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字鶴卿,浙江省紹興山陰人。

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得以博覽羣書。青年時連續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

民國元年(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確立我國近代教育體制。1916年冬,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應該說,沒有蔡元培,就沒有現在的北大。在他出任北大校長前,北大學子庸俗不堪,很多就是混張文憑。

蔡元培就職後,第一次對學生訓話,就說:「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切中當時北大的病根。後來,蔡元培提出「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僅僅兩年多時間,蔡元培就把一個官僚養成所改造成為中國的「精神聖地」。

蔡元培到北大後,所推行的措施之一就是「教授治校」。教授之所以為教授,在於他在學術上有所貢獻,在他本行中是個權威,並不在於他在政治上有什麼主張。

也正是蔡元培這種「兼容並包」,舊派學者如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先生,新派學者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周樹人、顧孟餘、陶孟和等各位,都先後聚於北大。

民國大師輩出,絕對與蔡元培有關。

我們熟悉的詩詞女神葉嘉瑩,她認為,在其一生中,對她影響最大的,是顧隨先生。1942年秋季,大二那年,顧隨在輔仁大學教唐宋詩課程。

葉嘉瑩自覺上過顧隨先生的課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葉嘉瑩回憶,一般的老師講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 ,而顧先生給我的是心靈的啟發。顧先生不僅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的修養,而且具有融貫中西的襟懷,加上他對詩歌有著極敏銳的感受與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講課時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

顧隨的國文相當棒,1915年他投考北大,按理說進入國文系順理成章。可是,他上的卻是英文系。當時的北大校長,正是蔡元培。他親自審閱學生的入學試卷,發現顧隨的國文水平卓異,再讀國文系,學業上不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於是,他親自找顧隨談話,建議他改學西洋文學,以求中西貫通,而終臻學問的至境。這樣,顧隨就先到天津北洋大學英語系預科專攻英語,兩年後轉回北大英文系。

顧隨,可以說是一位隱藏的大師。

他身前的講課效果,卓絕一時。弟子周汝昌曾回憶,他的講課效果誰都比不上,包括那些具有世界級聲譽的大家——胡適、俞平伯、周作人。

顧隨,字羨季,號苦水,晚號駝庵。

而由葉嘉瑩保存整理的顧隨先生上課筆記《駝庵詩話》,為我國的詩話珍寶。


倭國培育的恐怖大屍蔡元培,中斷晚清立憲,恐怖襲擊出洋考察五大臣首功之臣。

中斷北洋民主進程,不務正業,參與任性倭國造反派再次中斷北洋民主進程,再立新功。

追隨倭國扶植侵華勢力,建立蔣島主法西斯軍政府馬前卒。


民國就沒有學術大師,民國的那些所謂的大師都是「耗子扛槍,窩裡橫」,沒有誰有世界影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