘊藏,是為了走向另一個更高的頂點。那麼當我身處低處時,又有什麼好悲傷的呢?通常當人們處於人生的高處時,總是志得意滿,頤指氣使,恃才傲物,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因而停步不前。其實這時已是強弩之末,即將滑向人生的低處。當人們處於人生的低處時,總是悲觀失望,痛苦決絕,殊不知,否極泰來,即將步入另一個美麗的春天。《蝸居》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人的一生是一條上下波動的曲線,有時候高,有時候低。低的時候你應該高興,因為很快就要走向高處,但高的時候其實很危險的,你看不見即將到來的低谷。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坎坷與艱辛,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當身處高處時,要不驕不躁,要意識到潛在的危險,要不斷地奮發進取。當身處低處時,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悲觀絕望,凡事要看到積極有利的一面,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等待下次機會的到來。因為低處只是暫時的停留,只是力量的蓄積,一旦時機成熟,達到所需的能量,就會石破天驚,到達另一個理想的境地。很多時候,巨大的成功往往會導致我們更大的失敗,而暫時的失意卻常常能引領我們走向成功。人生有三種境界,就好像是參禪。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頓悟之時,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當走過生命的一週匝,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人生,才驚奇地發現,原來人生中根本就沒有什麼高處與低處,只是一個不斷追求和攀登的過程。 《道德經》說:「居善地,心善淵。」匍匐在地上、據守在深淵的人,往往都是善人。什麼是善?《道德經》前面有「上善若水」,水的柔弱即為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知所惡,故幾於道。」  環視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裏,有多少資源待在角落裡被閑置著,浪費著?  也許是時候,我們把身段放低一點兒,要求降低一點兒了。人不斷積累經驗,總結智慧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真正的價值。「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告訴我們:要想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很多時候都要能返回自己當初的低位,守護自己的根基,擦拭自己的初心。  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有一套自己別緻的「小桌子理論」:他寫作的時候,只需要一張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學生桌模樣。一盞檯燈足以照亮桌面,上面擺放著稿紙或者電腦,再無其他,一切OK。  在笑傲美國圖書排行榜多年之後,他也曾嘗試過給自己換一張寬大如單人牀的書桌,胡桃木材質,看上去讓自己「更成功」。但是不久之後,即宣告放棄,因為在這張桌子上他靈感全無,注意力隨時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兒吸引走。  自此之後,他只用小桌子寫作,並將之作為寫作的重要心得。同時,他還推薦說,寫作時一定要在一間小屋子裡,把門關上,你的靈感之門才會打開。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總是嘗試擁有更多,卻鮮有問問自己:擁有這麼多之後,我就會幸福嗎?  所謂低配人生,並非讓你壓縮生存空間,降低生活質量,而是在這個充滿選擇與慾望不斷擴張的世界裡,學會辨別與放棄。不與人爭利,並不是不要獲利,而是要獲得比物質利益更豐厚的報酬。處於低位的人,就是那種渴望不斷學習、不斷吸取旁人智慧的人。正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懂,纔不會自高自大,輕薄他人。  兩年前,一個男孩在父母的幫助下,買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20萬元,還有近60萬元的貸款,貸款15年,每個月還款3000多元,超過他工資的一半。最初,他認為這是為了未來投資,還算是信心百倍,但是一年之後,便覺得生活太喫力,壓力太大。「我住的是大房子,生活質量卻每況愈下,想去旅行吧,一想到休假會減少收入就趕緊喊停;什麼演出活動,根本想都不用想,動輒幾百塊的票價我會自動換算成房貸;和女朋友去看個電影,都要挑選打折日……我常常想,我真的需要這樣一所大房子嗎,我需要把自己的人生變得這麼悲催嗎?」  半年前,失戀的他終於下定決心換房子。  「換了一處50平方米的小公寓後,新公寓我以2000塊的月租租出去了。然後在單位附近租了一套更小的房子,反正一個人住,要求不高,等以後有了新愛情,再做其他規劃。至少目前,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簡單越好,我的房子變小了,空間反而更大了,我的理想有更多的儲存空間。」男孩這樣對父母說。  高配置的陰影裏,蜷縮著無數卑微的小靈魂。大房子、好車子、鑽石級VIP,即便你傾盡所有短暫攬入囊中,滿足的不過是慾望的大嘴,而不是幸福的標準。  善處低位,並不是指現實中的地位低。地位低的人,也有許多是拒絕學習、不可一世的。「處低位」毋寧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心有理想、而甘願廁身於簡單位置的氣度,唯其能守住低位,反而能實現生命的騰飛。有道之人,使自己處於低下的位置,低位,是萬物生髮之源,也是萬物歸根之處。  適當低配一點兒,也許會有所不同。在最燦爛的年華裏相遇,在旖旎的時光裏相伴相隨,青蔥的濃艷,讓我們個性鮮明、語驚四座。鴻鵠的高遠讓我們激情澎湃、意氣風發。我們見證了彼此的奇蹟,結下了一生的情緣。那美好的過往,那深厚的倩誼,都融入我們的血液,珍藏在我們的心低。你的關注、你的牽掛,我的問候、我的想念,像一股股清泉注入心田,像一縷縷春風送去溫暖。無論相隔千山萬水,無論相隔地久天長。親密的情誼永遠閃耀著真誠、純潔的光輝環繞著我們。生命那無盡的遐想,藍天白雲下家長泥土的氣息,夥伴們的歡聲笑語讓我們魂牽夢繞。歲月改變了容顏,時光流逝了浪漫,現實擊碎了夢魘。但親密情誼變的更加醇厚綿遠。起初只想得到一塊綠蔭,卻收穫了整片森林。只想得到一縷清風,卻被整個春天擁抱。親密的情誼滋潤著我們的生活,溫暖著我們彼此的心。需要幫助的時候第一個到場的是你,我的親密。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個伸手的是你,我的親密。被困惑困擾的時候聽我傾訴的是你,我的親密。我們已融入彼此的生活。有了思想與思想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多年後,我們還是親密嗎?不!我們現在是有血緣的親人。我們擁有彼此是一生的幸運。春天,讓我們握緊情誼之船的纜繩一起開始新的航程吧。讓我們共同做沉穩的人。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在徵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重要的決定盡量有別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發布。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人無高低,不要一副拽拽的樣子,對人對事,別忘了禮貌。你沒有比任何人優秀。細心,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係。對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膽識,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不要常常反悔,輕易推翻已經決定的事。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就結束也要乾淨利落。大度,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夥伴的人變成對手。在金錢上要大方,學習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任何成果和成就都應和別人分享。誠信,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說了就努力做到。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擔當,檢討任何過失的時候,先從自身或自己人開始反省。事情結束後,先審查過錯,再列述功勞。一個計劃,要統籌全局,規劃未來。勇於承擔責任所造成的損失。內涵,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虛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眼界寬闊。笑對生活。懶惰要不得。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不要盲目的做任何事。要有目標。理智的判斷,學會控制情緒。一個善良的人,就象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周圍的人,也溫暖了自己,善良無須灌輸和強迫,只會相互感染和傳播。【見好就收】「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任何事物雖然都免不了走向極盛而衰的過程,可從種種跡象來看,戕害自己的理想,生命的最大致命傷,正在於獲得了某些可實機遇以後,人變得毫無責任感起來,以至於和最後的成功失之交臂。因而見好就收,不凡也是一種藝術,就像只有不曾成功的人才諳熟人生成功的祕訣一樣。【破譯自我】人生兩大難:認識自己,戰勝自己。因為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所以,哲人說:「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也就不會被別人打倒。」人類社會,沒有完人,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著某些不足,即便是有著某些差距和缺點,妨礙了自己的競爭和發展。但你應該看到:差距意味著潛力。但你應該看到,在多元化發展的社會裡,人類共同的所忽視的劣勢,往往是真正成功的目標。實在可以這樣說:誰想在社會上獲得成功,就不得不設想他確有被人愛的德和令人恐懼的「缺點」。這就看你破譯自我的能力了。【大智若愚】功高震主者危,行高舉獨者謗。現實生活中,不管你有多大的本領,不管你有多高的學位,不管你官至幾品,才過幾人,請記住:還是「夾著尾巴做人」的好,好爭好鬥,傲氣十足,往往受害最大的和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這就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因而,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故君子要內挺內堅,居纔不逞,纔有任重道遠的力量。弓不拉滿,勢不使盡,盛時欲作衰時想,上場欲走退場思。大巧若拙,大辯若納,大智若愚,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朝,藏鋒若拙,待機而發,方可一試天下驚。這是一種睿智,也是一種無奈。【融會貫通】到達人生的彼岸,有許多道和路可以通過,但對一個人的一生或特定的階段來說,不是每條路都能行得通的。因此,智者告誡你:當你的人生之路走進「死衚衕」的時候,不妨跳出圈外,逆向想一想,尋找側翼突圍的辦法,即便是在極其尋常的情況下,也不要忘記:「功夫」往往在「詩外」。但這需要你「觸類旁通」的本事——融會貫通。這種「舉一反三」的睿智,會使你收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奇效。【零點突破】人們總是習慣於追逐熱的目標,而常常忽略了路邊的風景。對智者來說,遠離中心而做個「邊緣人」,則有可能更有希望接近和抵達智慧的極限。事實已經證明,那些人類的智者們所做的邊緣文化和邊緣科學,到頭來常成為一種讓人仰望的中心。不必看到人家做得好就跟著上,更不必趨時追求時髦一哄而上,切忌流俗,需要做的是多一些思考少一分衝動,珍重個性,努力追求獨創。因為零點突破,更接近於成功。【學會放棄】人是貪得無厭的動物。而庸人的一生多為物贅,更為欲累。其實,生活的辯證法總是這般無情:獲得的並不全是幸福,喪失的未必是悲哀。人生中生命所不能接受,不可輕易用思想和肉體去支付的東西太多,何況是上的好東西時而小而難求,過多必無益。有時候,我們頑強的用一生所求的東西,原來也會帶給我們太重的心傷和負重。因而,學會放棄,有為有不為,方可輕裝上陣,重點突破,然後纔有可能輕鬆地到達理想的彼岸。【九九對一】太陽的光再強再熱,也點燃不了地球上的物體,而一隻小小的聚光鏡,卻可憑藉太陽的光和熱,聚光發熱,點燃一切可點燃的物質。人,如果用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熱著一生的追求,那麼他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凡的偉人,即便是在一個固定的時間,特定的階段,也會取得非凡的成就;用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去應付百分之五十的事情,他只能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活著的人;而用百分之一的精力去對付九十九個目標,他只能是一個十足的傻瓜,一生將一事無成。【厚積薄發】火山爆發的壯麗和強勁,是因為巖漿來自廣袤雄渾的大地,時間和物質蘊藏了無窮無盡的能量。其實做學問,成就事業也是一個長期艱苦的積累知識、經驗的過程,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他就會融會貫通,創新突破,甚至於一發而不可收,然後成就事業。誰想省卻這一過程,到頭來只會是碌碌無為遺憾終身。【該出手時就出手】孔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可卷而懷之」。這實在是一種被動的無奈。應該說:機遇的大門不是對每個人都隨時敞開的,它雖然垂青那些執著追求它的人。但是,促使人生成功的機遇,往往是自創機遇比時勢機遇更為重要。因而,「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個善良而又智慧的人一定具備十種思維。1、上帝思維「關愛別人,受益自己。」上帝說,天堂裏的居民,凡事都是這麼想的,世人要是擁有愛的思維,那他無論身處何方,都是活在天堂裏。2、司馬光思維打破,才能得生機。這,就是司馬光思維的精髓所在:只有打破舊思維的桎梏,思路才會見光明。3、孫子思維孫子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這句名言,體現了一種十分可貴的思維方式,那就是:要戰勝對手,就必須瞭解對手。4、拿破崙思維所謂拿破崙思維,就是敢想敢幹,不被外界所幹擾,在任何情況下,始終保持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目光去審視世界,用自己方法去解決問題。5、亞歷山大思維它蘊涵著一種很霸氣的、更值得稱道的思維方式,那就是,成大事者,決不被陳規舊習所束縛。6、哥倫布思維想了就要幹!這,纔是哥倫布思維的可貴之處,自古成功自有道,這個道,往往就是在眾人認為不可能地方闖出來。7、拉哥尼亞思維簡練纔是真正的豐富,只有最簡單的東西才具有最大孕育性和想像空間,也才最符合「拉哥尼亞」思維法則。8、奧卡姆思維奧卡姆思維,就是捨棄一切複雜的表象,直指問題的本質。這種思維的可貴之處,是因為它直戳現實中的這麼一種病態:今天的人們,往往自以為掌握了許多知識,而喜歡將事情往複雜處瞎鼓搗。9、費米思維簡單化纔是最經濟、最優化,費米思維一種最簡單、最省力、最準確的思維法則,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任何問題的複雜化,都是因為沒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質,沒有揭示最基本規律與問題之間最短的聯繫,只是停留在表層的複雜性上,反而離解決問題越來越遠。最簡單的往往是最合理的。10、部洛克菲勒思維時時求主動,處處佔先機,以最小代價,求得利益最大化。這,就洛克菲勒思維的主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