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閱讀需5分鐘

01. To Do, or Not To Do?

To-Do-List,中文:待辦事項清單(下文簡稱「待辦清單」),是很多人每天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實它更像是個「願望清單」,你難道不是每希望完成什麼,就把它往你的清單上添加嗎?寫的過程或焦慮、或爽,但一定很少會附加上具體的行動和時間計劃吧。

老實交代,你當前的待辦清單中有多少項任務已經在那杵了很多天了?還是幾周?甚至是幾個月?

圖:Giphy

來看一組來自iDone(一個團隊任務管理的軟體)的數據:
  • 待辦清單中41%的任務不會被完成
  • 待辦清單中50%的任務在一天內完成
  • 待辦清單中18%的任務在1小時內完成
  • 待辦清單中10%的任務在1分鐘內完成
  • 完成的事中只有15%源於待辦清單

「數」中之意:
  • 我們並不非常擅長按照清單來執行任務
  • 完成的任務大多是那些不需太長時間的小任務
  • 實際完成的任務和計劃偏差很大

圖:iDone

02. 無論愛與不愛

不管你是否贊同To-do-list的理念,你估計仍然會使用它。Linkedin 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3%的職場人員都有用待辦清單的習慣。

畢竟它不是毫無是處。待辦清單是我們試圖要在無序的生活中創造秩序,並表達我們實施自我控制的能力的一種非常本能的表現。尤其是當面對著諸多待辦時,一股腦地將它們記錄下來是個好的開始,這可以幫助我們更視覺化地去梳理要做的事情。很多效率達人教大家怎樣在更少的時間內達到更高的產出,都會推崇「將所有要做的事情通通寫下來」作為第一步。重點是:這只是第一步,好戲在後頭 - 而99%的人都停在了第一步。
圖:網路

03. To-Do-List的幾項「罪狀」

其實待辦清單的頭號問題是,它不區分待辦項目的輕重緩急以及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搞定的雜事和需要一小時或更長時間來處理的工作被放在了一起。因此,當你隨機查看你的清單,然後問自己:「Ok,我接下來應該解決什麼問題?」時,你很可能會選擇快速簡便的項目,而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項目,更不大可能是花時間要多的項目。待辦清單容許我們偷懶,讓我們更傾向去處理緊急而不重要工作。其次,待辦事項清單會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社會心理學家和記者、《自控力》的作者Roy Baumeister和John Tierney在他們的書中說,一個人通常一下子會有至少150個不同的任務,一個行政人員單單一天中的待辦事項要想全部做完需要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而當我們看著一長串要做或是仍未完成的事時,特別是如果這時候已經接近一天的末尾,正常人都會感到心理上的打擊、不堪重負、甚至崩潰。控制不好,這還會影響我們的睡眠,以及和親人的關係。

圖:Giphy

大多數人都很擅長制定清單,特別是當我們用各種顏色做標記,或是使用電腦及手機app來列出to-do的時候(說,是不是有時候你列單子和美化它的時間比你真正履行列出的任務的時間還要長?是不是你拿起手機明明是想用app來計劃To-do的,但被一條微信帶跑了注意力,回神的時候已經深深地陷在朋友圈隔壁小王遛狗的照片里去了?);但真正擅長考慮實施計劃的卻很少。所以,當我們面對太多的任務和太少的實際履行步驟時,我們便會開始拖延。

04. So, what To Do?

極度成功的人大多不用To-do-list,但都有一個保存完好的日曆/日程表。因為當某件事足夠重要,你就會為它騰出時間。現實版的鋼鐵俠Elon Musk,每周工作時間長達120小時,背著為人類尋找無限能源和帶著人類飛往太空任務的他,每天需處理的事的數量和重要性可想而知。他每一天的日程由5分鐘為單位的時間塊組成,包括吃飯,也是5分鐘。銀幕上你估計也看到過不少超級忙碌的政治家,高管和名人都有全職安排日程表的專員。
圖:Bloomberg

當然這是從單純的「清單思維」脫離的其中一個選擇,還有其他的方法值得參考,特別是在我們還沒有私人助理幫助安排行程之前。比如很多國內效率狂人已經熟知的幫助區分任務輕重緩急的Eisenhower 2x2格,美國知名事業和人生教練Tony Robbins「研發」的RPM系統(Rapid Planning Method快速計劃系統),《The One Thing》中的「一件事」法則,等等。在煉今術,我們研究了各路神仙的秘訣,算是找到一個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最實際有效的方法,如下:

應該很簡單易懂,就不多費口舌,原理其實就是此文前半段劃的重點,今後也有很多機會做更深刻的分享(咳咳,cue to follow)。當然你也可以將它變體為更適合你自己的程序,只要你記住一個原則:如果它夠重要,就為它預留時間。至於單純的清單,還是把它留給超市吧。-感謝你這5分鐘的專註。看完這篇,就別玩手機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