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世紀,大唐王朝的實力達到了空前的鼎盛時期,不僅征服了中國大地上核心區中原和江南,還在東北、北方和大西部成功壓制諸多受漢族文化影響而崛起的少數民族,唐朝的君王頭頂天可汗的名號,四海臣服萬眾敬仰,但是這種興盛僅僅維持了一百多年大唐的國力就迅速衰落了,自從李隆基天寶末年之後唐朝就被內部戰亂拖入萬劫不復的亡國之路。那麼唐朝的領導者究竟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才葬送了幾代人建立的帝國呢?

唐代的衰敗直接原因就是「安史之亂」,這場叛亂波及大唐的所有核心區域,從山東中原到關中首都,都被戰火蹂蠣可以說唐朝辛苦建立的繁榮經濟基礎蕩然無存,從歷代中原王朝的歷史不難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只要中原王朝的核心經濟區不被戰火波及,這個國家就有實力在任何地方和任何強敵展開拉鋸戰,大漢王朝就是用這種拼國力的方式拖垮了匈奴人,唐朝無論是征服西域諸國還是毀滅西突闕,以及後來摧垮高句麗,唐王朝都是依靠這國內強大的經濟後盾採用不斷西繞戰術達成目的的。就只有對東突闕的徵戰算是閃電戰,可見中原和關中這些核心區對於唐王朝是多麼重要,

然而安史之亂讓唐朝的經濟基礎基本報廢,除此之外還有更要命的,那就去藩鎮割據,其實在李隆基時期,唐朝為了對付周邊日益做大的少數民族實力,中央在無奈之下開始設立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節度使,主要就是在邊境擁有強大少數民族的地區,北方逐漸形成平盧、範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這些軍區的最高長官就是一個土皇帝,不僅擁有軍隊組建的權利還有行政人事任命權,就連財政也可以都城一體,可以說是獨立王國,其中的安祿山更是三鎮節度使幾乎控制整個北方地區,實力做大的節度是怎麼會甘心臣服於朝廷政府呢?安史之亂的另一個個副作用就是讓朝廷的「節度使」制度內地化,

如果說李隆基設立節度使鎮守邊境是為了國家安全的話(李隆基的節度使主要分佈在北方邊境,西域和四川嶺南地區,這裡都有強大的少數名族政權,諸如吐蕃和南召),那麼李隆基的兒子把他排擠成太上皇后,設立的節度使就是為了打內戰了。李亨為了對抗實力強大的安祿山叛軍,不得不放任地方政府組建軍隊幫助政府打擊安祿山實力,因為當時朝廷已經失去了河北關中地區和洛陽中原地區,能發動的地區真的不多了。於是在李亨的縱容下國中的節度使遍地開花,其實這纔是導致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李亨想到的不是勵精圖治有自己組建部隊討打安祿山,而是讓別人代替自己去消滅安祿山,採取的就是廣泛設立節度使,其實就是分封了諸多的諸侯王國,就像當初的周王朝一樣,一開始這些節度使還能聽朝廷號令,一起攻滅了安祿山,但是當國家動亂結束後,割據政權就開始了。

自從李亨上臺到朱溫取代唐朝之間150時間,唐朝從未停止動亂,這些戰亂最終滅亡了唐朝,所以說分封最終擊垮了強盛的唐王朝。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