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隆

傳統之大美


《昭隆傳統之大美:中國文化如何成爲全球治理的建構者》

著 / 邵則憲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


 

這本書,是未來全球精英跨文化核心能力的“唱唸”心法。歲在己亥,讓我們開啓真正靜思吾國文化的新元年。



《昭隆傳統之大美》是引人入勝的心路歷程,文筆凝練、思想深邃、體系精微。它爲讀者全景展示中國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真實大用。


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究竟有何弊端?

爲什麼溫暖的中國文化應該參與全球治理?

中國文化的復興又遇到什麼困境,如何有效解決之


該書通過縝密的例證,層層遞進,令人恍然大悟、豁然貫通。


作者用無比至誠的心,呈現出和我們未來命運息息相關的中國文化復興之路。



感謝邵則憲老師授權雅理髮布其新書!本文內容轉載自“澎湃新聞 · 湃客”。若您閱讀後有所收穫,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邵則憲

生於江南,澳洲名校終身教授,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博士、碩士,南京大學法學學士,致力於中國文化復興的研究和實踐。


十數年前,他負笈西洋,治西學而不改中國境界。研京練都,千慮百琢。潛心鉅製,春日共賞。


一本書,一部妙彩紛呈的東方大美雅境。前所未有的全新視角,帶你頓悟中國文化平視西方、走向復興的精妙之門。


文化自信,是我們最深層的依歸。


雅境昭明,天下平成。

塵喧弗斷,宜眺雪後雁行,初春一蕊。

——引自本書序跋



Q:在全球視野下,您爲何關注中國文化復興的難點?

邵:當前的世界,非常需要中國文化的靈感。但是長期主導全球化的西方人士卻茫然不知,因爲中國文化被誤解得很深。其實有些誤解也遍見於中國社會及華人社會。這是中國文化復興的難點。  


要說清這個難點,可以舉很多例子。故事各異、原理則同。比如,有一次我和一位香港白領閒敘時,向她略提了宋的文明、理性和繁華。過了許久,見她聽得津津有味,我便問道:“你猜一猜,北宋都城東京的文人雅士,席間唱和,所食珍饈爲何?”她非常認真地想了又想,用生澀的普通話彬彬有禮地問我:“是饅頭嗎?”


任何思維背後,都有一幅圖景。


在很多人錯誤的印象裏,中國文化是落後於西方的。因此,哪怕他們恭聽漢唐氣象、魏晉風度,或是向漢學家程門立雪,一擡起頭來,“饅頭”恐怕還是其思維上限。


大家聽了可能有些生氣,說這是傲慢、歧視。


問題不那麼簡單。


TED演說者、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安密·庫第(Amy Cuddy)有一個著名的實證研究,做了15年。


她發現,人們衡量一個人時,最在意的是此人是否德才兼備。一種文化給人的印象,同樣如此。


因此,我在書中指出,中國文化復興的根本難點,是它久遠以來早已破碎支離,不論在大陸、港臺或海外,都尚待重現令人歎爲觀止的完整圖景。


大多數中國人和華人都不知道、沒體驗過完整的中國文化,西方人當然更是聞所未聞了。因此,他們一想到“落後的”中國不斷強盛,便容易心生猜疑、恐懼甚至誣衊。


這種誤解,是西方政、商、律界精英的共相。


他們也來到我的課堂,參與學習或聯合授課,將他們在跨國項目中千錘百煉得來的中國文化“真經”,傳授給跨國職場小白。某世界大銀行的高管就曾在課堂上感嘆說:“我們終於認識到,要想在中國成功,一定要尊重中國人愛面子、講關係的文化傳統。”


不必擔心這些誤解,更不可盛怒、失了中國人應有的修養。朱子雲:“才德有聞,自不患於不達。”


只要我們專注於昭明、隆盛中國文化全體大用的真價值,使之充實於當前建設美好中國的具體實踐之中,則一切西方中心論、韋伯思維或殖民心態,終必雲散煙消。


親歷中國改革成就的外國人士,莫不讚嘆。當年新加坡的成功,使得西方對東南亞華人社會基層倫理都另眼相看。那麼,一旦真切體驗到了雅正的中國文化,他們又怎會不心生敬意呢?


我們要有重現中國文明高度的文化自信。


Q:我們目前的文化復興,難道沒有效果嗎?

邵:在文創、設計、影視、教育等領域越來越有效果,比如傳統文化進教材、《詩詞大會》、故宮文創,都是大手筆。但這些還太少、遠遠不夠。更關鍵的是,社會上契合時代的文化復興路徑尚未成熟,而在全球視野裏自如呈現中國文化的經驗還很罕見。


由於久遠以來中國文化的破碎支離,我們對傳統的重現也難免片斷化。我的澳洲學生在考察博物館之後常說:“宋瓷太高貴了,不敢相信已過千年。”我問:“如此雅器,會產生於愚昧無序的時代嗎?”他們一愣,說:“這還真沒想過。”


可見,一時體驗宋瓷之美,不見得剎那顛覆落後之感。中國人亦如是。我們讚歎唐宋的繁榮,但一想到唐宋制度,恐怕仍是勾心鬥角。


對於中國文化,多數人只有片斷印象,在細節上串不起來,因此不免產生各種誤解。


同樣,十多年來中國學界及民間的文化復興努力,尚處在春寒乍暖的階段,裏面有大量銜接不暢的片斷。


當前祭孔等一衆文化元素,頗多臆造,難登大雅之堂。一些國學研究,仍然顯得局部化、雞湯化或蒼白化。


這些圖景,都不能說是恰當重現了中國文化完整的高度。


Q:您提出的文化復興路徑是什麼?

邵:這是一種方法論,也是一種實踐。我在書中稱之爲全景之法。


它要重現的,是人文化成、心物鹹美的雅境。這是本書的終極話題。


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質是什麼?我將之概括爲雅境(elegant state)。


雅境是東方文明追求的高度發達的人文世界。


它是生生不息的創造力的傑作,是人的天命,是修齊治平的指歸,是一切內心、制度、生活、美學之高度文明的全體大用。它不只是修身養性,它很全面、有很高的標準。


要真正在生動活潑之間昭明雅境,得運用全景之法,以呈現中國文化的完整圖景。


這就需要不斷點滴積累,用力既久,則表裏精粗無所不到,最終能在“形神相應”之間自如地體會、重現並實踐我們的文化。


全景之法是對不爲人知的細節片斷的聯綴和貫通,能如電影或工筆長卷一般,現生動於細微之間。只有全景之法,才能昭明雅境。只有昭明雅境,才能令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文化心生敬意。


Q:西方主導的全球治理,到底有什麼問題?

邵:2017年,哈佛大學教授羅爵克(Dani Rodrik)在新書《直言貿易:如何構建神志正常的世界經濟》中說,西方精英們沉溺於過度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爲西方金融機構、跨國公司及大藥企不停索要過分的跨國保護,以致“各國難以實現經濟繁榮、金融穩定和公平的願景”。


過度全球化,是以強勢知識產權爲中心的西方商業規則的全球化——這是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年印行的鉅著《全球商業規則》在採訪了500多個世界政商領袖之後得出的結論。


這些年,國人對西方的反思深入了。英國法學家威廉·特文寧(William Twining)說,全球化不能是西方的一言堂。


那麼,雅境昭明、溫暖周正的中國文化,將在未來的全球治理中展現不可限量的潛力。


通過全景之法,本書對此進行了非常細緻的例證。這種例證絕不只是學理的,而是從大量實踐經驗中提煉得來。它的對話羣體不限於學術界,更包括產業界、律師界的人士。


大家都應當誠懇地推動這種全新的對話,成爲中國文化參與全球治理的和平主角。


我盼望,讀者能從本書妙彩紛呈的東方大美雅境中,發現內心的創造力,並在全球視野裏找到深厚的文化自信,摒除崇洋、浮躁或拜物的困縛,進而實踐人人從自己做起、共同建設美好中國的文化復興路徑。



自序

楔子

第一章 全球化裏的東方

第二章 天人合一之道

第三章 雅境的造化環流

第四章 複合酬答與知識治理

第五章 知識產品上之私權

第六章 大生境論

第七章 “可憐的”中國文化

第八章 走出圖景的染惑

主要徵引文獻

代跋 五原春色

本文編輯:二二不二


↓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購買本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