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皮帶束縛經》中說:「諸比丘,生死輪迴的源頭是無法察知的。在生死輪迴中一再流轉的眾生,被無明所蒙蔽、被愛欲所束縛的起點是難以得知的。諸比丘,就像一隻以皮帶束縛的狗被綁在牢固的木樁或柱子上,當它行走的時候,它靠近那根木樁或柱子而行走;站立的時候,它靠近那根木樁或柱子而站立;坐下的時候,它靠近那根木樁或柱子而坐下;躺下的時候,它靠近那根木樁或柱子而躺下。同樣地,諸比丘,未曾聞法的凡夫認為色是如此:「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他認為受、想、行、識是如此:「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行走的時候,他靠近這五取蘊而行走;站立的時候,他靠近這五取蘊而站立;坐下的時候,他靠近這五取蘊而坐下;躺下的時候,他靠近這五取蘊而躺下。是故,諸比丘,應當經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長久以來,這個心就一直受到貪、瞋、痴所污染。諸比丘,眾生透過心的煩惱而染污;眾生透過心的清凈而凈化。」

在本經中,佛陀也是如此地以狗來比喻未曾聞法的凡夫:「諸比丘,就像一隻以皮帶束縛的狗被綁在牢固的木樁或柱子上。」那隻狗被皮帶束縛住,而且被繩子綁在牢固的木樁或柱子上,因此無法逃脫。同樣地,如果未曾聞法的凡夫有強烈的身見(薩迦耶見;認為有個體存在的邪見)與愛欲,就無法解脫生死輪迴。為什麼呢?因為他被身見的皮帶所束縛,被愛欲的繩子綁在五取蘊的牢固柱子上。當未曾聞法的凡夫看待五蘊為「這是我的自我」時,這就是身見執;當他看待五蘊為「這是我的」時,就是愛欲執;當他看待五蘊為「這是我」時,就是驕慢執。無明經常與這三種執著同時生起。無明與身見蒙蔽他的慧眼,使他無法如實地照見諸法。身見猶如束縛在他頸上的皮帶;愛欲猶如繩子,將他綁在五取蘊的柱子上。在身見、愛欲與驕慢這些煩惱的影響之下,他造作善業或惡業。這些根源於煩惱的業力有潛在力,能在死亡後產生下一世的生命。有了新的生命之後,就會再生起病、老、死與愁、悲、苦、憂、惱,所以他無法解脫生死輪迴。

佛陀以狗為譬喻來開示:「諸比丘,就像一隻以皮帶束縛的狗被綁在牢固的木樁或柱子,它只能繞著那根木樁或柱子一再地打轉。同樣地,諸比丘,未曾聞法的凡夫未見聖者,未善巧與未調伏於聖者之法(四聖諦);未見善士,未善巧與未調伏於善士之法,他認為(一)色是我,或(二)我有色,或(三)色在我之中,或(四)我在色之中。他認為受是我……他認為想是我……他認為行是我……他認為識是我,或我有識,或識在我之中、或我在識之中。他從色到色、從受到受、從想到想、從行到行、從識到識,一再地奔走、流轉當他在其中一再地奔走、流轉時,他無法脫離色、無法脫離受、無法脫離想、無法脫離行、無法脫離識。我說,他無法解脫生、老、死,無法解脫愁、悲、苦、憂、惱,無法解脫痛苦。」

在此,佛陀解釋二十種薩迦耶見(身見),即認為有個體存在的邪見。我想解釋這二十種薩迦耶見。有色蘊中有四種薩迦耶見:一、他們將色認定為我:色與我是相同的;我就是色,色就是我。注釋以譬喻來解釋這一點:蠟燭的光與蠟燭的火是相同的;光就是火,火就是光。同樣地,有些相信有我的人認為我就是色,色就是我;色與我是相同的。二、我有色:在這裡,名(精神)是我,我與色是不同的。他們認為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為我,這四種名蘊擁有色法。注釋以譬喻來解釋:樹木與樹木的影子是不同的;樹木是一回事,樹木的影子是另一回事;樹木擁有影子。同理,我(名法)好比是樹木;色法好比是樹木的影子。因此我是一回事,色是另一回事;我擁有色。三、色在我之中:他們認定名法為我,而色法存在名法之中。注釋以譬喻解釋說:好比花有香味,香味存在花之中。同樣地,我(名法)好比是花,色法好比是香味;色法存在我之中。四、我在色之中:他們認定名法為我,而這個我存在於色法之中。注釋以譬喻解釋說:盒子里有紅寶石,紅寶石存在盒子之中。同理,色法好比是盒子,我(名法)好比是紅寶石;我存在色法之中。以上是四種譬喻:(一)燭光與燭火、(二)樹木與樹影、(三)花與花香、(四)盒子與寶石。這是《阿毗達摩藏》的注釋《殊勝義注》的解釋。

這些是關於色蘊的四種薩迦耶見。關於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也都各有四種薩迦耶見,其情況可以此類推,於是總共有二十種薩迦耶見。在本經中及第二部《皮帶束縛經》中,佛陀都解釋如何滅除這二十種薩迦耶見,因為這二十種薩迦耶見是一切邪見的基礎。依靠薩迦耶見的緣故,種種邪見如無作用見、無因見、空無見才能生起。

一、無作用見:否定善法與不善法能產生作用。

二、無因見:否定果報的因。

三、空無見:否定因能產生果。

這三種邪見都是否定業因與果報。在本經中,佛陀以狗為譬喻說:「就像一隻以皮帶束縛的狗被綁在牢固的木樁或柱子,它只能繞著那根木樁或柱子一再地打轉。」那隻以皮帶束縛的狗被人用繩子綁在牢固的木樁或柱子,因此無法逃走。同樣地,如果凡夫有強烈的無明、薩迦耶見與愛欲,就無法解脫生死輪迴,因為這三種煩惱將他綁住了。無明與薩迦耶見蒙蔽他的慧眼,使他無法如實地照見究竟法。薩迦耶見好比是束縛在他脖子上的皮帶;愛欲好比是繩子,將他綁在牢固木樁或柱子上;而五取蘊好比是那根牢固的木樁或柱子。無明與愛欲促使他造作善行或惡行;那些行為稱為業。只要還有無明與愛欲存在,死亡之後,成熟的業力就會產生下一世的結生識。有了結生識就會再有老、病、死,而愁、悲、苦、憂、惱也都會產生,因此他無法解脫生死輪迴。

舉例而言:假設有人供養燭光給佛像,發願來世成為比丘。根據佛陀所教導的《阿毗達摩藏》,事實上並沒有真實的比丘存在,只有名色法(精神與物質)存在而已。他認為有比丘存在;這就是他的無明。渴望得到比丘的生命就是愛欲。執著比丘的生命就是取。依靠無明、愛、取的緣故,他供養燭光給佛像,這是一種善業,包含行與業力。如此總共是五種因,即無明、愛、取、行、業。如果他能修行緣起,就能照見供養燭光給佛像時有三十四個名法。這些名法一生起後就立刻壞滅;沒有恆常的行法存在。然而它們留下了某種潛在力量。當那個力量成熟時,就能依照他之前所發的願望而產生比丘的五蘊生命,這種力量稱為業力。因此,只要五種因還存在的話,生死輪迴就還會一直繼續,他無法解脫痛苦。

佛陀接著開示說:「然而,諸比丘,善聞法的聖弟子得以見到聖者,善巧與調伏於聖者之法;得以見到善士,善巧與調伏於善士之法。他不認為色是我,或我有色,或色在我之中、或我在色之中。他不認為受、想、行是我,他不認為識是我,或我有識,或識在我之中,或我在識之中。他不再從色到色、從受到受、從想到想、從行到行、從識到識,一再地奔走、流轉。由於他不繼續在其中奔走、流轉,因此他脫離色、脫離受、脫離想、脫離行、脫離識。我說,他解脫生、老、死,解脫愁、悲、苦、憂、惱,解脫痛苦

初果斷三結

斷第一個煩惱:疑結

疑(vicikīcchā)是指對三寶的疑惑,即不信佛、法、僧三寶,不受三學,不信過去與未來世,不信因果業報的道理,對緣起法有疑心。它的特相是懷疑,作用是起動搖。現起是猶豫不決及有多種立場,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要對治疑惑的三步驟是:一,是要知心生疑惑;二,是以法治疑惑;三,是要確實知道疑惑解除後於將來不再生起。

有四種破疑法:即是疑時思惟對證(1)依善不善法,(2)呵責無呵責法,(3)劣勝法,(4)黑白法等;來如理思惟佛法,以防止新的疑惑生起,並滅除現有的疑惑。

此外,用以下六種方法也能消除疑惑:(1)精通佛法;(2)向有修學者詢問有關佛、法、僧的問題;(3)透澈了解戒律;(4)對佛、法、僧的真實性建立信心;(5)結交善知識;(6)討論有助於滅除疑惑的適當言論。

斷第二個煩惱:戒禁取結(Sīlabbataparāmāsa)

戒禁取結是一種惡見,邪見心所,它可與惡見合為一。它也是四取之一,十結之一,屬於見隨眠。行者的惡見使它從想執取蘊延伸為色執取蘊。若人相信並執著於宗教的儀式,或某種形式的修行法,認為這樣做有能力排除障礙並凈化自己,戒禁取結就生起。印度教徒在這方面尤為顯著。在[經集]小品第二章[葷腥經]中佛說:?魚、肉(指以魚肉祭拜),齋戒、裸體、削髮、束髮、身上塗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許多不朽的苦行、頌詩、供奉、祭祀、順應節氣。所有這些都不能凈化一個沒有擺脫疑惑的人。?

邪見是許多學佛者的要害,因為當他們的心轉向修道時,他們依世俗的想法來行道,而不是依聖道的正見與正思惟配合來修行。因此生起諸多邪見邪思惟,以邪精進執取某種外表形式的邪道法來修行。上面所提的閻浮車就是戒禁取。

佛對向他詢問的迦羅摩人說([增支部卷一.迦羅摩經]):(1)不可聽信他人多次口傳的。(2)不要盲從傳統。(3)不要妄聽謠言。(4)不要肯定經書所記載的。(5)不可相信符合羅輯的。(6)不要依賴哲理。(7)不可單憑常理或外相。(8)不可執持你喜愛的任何見解和意見。(9)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為真。(10)不可考慮因為這沙門是我們的導師。斷第三個煩惱:身見結

身見結可依下列幾種方法破除。觀察身的生滅

身見是色執取蘊,為何稱為取蘊呢?因眾生起了邪見,執取五蘊是我。這「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而「取蘊」是對五蘊作有漏的執取。執取(upādānā)有四種:『欲取』是對欲樂的渴愛;『邪見取』是執取邪惡之見;『戒禁取』是認為實行宗教儀式或苦行能導致清凈和解脫;和『我論取』是執著身見(sakkaya-ditthi)。

向初果聖者要解決的是對身體的執取。我們常遇到周圍的人死去,但我們從不用這機會來觀察,也從來不去想將來我也會死去。因為不能如實觀照色法,我們久遠以來一直執取自己的身體為我,我所有,如是由內而向外執取。就產生貪慾,瞋恚,痴與邪見等煩惱而造種種惡業,結果為業所驅使在六道輪迴不已。依上述舍利弗所教的有系統的去觀察,起邪思惟時馬上就對付它。

認識身是四大種的組合

根據[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分析,色法有二十八種。分為「四界」或「四大種色」,即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以及二十四種「所造色」,即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女根、男根、命根、心所依處、身表、語表、虛空界、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和食色。

四大種色也叫元素色(mahābhūta),因它是色法不可分離的主要元素,小到微塵,大至山嶽等的所造色(upādāyarūpa)都來自於四大元素。色法為四大所造的說法原是佛說的。本意是指具有堅、濕、暖、動的性質的色法。

在禪坐觀照時應該掌握觀察四界的方法,靜靜觀察身體的四界,看到只有四界,找不到身體,有情,有生命的,或有我。比如觀察發時,知道發生於頭上,它就好象一個蟻丘上生了草,蟻丘不知草生在我上邊,草也不知我生在蟻丘上,同樣的頭也不知發生在我上邊,發也不知我生在頭上。觀察骨和肉時,就好象路旁涼亭橫樑上的塵土,橫樑不知我被塵土粘著,塵土也不知我粘在橫樑上,同樣的,骨胳不知被肉粘著,肉也不知它粘在骨胳上。

以三法印觀照:(1)無常觀破邪見

每一根門以五法(根、境、識、觸、受),依正知正見它們是『無常』,共三十法以破『邪見』。我們的邪見,乃根源於不能知道無常的真理。因此才會執取六根門是我,六境為我所享受之境;眼,色相;耳,音聲;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觸覺;意,想法;及緣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識、六觸、六受等等;都是無常。

對治方法是常靜下心來觀照它們。

(2)苦觀破身見

每一根門以五法(根、境、識、觸、受),依正知正見它們是『苦』,共三十法以破『身見』。我們的身見,乃根源於不能知道苦的真理。眼、色相;耳﹐音聲;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觸覺;意,想法;及緣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識、六觸、六受等等;都是苦。

對治方法是常靜下心來觀照它們。

(3)無我觀滅我隨見

每一根門以五法(根、境、識、觸、受),依正知正見它們是『無我』,共三十法以破『我隨見』。我們的我隨見,乃根源於不能知道無我的真理。眼、色相;耳,音聲;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觸覺;意,想法;及緣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識、六觸、六受等等;都是緣生緣滅法,無有我。

對治方法是常靜下心來觀照它們。

驗證

行者應能自己驗證是否證了初果。這裡提供幾點作為參考;

(1)佛說:「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親自體會和自見,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向內返照,智者皆能各自證知。」所以我們應信佛說的話,並親自以實修來證明不謬。

(2)初果的聖者是法眼凈者,因此對三寶深信不疑,相信因果,謹慎言行,戒行嚴密,少欲知足,能常向內觀照諸名色法,以正法斷除煩惱。

(3)能遍觀察名色法生起之緣,即懂得觀察四食16和四識住17。

(4)當行者證得初果,就會自動轉去斷除五下分結的其餘兩個煩惱,即貪和瞋。

結語

我們應知人生極短暫,幾十年一下子就完了,我們絕對不能浪費時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知幾時會死,而我們的善業極少,平常都在造貪瞋痴的惡業,這一世只是僥倖讓我得到人身,若不珍惜這難逢的機會修行,我要更待何時呢?下一世若去到惡道,而這種機會很大,在那裡無法修行,只有受苦而已。因此我應珍惜今生的機緣,在修行路上儘快找到正確的方法,不能糊裡糊塗的盲修,毫無成果,或事倍功半。

從前許多出家與在家眾在聽完佛陀的開示後,就證取須陀洹果,由此可知證初果並非難事。疑惑、戒禁取、身見這三結都與錯誤的見解有關,要是心中明白佛所解釋的真理,就可以入正法流。

若不能修止禪而入禪定境界,那也無妨,只要學會常常向內觀照,證果只是時間問題。[雜阿含464經]里尊者阿難問上座:「修習於止18,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因此要多修習觀照,散亂心終有一日會定下來的。

初果斷三結

斷第一個煩惱:疑結

疑(vicikīcchā)是指對三寶的疑惑,即不信佛、法、僧三寶,不受三學,不信過去與未來世,不信因果業報的道理,對緣起法有疑心。它的特相是懷疑,作用是起動搖。現起是猶豫不決及有多種立場,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要對治疑惑的三步驟是:一,是要知心生疑惑;二,是以法治疑惑;三,是要確實知道疑惑解除後於將來不再生起。

有四種破疑法:即是疑時思惟對證(1)依善不善法,(2)呵責無呵責法,(3)劣勝法,(4)黑白法等;來如理思惟佛法,以防止新的疑惑生起,並滅除現有的疑惑。

此外,用以下六種方法也能消除疑惑:(1)精通佛法;(2)向有修學者詢問有關佛、法、僧的問題;(3)透澈了解戒律;(4)對佛、法、僧的真實性建立信心;(5)結交善知識;(6)討論有助於滅除疑惑的適當言論。

斷第二個煩惱:戒禁取結(Sīlabbataparāmāsa)

戒禁取結是一種惡見,邪見心所,它可與惡見合為一。它也是四取之一,十結之一,屬於見隨眠。行者的惡見使它從想執取蘊延伸為色執取蘊。若人相信並執著於宗教的儀式,或某種形式的修行法,認為這樣做有能力排除障礙並凈化自己,戒禁取結就生起。印度教徒在這方面尤為顯著。在[經集]小品第二章[葷腥經]中佛說:?魚、肉(指以魚肉祭拜),齋戒、裸體、削髮、束髮、身上塗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許多不朽的苦行、頌詩、供奉、祭祀、順應節氣。所有這些都不能凈化一個沒有擺脫疑惑的人。?

邪見是許多學佛者的要害,因為當他們的心轉向修道時,他們依世俗的想法來行道,而不是依聖道的正見與正思惟配合來修行。因此生起諸多邪見邪思惟,以邪精進執取某種外表形式的邪道法來修行。上面所提的閻浮車就是戒禁取。

佛對向他詢問的迦羅摩人說([增支部卷一.迦羅摩經]):(1)不可聽信他人多次口傳的。(2)不要盲從傳統。(3)不要妄聽謠言。(4)不要肯定經書所記載的。(5)不可相信符合羅輯的。(6)不要依賴哲理。(7)不可單憑常理或外相。(8)不可執持你喜愛的任何見解和意見。(9)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為真。(10)不可考慮因為這沙門是我們的導師。斷第三個煩惱:身見結

身見結可依下列幾種方法破除。觀察身的生滅

身見是色執取蘊,為何稱為取蘊呢?因眾生起了邪見,執取五蘊是我。這「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而「取蘊」是對五蘊作有漏的執取。執取(upādānā)有四種:『欲取』是對欲樂的渴愛;『邪見取』是執取邪惡之見;『戒禁取』是認為實行宗教儀式或苦行能導致清凈和解脫;和『我論取』是執著身見(sakkaya-ditthi)。

向初果聖者要解決的是對身體的執取。我們常遇到周圍的人死去,但我們從不用這機會來觀察,也從來不去想將來我也會死去。因為不能如實觀照色法,我們久遠以來一直執取自己的身體為我,我所有,如是由內而向外執取。就產生貪慾,瞋恚,痴與邪見等煩惱而造種種惡業,結果為業所驅使在六道輪迴不已。依上述舍利弗所教的有系統的去觀察,起邪思惟時馬上就對付它。

認識身是四大種的組合

根據[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分析,色法有二十八種。分為「四界」或「四大種色」,即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以及二十四種「所造色」,即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女根、男根、命根、心所依處、身表、語表、虛空界、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和食色。

四大種色也叫元素色(mahābhūta),因它是色法不可分離的主要元素,小到微塵,大至山嶽等的所造色(upādāyarūpa)都來自於四大元素。色法為四大所造的說法原是佛說的。本意是指具有堅、濕、暖、動的性質的色法。

在禪坐觀照時應該掌握觀察四界的方法,靜靜觀察身體的四界,看到只有四界,找不到身體,有情,有生命的,或有我。比如觀察發時,知道發生於頭上,它就好象一個蟻丘上生了草,蟻丘不知草生在我上邊,草也不知我生在蟻丘上,同樣的頭也不知發生在我上邊,發也不知我生在頭上。觀察骨和肉時,就好象路旁涼亭橫樑上的塵土,橫樑不知我被塵土粘著,塵土也不知我粘在橫樑上,同樣的,骨胳不知被肉粘著,肉也不知它粘在骨胳上。

以三法印觀照:(1)無常觀破邪見

每一根門以五法(根、境、識、觸、受),依正知正見它們是『無常』,共三十法以破『邪見』。我們的邪見,乃根源於不能知道無常的真理。因此才會執取六根門是我,六境為我所享受之境;眼,色相;耳,音聲;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觸覺;意,想法;及緣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識、六觸、六受等等;都是無常。

對治方法是常靜下心來觀照它們。

(2)苦觀破身見

每一根門以五法(根、境、識、觸、受),依正知正見它們是『苦』,共三十法以破『身見』。我們的身見,乃根源於不能知道苦的真理。眼、色相;耳﹐音聲;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觸覺;意,想法;及緣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識、六觸、六受等等;都是苦。

對治方法是常靜下心來觀照它們。

(3)無我觀滅我隨見

每一根門以五法(根、境、識、觸、受),依正知正見它們是『無我』,共三十法以破『我隨見』。我們的我隨見,乃根源於不能知道無我的真理。眼、色相;耳,音聲;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觸覺;意,想法;及緣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識、六觸、六受等等;都是緣生緣滅法,無有我。

對治方法是常靜下心來觀照它們。

驗證

行者應能自己驗證是否證了初果。這裡提供幾點作為參考;

(1)佛說:「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親自體會和自見,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向內返照,智者皆能各自證知。」所以我們應信佛說的話,並親自以實修來證明不謬。

(2)初果的聖者是法眼凈者,因此對三寶深信不疑,相信因果,謹慎言行,戒行嚴密,少欲知足,能常向內觀照諸名色法,以正法斷除煩惱。

(3)能遍觀察名色法生起之緣,即懂得觀察四食16和四識住17。

(4)當行者證得初果,就會自動轉去斷除五下分結的其餘兩個煩惱,即貪和瞋。

結語

我們應知人生極短暫,幾十年一下子就完了,我們絕對不能浪費時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知幾時會死,而我們的善業極少,平常都在造貪瞋痴的惡業,這一世只是僥倖讓我得到人身,若不珍惜這難逢的機會修行,我要更待何時呢?下一世若去到惡道,而這種機會很大,在那裡無法修行,只有受苦而已。因此我應珍惜今生的機緣,在修行路上儘快找到正確的方法,不能糊裡糊塗的盲修,毫無成果,或事倍功半。

從前許多出家與在家眾在聽完佛陀的開示後,就證取須陀洹果,由此可知證初果並非難事。疑惑、戒禁取、身見這三結都與錯誤的見解有關,要是心中明白佛所解釋的真理,就可以入正法流。

若不能修止禪而入禪定境界,那也無妨,只要學會常常向內觀照,證果只是時間問題。[雜阿含464經]里尊者阿難問上座:「修習於止18,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因此要多修習觀照,散亂心終有一日會定下來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