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知乎網友好我是一位00後,最近在思考我們中國人崇洋媚外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因為我自省的時候都發現我會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和行為表現,我不知道我如何被影響到的,所以想來知乎求知。

我並不是認為崇洋媚外很壞或者很好。我只想知道我乃至廣度上的崇洋媚外心理的產生。


有人說是從清末開始的,這點我不認同。清末名妓賽金花曾隨洪鈞出使俄羅斯,德意志,奧匈,荷蘭四國。而賽金花能隨洪鈞出使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洪鈞的原配夫人畏懼華洋異俗。

可見外交官的夫人都害怕洋人,普通老百姓對洋人的感覺更多的也是畏懼,而並非崇拜。

我認為真正的崇洋媚外心理是從第一個友誼商店的成立開始萌芽,到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進入高潮。

友誼商店的出現,讓中國人知道這個商店只對外國人開放,裡面很多東西在中國買不到或者很難買到。同時也讓中國人知道了有一種特權貨幣叫「外匯券」。雖然我不否認友誼商店為中國賺取外匯做出的貢獻,但它的影響也確實不小。

崇洋媚外心理的高潮出現在八九十年代。外商的大規模進入,很多政府莫不以被外商收購了國企為美。甚至有領導喊出了賣光國企的口號。

佔全國可樂市場70%份額的天府可樂被外商收購,北冰洋,美加凈等很多知名企業也被收購或者以品牌租賃的形式入股,進而被雪藏品牌。就連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白兔,光明也差點步其後塵。對於外企的收購,國人普遍抱著學習先進管理經驗的想法,可知崇洋媚外心理的嚴重。

其後是中國國力的落後,讓中國人產生了崇洋媚外心理。八九十年代中國年人均收入100,200美元。美國是中國的100倍。不用說普通老百姓,就連很多高級知識分子都有嚴重的崇洋媚外心理。國家用僅有的外匯公費派遣的留學生,見到了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聯想到我國的落後,很多人直接滯留在國外,或者畢業後根本就不回國,這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體現。如口口聲聲愛國,要幫助窮人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就是例證。如胡編亂造,雙標純熟的奇書《醜陋的中國人》就是例證。

再加上很多地方政府無節操,無底線跪舔外國人的行為,把周總理說的那句「外事無小事」無限擴大為「老外無小事」,老外綠色通道,部分刑事,行政案件直接被豁免。民從官樣的心理歷來都是如此,當官的看重老外,老百姓就更看重了。

別說老外,就算是港商,台商,也在八九十年代享有很多特權,甚至很多內陸地區的落後縣城都相繼成立了港台辦,想來十分可笑的。

說一個90年代我上小學時候的事。

有一天我們學校接到通知,會有韓國人來我們所在的旗進行調研考察。旗委旗政府相當重視,要求我所在的小學組織學生做好歡迎工作。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內,我們被老師安排排練歡迎詞,和歡迎舞蹈。我至今記得那天我們被安排到火車站迎接韓國人的場景。

幾十個小學生,排成一排,穿著民族服裝,秋日的夜晚9點多已經很涼了,高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從我面前走過的韓國小男孩,年齡與我相仿,西裝革履,面帶嘲弄輕蔑笑容的與旁邊的小伙指點著我們。

教書育人的學校如此,何談普通老百姓不崇洋媚外?

從知識分子,到地方政府,到各個學校,都崇洋媚外,何愁老百姓不崇洋媚外?


謝邀,本來想回答的,直到我看見問題里的這句話:

「我並不是認為崇洋媚外很壞或者很好。」

你如果不認為這是一種病態化的現象,如果媚在你的字典中是中性詞,那麼去研究ta的起源和形成因素,有何意義呢?

研究問題是為了解決它根除它,不是在這說一堆高大上的話最後來一句:崇洋媚外挺好的作為文章結尾。


崇洋媚外源於對比

本質上從洋媚外只不過是一種嚮往優與上,嫌棄差與矮的美好願望。

在我們窮困潦倒,破敗落後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洋大人居然可以過成這樣?雙休是什麼鬼?1美元在中國居然可以買這麼多東西。居然還跑到中國來送錢?外國真的是天堂啊。

現在還這樣嗎?我們可以想一想,最近出現的詞語,例如洋垃圾什麼的。

大家還覺得國外高大上嗎?

有一個問題不是說了嗎?為什麼出過國的人都覺得更愛國了?

為什麼?因為我們發現老外跟我們對比好像變窮了?好像多數還笨笨的?好像衣品還挺差?好像挺沒見識的?

所以啊,崇洋媚外也不過是時代的產物。

再過幾年不知道會不會出現崇中媚華

我看那,這幾年有些地方已經有了。


沒必要舉那麼多高談闊論 原因就是一個 沒見過外國屌絲 大多數中國人見過的來華白人 再窮 再屌絲 也沒到掃大街 掏廁所 食堂打飯阿姨的地步

如果我們見到的都是外勞 過來開出租 掃大街 發傳單的 電影 電視劇 書本把他們描述的再高大上 再是現代文明的代表 你也會覺得他們low的無話可說


世界上最不崇洋的國家大概是朝鮮。其實中國自清朝以來並不崇洋媚外,即使在鴉片戰爭和多次不平等條約之後依然以自稱天朝上國稱西方為蠻夷。建國初到改革開放之前,儘管中國依然很窮很落後,依然很少看到崇洋媚外的現象。

這是因為朝鮮和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崇洋文化,並不是基於國家強盛上,而是建立在無知,封閉,自負,閉關鎖國,目光短淺,井底之蛙。當改革開放發現過去幾十年走的彎路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閉門造車,被世界遠遠的甩在身後,才意識到學習西方科技和文化的重要性。

這個現實打臉打得實在太狠,一下子就把中國老百姓打跪下了。我從來不認為中國在近代史跪西方跪了一百多年,而是在改革開放時發現過去一百多年的恥辱歷史,大多建立在愚昧無知上,一直殘疾半身癱瘓還毫無自知。過去四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奮起直追,每當意識到與西方的差距,就更後悔過去所犯下的錯誤,因而從虛心到自卑到自責到自恨的變化,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達到頂峰。

以前欠下的債太大,至今仍然還在還。截止2018年,中國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不含高中)有將近10億人,拋去大專學歷,三本以上的人數只佔4%,老一代經歷過社會改革意識到中國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巨大差距,是很難不自慚形穢,進而崇洋媚外的。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人受父母的影響同樣延續了這一態度。

學習西方並不是壞事,能夠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有自信,同時虛心學習其他文化和科技的優點是健康的發展方式。但任何事都不應該走極端,既不可盲目自大也不應該盲目崇拜。崇洋媚外形容的就是盲目跟風,缺乏理智的西化。最好的民族自信應該建立在強大的軍事科技文化經濟上,並時刻虛心學習並進步,以不卑不亢的方式表現。

近年來中國的國力越加強盛,不卑很多人都做得很好了,可惜不亢還差得遠。對西方國家充滿了攻擊性和抵制性,是潛在的底蘊不足的表現。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不要走極端,是長遠發展的要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