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述評:文化傳播提升國家形象www.jyb.cn 2014年01月21日  作者:戚鳴   來源:光明日報

  文化傳播提升國家形象——提高文化軟實力系列述評之六

  2003年12月7日,以「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主題的第八屆孔子學院大會在北京開幕。嚴冬似乎擋不住來自12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大學校長、孔子學院代表出席大會的熱情。在次日的大會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還發表了《我想像中的孔夫子》的演講。

  從2004年至今,全世界五大洲已建立孔子學院440所,孔子課堂646個,總數超過1000個。孔子學院成為各國人民學習漢語、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重視其文化的國際傳播,這也是世界諸強國崛起之路的共同規律。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緊密相連。

  文化傳播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緊迫性。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問題愈加突出。美國學者喬舒亞·庫珀·雷默認為,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棘手的戰略問題。雷默因提出「北京共識」而聞名,他認為,中國一些官員在展示本國文化時,仍然習慣於選用那些老掉牙的戲劇、功夫和茶葉等,他們還未意識到如何充分利用當代中國的文化先鋒。「假如把形象問題解決好了,那麼許多其他困惑和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理當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塑造這種大國的形象,除了我們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方面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文化「走出去」,中國其他方面的「走出去」會遇到較大的阻力。比如,中國企業中海油、華為等在海外併購失敗,因為被視為是對所在國的某種威脅;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也被某些人視為對世界安全的威脅等等。

  文化走向世界,不僅是宣傳國家形象的需要,也是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擴大經濟增長點等現實的需要。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對外傳播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多次強調,要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瞭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要開創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近些年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就十分顯著。「十一五」期間,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從78.9億美元增長到116.7億美元,年均增長8.1%,文化服務出口從12.1億美元增長到30.1億美元,年均增幅20%;在眾多文化產品門類中,藝術品、網路遊戲、電影、動漫等產業對外貿易額居前。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文化產品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額從2002年後的10年間增長了2.7倍且持續保持貿易順差。同時,中國的各種對外文化交流這些年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文化傳播,不僅是向國際社會展示民族文化,而且是在國家形象、對外開放、貿易投資、經濟效益、文化安全、尋求共識等方面尋求某種均衡,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凸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基因與價值理念。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不同程度的交流、融合與碰撞,有時還發生激烈的衝突。某些西方人士期待著未來所謂的「文化全球化」。其實,簡單的文化一體化或者全球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來說並不是好事。文化的特性不同於經濟,經濟全球化或許能帶來國際社會分工的外部正效應,即使如此,它也受到一些國家民眾的抵制和反對;而文化多樣性的包容發展,對整個人類帶有公益性質,是人類社會豐富多彩、不斷進化的根源。西方某些人追求的「全球化」,是全球同質化的單邊主義,而中國的「和諧世界」理念,則是提倡多極均勢世界中的文化包容與多元。

  樹立大國形象,要注重積極開展文化外交,擴展公共外交。一個國家的形象和軟實力,除了它在文化上的影響力,重要的是政治上、道義上的吸引力。要注重構建新的文化傳播符號和形象符號,改變以往除了孔子、功夫、中餐等形象之外,外國人對中國形象乏善可陳的狀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提倡和宣揚了許多英雄人物和模範典型,在對外文化傳播中,要努力做到更親和地使這些人物為國際公眾所接受和欣賞。文化傳播追求的不是一種文化的說教和灌輸,而是追求一種價值、理念的認同。當前,特別要注重在日益融合的國際社會中,更加鮮明地表達我們如何治理社會、如何處理國際關係的原則,發揮我們應有的國際作用。(戚鳴)

  「文化熱戰」時代當顯中國自身魅力——提高文化軟實力系列述評之一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規模不小的中國知識羣體站在了西方文化的視角上,將自己的文化視為「他者」,視為現代性中的「外來者」:可能美麗,但神祕、矇昧、未開化、沒有「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立足之地。這種站在西方看東方的角度,不僅是文化的不公平:為中國文化強加了一套價值判斷標準;也是為歷史障目:不相信中國能走一條西方之外的「他選」之路,掩蓋了以民族文化為基點完成現代轉型的可能。【詳細】

  「中為洋用」 傳播好中國價值理念——提高文化軟實力系列述評之二

  作為世界工廠,我國每年向全世界輸出90%以上的打火機、紐扣、襯衣,讓全世界都享用到中國創造的物質成果。但長期以來,我們主動輸出的有影響的文化卻寥寥無幾。在西方電影、電視等文藝作品中,來自中國的文化元素,大多還是服裝、名勝古蹟、功夫等碎片化的表意符號。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擴大,出於不同目的針對中國的誤解、扭曲甚至妖魔化輿論也此起彼伏。【詳細】

  開拓中華美德的時代意義——提高文化軟實力系列述評之三

  歷史學家錢穆指出:「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今天,我們對自己的歷史文化不僅需要這種溫情與敬意,更需要認真梳理總結,擷英取精,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傳統美德成為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元素,澄清思想,端正言行,促進社會和諧。【詳細】

  夯實正向價值追求的根基——提高文化軟實力系列述評之四

  當中國留學生異國他鄉勇救落水孩童,我們從圍觀者眼中看到了善意與欣賞;當走出國門的遊客高聲喧嘩、信手塗鴉,世界投來的目光也隨之冰涼。對外交往中,每個公民的道德認知與行為自覺,直接影響著一種文明的被接受與被尊重程度。【詳細】

  用好平臺載體 講好中國故事——提高文化軟實力系列述評之五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黨的十七大以來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華文化的偉大,絕不是因為體量巨大,也不僅在於其所呈現出來的極其多樣化的形式,而是在於內在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這些偉大的歷史遺產無不構成了當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寶貴資源。【詳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