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是兩岸的共同責任。(本報系資料照片)

從2019年開始,臺灣社會掀起一波極為強勁的反中浪潮,讓以「抗中保臺」為競選主軸的民進黨,成功逆轉2018選舉大敗的頹勢,於2020狂勝對手國民黨。同時,隨著臺灣社會反中意識高漲,大陸社會也同樣出現大量仇臺情緒,「武統」聲浪此起彼落。

不過兩岸官方都有降溫傾向,雖離和解相差甚遠,但也都不願走上衝突對撞的道路。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卻又再度激化兩岸社會的對立。

兩岸分治後,「反中」一直都是臺灣的傳統。但在過去,「中」指的是中共,而非中國,也就是熟為人知的「反共不反中」,反對共產黨,而非整個中國社會。即使是綠營,無論是在黨外,抑或是扁政府時期,主流政治人物也同是如此,甚至還與大陸民間有相當交流。兩岸經貿互動更是在扁政府時期大幅成長。

即使時間拉近到6年前的太陽花學運,雖然有許多人定位為一場反中社運,不過其當時卻是高舉著「程序正義」與「反黑箱」之名。也就是說,即使主導者有反中目標,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裡,卻必須以迂迴的方式才能達成目標。根據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在2019年委託政大選研中心的網路民調,就指出有55.6%的人認為當年太陽花領袖主要訴求是反政府黑箱,僅3成不到的人認為是反兩岸經貿與反中;在青年世代裡,認為是反黑箱者更高達近7成。

就目前來說,臺灣社會這波反中浪潮與以往不同,最顯著的特徵,其實在於許多論述裡有強烈的兩岸斷鏈主張,認為兩岸之間可以老死不相往來,這在青壯族羣中有許多支持者。

此外,不僅是綠營,這也在藍營蔚為風潮,不少人便主張國民黨要重回當年漢賊不兩立、堅決反共的立場與論述。

同時,在大陸社會方面,近年來伴隨國力顯著提升而興盛的民族主義,在面對臺港社會反中的同時,其實在民間也形成一股輿論,支持中共對臺港進行更強硬手段。某方面來說,同是出自於斷鏈心態,當兩岸民意都有斷鏈傾向,可以全然拋棄兩岸關係的經營,毋須顧及另一方的立場,自行其是,經貿與社會和平論不復存在,走上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權力遊戲時,兩岸民意對撞的結果,則必然就是戰爭。

然而戰爭對臺陸雙方會是好的選項嗎?對臺灣而言,無論美國是否援助,主戰場都必然在臺灣本島,即使險勝也得付出慘重代價,遑論即使戰勝,也仍需面對大陸,甚至是更具敵意的新政權;對大陸來說,雖然實力佔優,或能以武統的方式獲得想要的結果,但在西方社會的「慕尼黑陰影」下,這也意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從此來看,戰爭確實是兩岸雙方最壞的選項。

而要避免戰爭,兩岸社會都必須要反思當前的斷鏈現象與根源,大陸必須轉換過去以國內維穩來看待兩岸關係的視角,放眼國際和平,正視中華民國作為東亞唯一和平樞紐的價值;而臺灣,也必須從客觀情勢來思考兩岸終局的設計。和平,便是兩岸的共同責任。(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