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發擊敗殷商後,便將召公和姜太公請來,商量如何處置商紂王帝辛的士兵和百姓們。姜太公一開始的意見很殘酷:「臣聽聞愛一個人的時候,連他房上的烏鴉都愛;討厭一個人的時候,連他家的牆角都討厭,既然如此,我們就把敵人全部殺掉吧?怎麼樣?」

武王否定道:「不可!」

召公說:「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

武王還是說:「不可!」

這時,姜太公又說道:「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藉以宣傳仁義為貴的理念。貴族的罪過,便歸罪於紂王一人。」

武王讚歎道:「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說苑》)

武王以仁得天下,他的選擇,不光決定了殷商百姓和士兵的生死,還影響到了此後周朝數百年的國運。

為了穩定殷商的國民,武王派商紂之子武庚領導殷商遺民,又將聖王后人、功臣、姬姓貴族、異姓親戚分封在全國各地,拱衛周王室。

荀子說,周武王本次分封的對象中:「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史記·周本紀》:「封商紂之子祿父殷餘之餘民……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餘各以次受封。」

這就是我們後世所談及的西周「封建」制度,也叫分封制,或者封邦建國。

一、分封制下,帝國總公司的困境

在分封制度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下便是公、侯、伯、子、男五個不同級別的諸侯王,諸侯們對天子負責,他們需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隨同周天子作戰、鎮守疆土、向周天子獻上貢賦、定期朝見周天子。

而在自己的邦國內,諸侯們又可以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可以分封士,他們各自對自己上級負責,這就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

在這套等級制度中,天子名義上是國家的統治者,實際上週天子對諸侯分封的卿大夫們影響力都相當有限了。

現在來看,分封制似乎弊端很多,其實周武王當初試圖藉助血緣關係,打造出以姬姓為核心的「公」天下想法,這種理念放在西周建國之初那種複雜的社會背景下來講,其實相當不錯。

咱們來看看,牧野之戰中,周天子的戰前動員,便知道實行分封制建立一個「聯邦國家」或許是他最好的出路了:「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尚書·周書·牧誓》)

在西周建國之初,周天子曾經的助力就變成周朝潛在的阻力了,他通過分封的方式,一方面把這些地方豪強變成自己人,另一方面便是試圖用姬姓諸侯去防備或者蠶食他們。

這種分封制度在西周建立初期,幫助周王室開疆擴土、擴大影響力方面功效顯著,畢竟從理論上來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們開擴的領土,自然也能算在周天子頭上,當作業績宣傳。

但在西周中期開始,這套制度便逐漸產生了裂痕,畢竟對於諸侯們而言,自己開荒打出來的領地,憑什麼給周天子分?

《國語》載,周穆王想征伐犬戎,結果就帶回來四白狼、四白鹿,從此威信掃地,離京師較遠的諸侯們之後便不再來朝見了:「穆王將徵犬戎......王不聽,遂徵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這就是分封制的弊端之一: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很弱,一旦周天子顯露出軟弱的一面,諸侯們便可以對其置之不理。

諸侯們實力增長了,雖然周天子名義上實力也變強了,但畢竟只是名義上,實權其實一直掌握在諸侯們手中。一開始周天子或許對諸侯們具有絕對統治力,但是當諸侯們實力都發展起來後,周天子可能就從能夠一對N的王者,變成只能一對2的一般鑽石強者了

二、土地、財政,引發的政治危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西周統治天下的兩板斧「分封制」和「井田制」,都是生產力比較落後時期的產物。

軍事力量,一定程度上便能體現一個時代的生產力,《周禮?夏宮?司馬》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

與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打架動輒出動幾萬大軍的情景相比,周天子75000人的兵力體現出的後勤供應能力就有些不夠看了。

在分封制的設想當中,周天子坐鎮中央,周邊姬姓諸侯國都在負責給他開疆擴土、定期還要送錢送糧食來,這日子太美了。

諸侯國的生產力在進步,國家的邊疆也在擴大,而周天子坐鎮中央的優勢,這時卻成了他畫地為牢的劣勢。

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土地、人口、糧食、資源做支撐。諸侯國可以通過向外開擴領地來獲取這一切,而周天子卻不行,他在長期的分封過程中,早已限制住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對於後期的周王室而言,財政絕對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話題。

隨著周天子權威的減弱,不上交賦稅的諸侯越來越多,周天子甚至需要通過戰爭的方式,來迫使諸侯們上繳貢賦,但即便打贏了,這種手段也只能解一時之需,治標不治本啊!

諸侯越強,周天子越弱,這種強烈的反差加劇了周天子和諸侯之間的矛盾。

周天子的財政來源於諸侯的「貢賦」和領地上的「稅收」,前者與周天子的實力掛鉤,後期隨著周天子影響力下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既然如此「稅收」便成了國家財政來源的大頭了。

西周的稅收種類來源很多,有土地稅、工商稅等,其中土地稅在農耕社會佔據了主要部分,按《孟子》的記載,西周推行井田制,中間公田由大家共同耕種,然後私田按十分之一的比例繳稅:「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土地是有限的,而周王室的需求不是,西北、東南都有外敵,而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周王室要想自保,只能加重賦稅,滿足開支。

周朝後期財政基本處於支出大於開支的狀況,百姓們負擔重了,就有大批奴隸和平民逃向諸侯國以求生存,這無疑是給周王室雪上加霜。

到春秋戰國時期,王室的力量已經明顯小於地方諸侯的力量,周天子這個曾經的天下共主,便這樣一步步淪為諸侯們手中的傀儡,著實令人感慨: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曾經的成就再輝煌也終將淪為泡影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古代沒有自來水,唐長安城有百萬居民,他們是如何獲取飲用水的??

mp.weixin.qq.com


任何一個組織體系或子組織體系,只要有一個角色或者一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能夠通盤執掌這個組織體系的人、財兩個資源運轉,那麼這個組織就是一個自洽的、獨立的組織體系。那麼想做這個獨立的組織體系的「上級」,那可就得花點心思纔行,而且這種情況下,最可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武力威脅」,就是保證上級組織的可用武力遠強於獨立的子組織。奈何,組織體系的組織力量、包括武力,都是可以內生性增益的。那麼一旦子組織體系的「實力」不再遠弱於「上級組織」,那麼基於這個「武力維繫上下級秩序」的邏輯之下會有什麼趨勢,就是必然的了。


優點:

  1.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並逐步構織出遍佈全國的交通網路,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國林立的狀態。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2.通過分封,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分封制使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等。

  3.通過分封制,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國經濟的發展。

  缺點:

  分封制到了後期加劇了各諸侯國對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強大的地方武裝割據。


利於因地制宜,快速擴張第一代為核心的勢力;弊在尾大不掉,輕了滋生分離主義,增加地方特色,重了就是下克上


分封的最大意義就是酬功或者鞏固統治。前者用於功臣,後者用於宗室。漢以後歷朝歷代都強調孝道,宗親之間互相提攜,這也是很多朝代明知道分封是個坑,可是依然走下去。

弊端就是尾大不掉。


不同時期分封制的利弊是不同的。

先秦時期的分封制有點類似現在公司組織結構中的事業部制,公司按區域或產品分為各個事業部,各個事業部自主經營,而總公司通過對各事業部的人事和利潤等進行控制。另外一個就是直線制,總部對下面各個組織直接進行指揮,規模擴大後又可分為直線職能制度。

事業部的優點是責任和權力統一,有自個專門負責的區域或者產品,有利於快速決策。現在跨國公司做的好,一般都是本地化較為出色的....如果是直線型要應對各個市場是較為困難的。當然缺點是容易滋生本位主義,而且總部如果管理不當容易失控。直線制優點是對下的絕對控制,但決策失誤的冗餘度較低,需要有優秀的領導層。

回到歷史上,晉國是比較有意思的國家,從小宗代替大宗後,晉國大力打壓公族,將公族的權力分給了卿族,最後六卿分了晉國。在晉國末期,與其他亡國時期又有不同的,各卿幾乎都是有獨當一面的實力,四處擴張,晉國當時的國力雄踞天下,整個春秋時期霸業也是維持最長的,然後自爆了。

而秦國越往後不僅僅公族沒了,卿族也沒了,兼併六國後,權歸天子,二世上臺後,也自爆了。

劉邦上臺後施行集權與分封合一的制度,最後西漢通過推恩解決了分封制了。六國語言風俗各不相同,中央集權式統治六國困難較大,國家外在的統一可以通過武力解決,內在的統一不單單是武力就能解決了。個人以為這個是當時最優的辦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