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其基本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一)各國貨幣比價的掛鉤。 即匯率的規定與調整原則,主要規定如下: 1. 美元與黃金掛鉤。即各國確認193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樣,美元居於等同黃金的地位,其他國家的貨幣則不能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衝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 2.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會員國也可以不規定貨幣的含金量,而只規定同美元的匯率。例如 1946年,l英鎊的含金量為3.58134克純金,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納金,則英鎊與美元的含金量(黃金平價)之比為:1英鎊=3.58134/0.888671=4.03美元,這便是法定匯率。 3.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法定匯率上下各1%的幅度內波動。若市場匯率超過法定匯率1%的波動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於預,以維持匯率的穩定。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匯率制度被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若會員國法定匯率的變動超過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准。1971年12月,這種即期匯率變動的幅度擴大為上下2.25%的範圍,而決定「平價」的標準,亦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 1.制度自身的缺陷。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崩潰的根本原因。是這個制度本身存在著不可解脫的矛盾。在這種制度下,美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發揮著世界貨幣的職能。 一方面,美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要求美元幣值穩定,才會在國際支付中被其他國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幣值穩定,不僅要求美國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而且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必須保持順差,從而使黃金不斷流入美國而增加其黃金儲備。否則,人們在國際支付中就不願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獲得充足的外匯儲備,又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則全世界就會面臨外匯儲備短缺、國際流通渠道出現國際支付手段短缺。但隨著美國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黃金保證又會不斷減少,美元又將不斷貶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濫,是這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2.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頻繁爆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此消彼長,美元危機是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直接原因。 (1)美國黃金儲備減少。美國1950年發動朝鮮戰爭,海外軍費巨增,國際收支連年逆差,黃金儲備源源外流。 1960年,美國的黃 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已不足以抵補當時的210.3億美元的流動債務,出現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機。60年代中期,美國捲入越南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1968年 3月,美國黃金儲備已下降至121億美元,而同期的對外短期負債為331億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102.1億美元)僅是它對外流動負債(678億美元)的15.05%。此時美國已完全喪失了承擔美元對外兌換黃金的能力。於是,尼克松總統不得不於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擔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1973年美國爆發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黃金儲備已從戰後初期的245.6億美元下降到110億美元。』沒有充分的黃金儲備作基礎,嚴重地動搖了美元的信譽。 (2)美國通貨膨脹加劇。美國發動侵越戰爭,財政赤字龐大,不得不依靠發行貨幣來彌補,造成通貨膨脹。加上兩次石油危機,石油提價而增加支出;同時,由於失業補貼增加.勞動生產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劇增加。美國消費物價指數1960年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這給美元的匯價帶來了巨大衝擊。 (3)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利用在戰爭中膨脹起來的經濟實力和其他國家被戰爭削弱的機會,大舉向西歐、日本和世界各地輸出商品,使美國的國際收支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其他國家的黃金儲備大量流入美國。各國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 Shortage)。隨著西歐各國經濟的增長,出口貿易的擴大,其國際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美元和黃金儲備增加。美國由於對外擴張和侵略戰爭,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美國資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過剩」(Dollar Gult)。這使美元匯率承受巨大的衝擊和壓力,不斷出現下浮的波動。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1.美元停止兌換黃金。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尼克松政府於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一。這意味著美元與黃金脫鉤,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 2.取消固定匯率制度。1973年3月,西歐又出現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馬克的風潮。3月16日,歐洲共同市場9國在巴黎舉行會議並達成協議,聯邦德國、法國等國家對美元實行「聯合浮動」,彼此之間實行固定匯率。英國、義大利、愛爾蘭實行單獨浮動,暫不參加共同浮動。此外,其他主要西方貨幣也都實行了對美元的浮動匯率。至此,戰後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匯率制度也完全垮台。這宣告了布雷頓森林制度的最終解體。 2.歐盟中央銀行執行統~的貨幣政策與成員國保有的財政政策發生矛盾時,協調難度很大,統一貨幣推行後,為保持歐元的穩定,歐盟中央銀行執行統一的貨幣政策,但成員國仍保留推行本國財政政策的權力,當二者發生矛盾、利害衝突特大時,二者關係協調兼顧就很難達到。就像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存在特里芬難題一樣,歐元的內部機制就存在難於克服的內在矛盾。 3.歐盟擴大、歐元推行必然加劇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 歐洲統一貨幣的實施,勢必進一步釋放歐洲統一大市場的潛在經濟力量,歐盟成員國間的貿易關係將更加緊密,對外競爭力提高,這無疑於歐洲貿易保護主義加強,排他性上升,並會加劇開放型發展中國家進入這一市場的難度,這不僅加劇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與矛盾,也加深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甚至遭到發展中國家的抵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