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器械城自出現以來,一直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地位顯要,是歷代戰爭的必爭之地,所以攻守城池的戰鬥在我國古代是主要戰爭形式之一。我國古代的城是封閉式的堡壘,不僅有牢固厚實高大的城牆和嚴密的城門,而且城牆每隔一定距離還修築墩、臺樓等設施,城牆外又設城壕、護城河及各種障礙器材。可以說層層設防,森嚴壁壘,攻城與守城都是顯示智謀和武力的硬戰。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壞城牆和城門的工具。漢朝以來主要的攻城器械有:飛橋、雲梯、巢車、井闌、臨沖呂公車等。

(1)飛橋飛橋,是保障攻城部隊通過城外護城河的一種器材,又叫「壕橋」。這種飛橋製做簡單,用兩根長圓木,上面釘上木板,為搬運方便,下面安上兩個木輪。《六韜》中記載:「渡溝塹飛橋一門,廣一丈五尺,長二尺以上。」如果壕溝較寬,還可將兩個飛橋用轉軸連接起來,成摺疊式飛橋。搬運時將一節折放在後面的橋牀上,使用時將前節放下,搭在河溝對岸,就是一座簡易壕橋。

圖: 早期飛橋

圖: 摺疊橋(飛橋強化版):可以說後世的架橋坦克源於此。(2)雲梯雲梯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牀,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武經總要》所記,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摺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摺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複雜的一種。三國時,孫權手下大將甘寧,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時候,原打算派兵士運土築土山,豎雲梯,架飛橋,接近敵城牆,但大將呂蒙認為此法費時費力,不如乘軍隊士氣正銳,用弓弩石砲強攻,可速戰速勝。果然,最後以強攻取勝。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毀木城,持弩弓,操長戟沖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盡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製竹製。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制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圖: 雲梯是三國時常用的一種摺疊式的車子....它能幫助已方士兵便於攀登...垮越敵方城牆....

圖: 雲梯(實物)

圖:雲梯模型(3)巢車巢車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滑車),用繩索系一小板屋於轆轤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開有12個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矢石破壞。屋內可容納兩人,通過轆轤車升高數丈,攻城時可觀察城內敵兵情況。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時,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親自登上巢車察看敵情。23年王莽軍圍攻昆陽時,造高10餘丈的大型巢車,用來觀察城內守軍動態,稱為雲車。宋代又出現一種將望樓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樓車」。這種車以堅木為竿,高8丈,頂端置板層,方闊5尺,內容納一入執白旗瞭望敵人動靜,用簡單的旗語同下面的將士通報敵情。將旗捲起表示無敵人,開旗則敵人來;旗竿平伸則敵人近,旗竿垂直則敵到;敵人退卻將旗竿慢慢舉起,敵人已退走又將旗捲起。望樓車,車底有輪可來回推動;豎桿上有腳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豎桿旁用粗繩索斜拉固定;望樓本身下裝轉軸,可四面旋轉觀察。這種望樓車比巢車高大,觀察視野開闊。後來隨著觀察器材的不斷改進,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觀察敵情。

圖:三國時期的攻城武器之巢車(4)井闌1.一種高於十米以上的攻城武器,用來攻擊城牆上的守軍,並保護正在爬越城牆的己方士兵。《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曹真遣將軍費曜 等拒之」裴松之 注引《魏略》:「 亮 (諸葛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井闌推測是戰國時期的墨子發明的,但後來楚王用井闌去進攻宋國。墨子用火來防禦井闌的進攻,井闌行動力很慢,往往很容易被破壞.井闌是移動箭樓,可攻擊城牆上敵軍的攻城兵器。架上它,任何兵種都可遠射。一般搭至3層半高,底下安上滑輪,居高臨下移動掃射。特點:範圍廣,對動態打擊力強;弱點:移動慢,沒近身作戰能力。

圖: 井闌(5)轒讟車轒讟車也是一種古代攻城戰的重要的工具,用以掩蔽攻城人員掘城牆、挖地道時免遭敵人矢石、縱火、木檑傷害。轒讟車是一種攻城作業車,車下有四輪,車上設一屋頂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塗泥漿,人員在其掩蔽下作業,也可用它運土填溝等。攻城作業車種類很多,還有一種平頂木牛車,但車頂是平的,石塊落下容易破壞車棚,因此南北朝時,改為等邊三角形車頂,改名「尖頭木驢車」。它是用長1~1.5丈、圓徑1.5尺的圓木為脊,用斜柱支撐,下寬上尖,高七八尺,蒙以生牛皮,下安六輪,車廂內沒有底,作業人員可在車內著地推車。車內可容6~10人。這種車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敵人石矢的破壞。為了掩護攻城人員運土和輸送器材,宋代出現了一種組合式攻城作業車,叫「頭車」。這種車搭掛緒棚,前面還有擋箭用的屏風牌,是將戰車、戰棚等組合在一起的攻城作業系列車。頭車長寬各7尺,高7~8尺,車頂用兩層皮笆中間夾一尺多厚的乾草掩蓋之,以防敵人炮石破壞;車頂中央有一方孔,供車內人員上下,車頂前面有一天窗,窗前設一屏風笆,笆中央開有箭窗,以供觀察和射箭之用;車兩則懸掛皮笆,外面塗上泥漿,防止敵人縱火焚燒。「緒棚」接在「頭車」後面,其形制與頭車略同。在緒棚後方敵人矢石所不能及的地方,設一「找車」,用大繩和「緒棚相連,以備絞動「頭車」和緒棚」。在頭車前面,有時設一屏風牌,上面開有箭窗,擋牌兩側有側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使用頭車攻城時,將屏風牌、頭車和緒棚連在一起,推至城腳下,然後去掉屏風牌,使頭車和城牆密接,人員在頭車掩護下挖掘地道。緒棚在頭車和找車之間,用絞車絞動使其往返運土。這種將戰車、戰棚等組合一體的攻城作業車,是宋代軍事工程師的一大創舉。(6)臨沖呂公車這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車。車高數丈,長數十丈,車內分上下五層,每層有梯子可供上下,車中可載幾百名武士,配有機弩毒矢,槍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壞城牆設施的器械。進攻時眾人將車推到城腳,車頂可與城牆齊,兵士們通過天橋衝到城上與敵人拼殺,車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壞城牆。這種龐然大物似的兵車在戰鬥中並不常見,它形體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難發揮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現,往往對守城兵士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亂其陣腳。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備成都,平息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的叛亂。當時,叛軍將成都團團圍住,晝夜攻打,用鉤梯爬城,在城外壘土山,設工事,居高臨下,用強弩射城上守兵。守軍用火炮、火箭反擊,雙方相持不下。這天城外忽然喊聲大起,守軍發現遠處一個龐然大物似的戰車用許多牛拉著,向城邊接近,車頂上一人披髮仗劍,裝神弄鬼,車中數百名武士,張強弩待發,車兩翼有雲樓,可俯瞰城中。戰車驅近時,霎時毒矢俱下,城上守兵驚慌失措。朱燮元見狀沉著若定,告訴官兵這就是呂公車。立即命令架設巨型石砲,以千釣石彈轟擊車體,又用大砲擊牛,牛回身奔跑,日公車頓時亂了陣腳,自顧不暇。這種巨型攻城戰車,在先秦時就使用過,那時車體小些。周代軍隊用的大型戰車,每車24人推,用8個車輪,車上豎旗立鼓,載武士數名,裝備矛、戟、強弩。車外用堅厚的皮革遮蔽,可用來攻城。763年,涇原兵嘩變,唐德宗出奔奉天,朱泚被立為秦帝,率軍攻打奉天。他遣人製造了一種長約數十丈,高數丈的大型攻城戰車,名叫「雲梁」。下設巨輪,上蓋濡濕的氈毯的皮革,以防火攻。車內裝載兵士數十名。因為車體過於龐大,人力難以驅動,只得憑藉風力才能前進。這種車大概是臨沖呂公車的前身。

圖: 三國時期的攻城武器之衝車

圖: 衝車內部示意圖(7)衝車衝撞車有一個巨大的木樁,樁上會有一個鐵頭,在遮蓋物的內部前後擺動,往城牆或城門撞上去。在撞上城牆之後,木樁會擺動回來並再往城牆繼續衝撞。這種撞擊力可以破開由厚木板製造的城門或石牆,打開一個可作攻擊的缺口。衝撞車的上方會覆蓋著濕潤的獸皮以防止火焰燒毀。事實上,操作衝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險的任務,因為防衛者可以從上方擲下大石、燒開的水、或燃燒的油脂到衝撞車上,以試圖予以破壞或殺死操作中的士兵。即使城門或弔橋被撞毀,後面可能還會有幾道閘門和門房需要衝鋒陷陣。

圖:衝車模型(8)投石車(霹靂車)投石車是利用槓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中國象棋黑方的炮寫作「砲」,就是投石車,火字偏旁的炮,古文中多指的是炮烙。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較隋唐更有進一步的發展,不僅用於攻守城,而且用於野戰。古書中的「拋石」、「飛石」指的就是投石車。說道投石車就必須說道霹靂車,霹靂車古代戰車的一種。上裝機樞,彈發石塊。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太祖(曹操)乃為發石車,擊(袁)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亦稱「拋車」。指在車上用粗竹將石塊拋擊出去;作為攻堅的手段。《明史·兵志四》:(弘治十六年)閑住知府範吉獻先鋒霹靂車。」

圖:投石車

圖:霹靂車模型9)木幔木幔是為爬上搭天車和雲梯的士兵抵擋敵方守軍攻擊射來的火箭而設計出來的一款裝備...在古時也泛指裝有木板的攻城車

圖:木幔除以上所述的攻城武器以外,還有其他一些用來破壞城牆、城門的器械,如搭車、鉤撞車、火車、鵝鶻車等。在古代攻城戰役中,大多是各種攻城武器並用,各顯其能。

守城城戰之器具、戰術、方法

兵法曰:「守城之道,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  不可攻。」故善守者,敵不知所攻,非獨為城高池深、卒強糧足而已,必在乎智  慮周密,計謀百變,或彼不來攻而我守,或彼不挑戰而我擊,或多方以謀彼師,  或屢出以疲彼師,或彼求鬥而我不出,或彼欲去而懼我襲。若此者,皆古人所以  坐而役使敵國之道也。此雖得御攻之計,然又要先審可守之利害。凡守城之道有  五敗:一曰壯大、寡小、弱眾,二曰城大而人少,三曰糧寡而人眾,四曰蓄貨積  於外,五曰豪強不用命。加之外水高而城內低,土脈疏而池隍淺,守具未足,薪  水不供,雖有高城,宜棄勿守。亦有五全:一曰城隍修,二曰器械具,三曰人少  而粟多,四曰上下相親,五曰刑嚴賞重。加之得太山之下,廣川之上,高不近旱  而水用足,下不近水而溝防省,因天財,就地利,土堅水流,險阻可侍,兼此刑  勢,守則有餘。故兵法曰:「城有不可攻。」又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皆謂此也。凡守之道,敵來逼城,靜默而待,無輒出拒,候其矢石可及,則以術  破之。若遇主將自臨,度其便利,以強弩叢射,飛石並擊,斃之,則軍聲阻喪,  其勢必遁。若得敵人稱降及和,切勿弛備,當益加守禦,防其詐我。若敵攻已久,  不拔而去,此為疲師,可躡而襲之,必破,此又寄之明哲,見利而行,不可羈以  常檢也。古法曰:三里之城,萬家守之,足矣。今若遇敵逼近,人力不暇者,即  且約容一軍人馬,如築於閑時,須稍寬闊,作四門,二開二閉。門外築甕城,城  外鑿壕,去大城約三十步,上施釣橋。壕之內岸築羊馬城,去大城約十步。凡城  上皆有女牆,每十步及馬面,皆上設敵棚、敵團、敵樓。甕城(敵團城角也)有  戰棚,棚樓之上有曰露屋。城門重門、閘版、鑿扇,城之外四面有弩臺。自敵棚  至城門,常設兵守,以觀候敵人。圖形於左。  右平陸築城,下闊與上倍,其高又與下倍。假如城高五丈,則下闊二丈五尺,  上闊一丈二尺五寸。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  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羊馬城,高可一丈以下,八尺以上,亦偏開一門與甕城門相背,若甕城門在  左,即羊馬城門在右也。女牆高可五尺。壕面各隨其地為闊狹,大要在面闊底狹,  其深及泉,使箭炮難及即住。  壕橋直對羊馬城門,若城門汲水須在城外,則甕城、羊馬城各更對開一門,  以通汲路,惟不得對大城門。若依山帶河,地勢不便,則大城須為偃月形,開三  門而已,餘不改平陸之制。   甕城上各設戰棚,其制與敵樓同,間數視城之廣狹。其山城,則又擇前後左  右,取去大城近處,隨山形別築一城,令與大城相接,必盡據高地,外亦開塹。  兩城之中,或設烽臺以為遠候,賊至,即以兵專守,免先為賊所據,下窺城中虛  實。今秦州、州城皆若是也(一說築城之法,每下闊一丈,上收四尺。凡城,  高五丈,底闊五丈,上收二丈,尤堅固矣)。

右弩臺,上狹下闊,如城制,高與城等,面闊一丈六尺,長三步,與城相接。  每臺相拒亦如之。上通闊道。臺上架屋,制如敝棚,三面垂以濡氈,以遮垂鍾板,  亦備繩梯。內容弩手一十二人,棚上三面立牌。遮箭棚上亦容弓弩手一十二人,  隊將一人,置五色旗各一,鼓一,弓弩、檑木、炮石、火鞴等皆蓄之。常伺寇至,  舉旗為表號,令臺及城上見之,皆舉旗相應。寇來自東,即舉青旗;南,舉赤旗;  西,舉白旗;北,舉黑旗;已來複還,舉黃旗。寇來漸近,則望其主將發弩叢射  之,其炮檑用如城上法。

右白露屋,以江竹或榆柳條編如窮廬狀,外塗石灰,有門有竅,中容一人,  以為候望。每敵樓、戰棚上五間置一所,於兩傍施木拒馬、篦籬笆,隱人於下,  持泥漿麻搭,以備火攻。  敵樓,前高七尺,後五尺,每間闊一步,深一丈。其棚上下約容二十人。若  城愈闊,則愈深。上施搭頭木,中設雙柱,下施地伏,仍前出三尺。常法,一  間二柱,此用四柱,以備矢石所摧,上密佈椽,覆土厚三尺,加石炭泥之,被以  濡氈,及椽伏之首並以牛革裹之,以防火箭。敵樓之制與戰棚同。

右釣橋,造以榆槐木。其制:如橋上施三鐵環,貫以二鐵索,副以麻繩,系  屬於城樓上。橋後去城約三步,主二柱,各長二丈五尺。開上山口,置熟鐵轉輸  為槽,以架鐵索並繩,貴其易起。若城外有警,則樓上使人挽起,以斷其路,亦  以護門。城上常以炮及弓弩禦敵,慮以火燔燒及被攻斫。

右垂鍾版,長六尺,闊一尺,厚三寸,用生牛皮裹,開箭窗,施於戰棚,前  後有伏兔柺子木。  篦籬笆,以荊柳編成,長五尺,闊四尺,漫以生牛皮。背施牛竿,長六七尺,  用於戰棚上,則以木馬倚之在女牆外,以狗腳木掛之。  皮竹笆,以生牛皮條編江竹為之,高八尺,闊六尺,施於白露屋兩邊,以木  馬倚定,開箭窗,可以射外。  木馬子,一橫木,下置三足,高三尺,長六尺。  狗腳木,植二柱於女牆內,相去五尺,準牆為高下,柱上施橫木鉤掛。

右垂鍾版,長六尺,闊一尺,厚三寸,用生牛皮裹,開箭窗,施於戰棚,前  後有伏兔柺子木。  篦籬笆,以荊柳編成,長五尺,闊四尺,漫以生牛皮。背施牛竿,長六七尺,  用於戰棚上,則以木馬倚之在女牆外,以狗腳木掛之。  皮竹笆,以生牛皮條編江竹為之,高八尺,闊六尺,施於白露屋兩邊,以木  馬倚定,開箭窗,可以射外。  木馬子,一橫木,下置三足,高三尺,長六尺。  狗腳木,植二柱於女牆內,相去五尺,準牆為高下,柱上施橫木鉤掛。

右閘版,與城門為重門,其制用榆槐木,廣狹準城門,漫以生牛皮,裹以鐵  葉,兩傍施鐵環,貫鐵索。凡大城門,去門闔五尺,立兩頰木,木開池槽,亦用  鐵葉裹之。若寇至,即以絞車自城樓上抽所貫鐵索,下閘版於槽中,外實以土,  防火攻;內枝以柱,防傾折。一說不用閘版,則鑿門為數十孔,敵逼城門,則出  矛戟,以強弩射之,謂之鑿扇。暗門,更於兵出入便處潛鑿城為門,外存尺餘,  勿透,以備出兵襲敵。其制:高七尺,闊六尺,內施排沙柱,上施橫木搭頭,下  施門,門闔。常伺敵間出奇兵以襲擊之。仍於城上多積巨石,及虞敵人犯門,即  下石擊而斷之。

右閘版,與城門為重門,其制用榆槐木,廣狹準城門,漫以生牛皮,裹以鐵  葉,兩傍施鐵環,貫鐵索。凡大城門,去門闔五尺,立兩頰木,木開池槽,亦用  鐵葉裹之。若寇至,即以絞車自城樓上抽所貫鐵索,下閘版於槽中,外實以土,  防火攻;內枝以柱,防傾折。一說不用閘版,則鑿門為數十孔,敵逼城門,則出  矛戟,以強弩射之,謂之鑿扇。暗門,更於兵出入便處潛鑿城為門,外存尺餘,  勿透,以備出兵襲敵。其制:高七尺,闊六尺,內施排沙柱,上施橫木搭頭,下  施門,門闔。常伺敵間出奇兵以襲擊之。仍於城上多積巨石,及虞敵人犯門,即  下石擊而斷之。

右陷馬坑,長五尺,闊三尺,深四尺。坑中植鹿角槍、竹籤二物,皆削尖,  入火令堅。其坑排如巨字,或解槍為之,覆以芻草,或上種草苗,務令敵人不覺。  凡敵來路及城門內外,皆設之。  機橋,用一梁仍為轉軸,兩端施橫栝,置溝壕上,賊至,即去栝,人馬踐之  則翻。

右陷馬坑,長五尺,闊三尺,深四尺。坑中植鹿角槍、竹籤二物,皆削尖,  入火令堅。其坑排如巨字,或解槍為之,覆以芻草,或上種草苗,務令敵人不覺。  凡敵來路及城門內外,皆設之。  機橋,用一梁仍為轉軸,兩端施橫栝,置溝壕上,賊至,即去栝,人馬踐之  則翻。

右鐵菱角,如鐵蒺藜,布水中,刺人馬足。  鹿角木,擇堅木,如鹿角形者,斷之,長數尺,埋入地,深尺餘,以閡馬足。  地澀,以逆須釘布版上,版厚三寸,長、闊約三二尺。  鐵蒺藜,並以置賊來要路,使人馬不得騁,古所謂渠答也。  ㄐ蹄,鬥四木為方形,徑七寸,中橫施鐵逆須,釘其上,示攔馬路之具。  木蒺藜,以三角重木為之。  凡壕中,遇天旱水淺,則布鐵菱角於水中;城外有溪陂可絕者,亦布之。大  城外,遍植鹿角木。

刃車,以兩輪車自後出槍刃密佈之。凡為敵攻壞城門,則以車塞之。  木女頭,形制如女牆,以版為之,高六尺,闊五尺,下施兩輪軸,施拐木二  條。凡敵人攻城,摧壞女牆,則以此木女頭代之。

右木檑,以木體重者為之,長四尺,徑五寸。  泥檑,用緊慢土調泥,入豬鬃、馬尾毛鬃三十斤,搗熟,捍成,長二三尺,  徑五寸。  磚檑,如檑形,燒磚為之,長三尺五寸,徑六寸。  車腳檑,以繩系獨輪,以絞車放下,復收。  夜叉檑,一名留客住,用濕榆木,長一丈許,徑一尺,週四施逆須,出木五  寸;兩端安輪腳,輪徑二尺。以鐵索絞車放下,復收,並以擊攻城蟻附者。

右狼牙拍,合榆木為箕,長五尺,闊四尺五寸,厚三寸。以狼牙鐵釘二千二  百個,皆長五寸,重六兩,布釘於拍上,出木三寸。四面施一刃刀,刀入木寸半。  前後各施二鐵環,貫以麻繩,鉤於城上。敵人蟻附登城,則使人掣起,下而拍之。  飛鉤,一名鐵鴟,腳鉤鋒長利,四齣而曲。貫鐵索,以麻繩續之。凡敵人被  重甲,頭有鍪笠;又畏矢石,不得仰視,候其聚處,則擲鉤於稠人中,急牽挽之,  每鉤可取三兩人。

右絞車,合大木為牀,前建二義手,柱上為絞車,下施四卑輪,皆極壯大,  力可挽二千斤。凡飛梯木幔逼城,使善用搭索者,遙拋鉤索,掛及梯幔,併力挽,  令近前,即以長竿舉大索鉤及而絞之入城。如絞木驢,待其逼城,且擲大木檑石  擊之,次下小石勿絕,使木驢內驚懼,人不散出,則使二壯士坐皮屋中,自城上  設轆轤,系鐵索,縋至水驢上,二人俱出,引絞車鉤索掛搭木驢畢,復拽上,即  速絞取入城(皮屋以鐵卷為質,生牛革裹之,開出入竅,可容二壯士)。  撞車上設撞木(制如榨油撞法),以鐵葉裹其首,逐便移從,伺飛梯臨城,  則撞之。

右水袋,以馬牛雜畜皮渾脫為袋,貯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節,縛於袋  口。若火焚樓棚,則以壯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每門置兩具。  水囊,以豬牛胞盛水。敵若積薪城下,順風發火,則以囊擲火中。古軍法作  油囊亦便。  唧筒,用長竹,下開竅,以絮裹水桿,自竅唧水。  麻搭,以八尺桿系散麻二斤,蘸泥漿,皆以蹙火。

鐵撞木,木身鐵首,其首六鐵鋒,鋒大三指,長尺餘,鋒尖為逆須,其竅貫  鐵索。凡木驢逼城,即自城上以轆轤絞鐵撞下而斷之,皮革皆壞,乃下燕尾炬燒  之。  穿環,鍛鐵或屈柔忍木為大環,以索系之,則用。撞車及城,則舉環穿掛  車,一併力挽繩,隨以弓弩,兩傍射之,其車必翻;射仍勿止,車下人多不被甲,  當遁走,急縋健卒擲薪芻以焚之。  絞車,立兩頰木,橫施轉軸,施十字絞木,垂兩繩,下貫蹈版,乘之上下。  繩梯,以巨繩系橫桄為軟梯。凡登高,則用之。

右甕聽,用七石甕覆於地道內,擇耳聰人坐聽於甕下,以防城中鑿地道迎我。  若賊開地道迎我,則急以霹靂火球(具守城門)、毒藥煙球(具火攻門)燻灼之。  其樺燭、鐵燈籠、木燈籠,皆用地道中點照。

右風扇車,二柱二桄,高闊約地道能容。上施轉軸,軸四面施方扇。凡地道  中遇敵人,用扇石炭簸火球煙以害敵人。

右布幔,以復布為幕。度矢石來處,以弱竿張掛,去城七八尺,居女牆之外,  以折矢石勢。一說:結粗繩為網,如布幔張掛,亦可護女牆樓櫓。

右皮簾,以水牛皮為之,闊一丈,長八尺,橫綴皮耳七個。凡城上有闕遮蔽,  則張掛之。

右木立牌,高五尺,闊三尺,背施橫(筆力反),連轉關柺子長三尺。

竹立牌,取厚竹條,闊五分,長五尺者,用生牛皮條編成,上銳下方,餘如  木牌之制。一法:用全生牛皮穿空,以厚竹編之,尤堅。皆盾之類也。可以巡城  及敵棚上,以防火炮火箭之類,亦以蔽人射外。

右拐突槍,桿長二丈五尺,上施四棱麥穗鐵刃,連褲長二尺,後有拐。  抓槍,長二丈四尺,上施鐵刃,長一尺,下有四逆須,連褲長二尺。  拐刃槍,桿長二丈五尺,刃連褲長二尺;後有拐,長六寸。  鉤竿,如槍,兩傍加曲刃。竿首三尺,裹以鐵葉,施鐵刺,如雞距。  銼手斧,直柄橫刀,刃長四寸,厚四寸五分,闊七寸;柄長三尺五寸。柄施  四刃,長四寸。並用於敵樓、戰棚蹈空版下,鉤刺攻城人及斫攀城人手。  叉竿,長二丈,兩岐,用叉以叉飛梯及登城。

右氈簾,製為土色。凡地道兩傍,皆橫鑿洞穴,可容十人,執短兵,藏穴中,  外垂簾為蔽,與土色無別。若敵人攻奪地道,則出兵捍之。

右炮車,大木為牀,下施四輪,上建獨竿,竿首施羅匡木,上置炮梢,高下  約城為準,推徙往來,以逐便利。其施放及用物一準常炮法。

又單稍炮,用腳柱四(長一丈,徑一尺二寸,仰斜三寸,從蓽築頭至上扇桄  五尺七寸),上扇桄二(長一丈,除仰斜,留六尺五寸),下扇桄二(長一丈五  尺,除仰斜,留一尺。自上扇桄至此五尺九寸),上會桄二(長一丈,除仰斜,  留六尺五寸),下會桄二(長一丈六尺,除仰斜,留一丈二尺),軸一(長八尺,  除仰斜,留五尺,昨眼一,圓三寸,徑寸。徑一寸一寸),鹿耳四,夾軸兩端  (長一尺二寸,闊五寸,厚三寸),罨頭木二(長八尺,徑九寸),楔二十(長  一尺八寸,闊五尺,徑三寸),梢一(長一丈六尺,大徑四寸,小徑一寸八分),  鴟頭一(長二尺五寸,闊八寸,厚五寸),鵝項一(長五尺),極竿一(長二尺  四寸,徑六寸),鐵蠍尾二(長一尺二寸,每條重二斤八兩),鐵束四(每個重  七兩,圍七寸),狼牙釘八,弦子二(長二丈五尺,十一子用麻三斤),皮窩一  (長八寸,闊四寸),扎索九(長五丈,每條用麻二斤八兩),拽索四十五(長  五丈,每條用麻五斤)。  凡一炮,四十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二斤。守則設於城內四面,  以擊城外寇。

右雙稍炮,用腳柱四(長二丈,徑二尺二寸,仰斜三寸。後慄頭至上扇桄  二尺七寸),上扇桄二(長一丈,除仰斜,留六尺五寸),下扇桄二(長二丈五  尺,除仰斜,留一丈一尺。自止扇桄至此一尺九寸),上會桄二(長一丈,除仰  斜,留六尺五寸),下會桄二(長一丈六尺,除仰斜,留五尺。鑿孔二,圓四寸,  徑一寸),鹿耳四,夾軸端(長一丈二寸,闊五寸,厚三分),罨頭木二(長八  尺,徑七寸),楔二十(長一尺八寸,闊五寸,厚三寸),梢二(長二丈六尺,  大徑四寸,小徑二寸八分),鴟頭木一(長二尺五寸,闊八寸,厚三分),鵝項  一(長五尺五寸),極竿一(長二丈四尺,徑六寸),鐵蠍尾二(長一尺二寸,  每條重二斤半),鐵束四(每個重七兩,圍七寸),狼牙釘十六,弦子二(長二  丈五尺,每條十二子,用麻三斤),皮窩一(長八寸,闊六小,如鞋底樣),縶  索二十五(長五丈,每條用麻二斤半),拽索五十(長五丈,每條用麻五斤)。  凡一炮,百人拽,一人定放。放八十步外,石重二十五斤。亦放火球、火雞、  火槍、撒星石,放及六十步外。二炮守則於團敵馬面及甕城內。

右五梢炮,用腳柱四(長一丈二寸,徑一尺一寸,仰斜二寸。從粟頭至上  扇桄,二尺七寸),上扇桄二(長一丈二尺,除仰斜,留八尺),下扇桄二(長  一丈八尺,除仰斜,留一丈四尺。自上扇桄至此一尺九寸),上會桄二(長一丈  三尺,除仰斜,留九尺),下會桄二(長一丈九尺,除仰斜,留一丈五尺),軸  一(長九尺,除仰斜,留六尺五寸,徑一尺二寸),鹿耳四,夾軸(長一尺二寸,  闊五寸,厚三分),罨頭木二(長九尺,自方一尺,用軸尺方,闊四尺八寸),  楔二十(長一尺八寸,闊五寸,厚三寸),梢三(長一丈五尺,大徑四寸,小徑  二寸八分),鴟頭一(長四尺,闊八寸,厚四寸),鵝項一(長五尺七寸),極  竿二(長二丈五尺,大徑四寸,小徑二寸八分),鐵蠍尾二(長一尺五寸,每條  重三斤),鐵束四(每個重八兩,圍七寸),狼牙釘十六,弦子二(長五丈,十  二子用麻三斤),皮窩二(長一尺,闊八寸),系索四十五(長五丈,每條用麻  二斤半),拽索八十(長五丈,每條麻五斤)。  凡一炮,百五十七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七八十斤。二炮守具  設於大城門左右,擊攻城人頭車。

右七梢炮,用腳柱四(長二丈一尺,徑一尺二寸,仰斜三寸。從慄頭至上  扇桄,三尺七寸),上扇桄二(長一丈二尺,除仰斜,留八尺),下扇桄二(長  一丈八尺,除仰斜,留一丈四尺。自上扇桄至,凡一尺九寸),上會桄二(長一  丈三尺,除仰斜,留九尺),下會桄二(長一丈九尺,除仰斜,留一丈五尺),  軸一(長九尺,除仰斜,留六尺五寸。徑一尺二寸),鹿耳四,夾軸兩端(長一  丈二寸,闊五寸,厚三分),罨頭木二(長九尺五寸,自方一尺,用轉尺取方四  尺八寸),楔二十(長一尺八寸,闊二寸,厚三寸),梢四(長二丈八尺,大徑  四寸,小徑二寸八分),鴟頭一(長四尺,闊八寸,小四寸),鵝項一(長五尺  七寸),極竿三(長二丈五尺,大徑四寸,小徑七寸八分),鐵蠍尾二(長一尺  五寸,每條重三斤),鐵束四(每個重八兩,圍七寸),狼牙釘十六,弦子二  (各長二丈八尺,六二子用麻三斤),皮窩一(長一尺二寸,闊一尺),縶索五  十(長五十尺,每條用麻二斤半),拽索一百二十五(長五丈,每條用麻五斤)。  凡一炮,二百五十人拽,二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九十一百斤。

右旋風炮,用衝天柱一(長一丈七尺,徑九寸,下埋五尺八,置夾柱木二),  夾木二(長八尺五寸,闊八寸,厚四寸。山口二,各深六寸),上下腰盤木二  (長四尺五寸,闊一尺,厚五寸),軸一(長四尺五寸,徑八寸,兩頭用鐵葉裹  扌旬),鐵仰月二(每個重十兩),梢一(長一丈八尺,大徑四寸,小徑四寸八  分),鴟頭一(長一尺五寸,闊七寸,厚三寸),鐵蠍尾一(長一丈二寸,重一  斤半),鐵束二(每個重七兩,圍七寸),狼牙釘八,弦子一(長二丈三尺,十  二子用麻一斤八兩),皮窩一(長八寸,闊四寸,如鞋底麻皮裏八重),拽索四  十(長四丈,每條用麻四斤),札索六(長四丈,每條用麻一斤半),凡一炮,  五十人拽,一人定放,五十步外,石重三斤半。其柱須埋定,即可發石。守則施  於城上戰棚左右。  手炮,敵近則用之,炮竿一(長八尺),蠍尾一(長四寸),鐵環一,皮窩  一(方二寸半,繫於竿上),用二人放,石重半斤。

凡炮,軍中之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守宜重,行宜輕,故旋風、單梢、  虎蹲,師行即用之,守則皆可設也。又陣中可以打其隊兵,中其行伍,則不整矣。  若燔芻糧積聚及城門、敵棚、頭車之類,則上施大球、火鷂、大槍以放之(雄軍  梢不可放,以其力小故也。其大球等,重及十二斤)。  ○隨炮動用  長木十二條(長一丈,徑三寸),木槓四條,簽頭木一十二條,大斧三具,  界索滑椽四十條,拐頭柱一十八條,皮簾八片,皮索一十條,散子本二百五十條,  救火大桶二,鐵鉤十八個,大木檻二百,界扎索一十條,水灑二個,拒馬二,麻  搭四具,小水桶二隻,唧筒四個,土布袋一十五條,界椽常一十條,鍬三具,氈  一領,三具,火索一十條。  右隨炮預備,用以蓋覆及防火箭。  ○火藥法  晉州硫黃十四兩,窩黃七兩,焰硝二斤半,麻茹一兩,乾漆一兩,砒黃一兩,  定粉一兩,竹茹一兩,黃丹一兩,黃蠟半兩,清油一分,桐油半兩,松脂一十四  兩,濃油一分。  右以晉州硫黃、窩黃、焰硝同搗,羅砒黃、定粉、黃丹同研,乾漆搗為末,  竹茹、麻茹即微炒為碎末,黃蠟、松脂、清油、桐油、濃油同熬成膏。入前,葯  末旋旋和勻,以紙五重裹衣,以麻縛定,更別熔松脂傅之。以炮放,復有放毒藥、  煙球法,具火攻門。  ○糞炮罐法  右先以人清磚槽內盛煉,擇靜曬乾,打碎,用篩羅細,盛在甕內。每人清一  秤用狼毒半斤,草鳥頭半斤,巴豆半斤,皁角半斤,砒霜半斤,砒黃半斤,班貓  四兩,石灰一斤,荏油半斤,入鑊內煎沸,入薄瓦罐容一斤半者,以草塞口,炮  內放以擊攻城人,可以透鐵甲中,則成瘡潰爛。放毒者仍以烏梅甘草置口中,以  闢其毒。

右虎蹲炮,用前後腳柱四(前長一丈八尺,上出山口六寸,裹以鐵葉,後長  一丈六尺五寸),下扇桄二(長八尺五寸,除仰斜,留四尺五寸),上會桄二  (長八尺五寸,除仰斜,留四尺五寸),下會桄二(長一丈三尺,除仰斜,留九  尺),軸一(長七尺,徑一尺),罨頭木三(長七尺,徑一尺),楔十六(長一  尺八寸,闊四寸,厚三寸),梢一(長二丈五尺,大徑四寸,小徑二寸八分),  鴟頭木一(長二尺五寸,闊七寸,厚三寸),極竿一(長二丈三尺,大徑四寸,  小徑二寸八分),鐵雙蠍尾一(長一尺二寸,重二斤),鐵束二(每個重七兩,  圍七寸),狼牙釘十八,弦子二(長二十五尺,十二子用麻皮一斤八兩),皮窩  一(長八寸,闊六寸),縶索六(長五十尺,每條用麻二斤八兩),拽索四十  (長四丈,每條用麻四斤)。  凡一炮,七十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十二斤。

右燕尾炬,束葦草,下分兩岐,如燕尾,以脂油灌之。發火,自城上縋下,  騎其木驢板屋燒之。  飛炬,如燕尾炬。城上設桔槔,以鐵索縋之下,燒攻城蟻附者。  鞭箭,用新青竹,長一丈,徑寸半,為竿,下施鐵索,梢系絲繩六尺。別削  勁竹,為鞭箭,長六尺,有鏃。度正中,施一竹臬(亦謂鞭子)。放時,以繩鉤  臬,系箭於竿,一人搖竿為勢,一人持箭末激而發之。利在射高,中人如短兵。  放火藥箭,則如樺皮羽,以火藥五兩貫鏃後,燔而發之。

右鐵火牀,制用熟鐵,長五六尺,闊四尺。下施四木輪,以鐵葉裹之。首貫  二鐵索,上縛草火牛二十四束。自城縋下,燒灼攻城者,並可夜照城外。  遊火箱,以熟鐵如籃形,盛薪火,加艾蠟,以鐵索縋下,燒灼穴中攻城人。  行爐,熔鐵汁,舁行於城上,以潑敵人。

右引火球,以紙為球,內實磚石屑,可重三五斤。熬黃蠟、瀝青、炭末為泥,  周塗其物,貫以麻繩。凡將放火球,只先放此球,以準遠近。  蒺藜火球,以三枝六首鐵刃,以火藥團之,中貫麻繩,長一丈二尺。外以紙  並雜葯傅之,又施鐵蒺藜八枚,各有逆須。放時,燒鐵錐烙透,令焰出(火藥法:  用硫黃一斤四兩,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兩,瀝青二兩半,乾漆二兩半,搗為末;  竹茹一兩一分,麻茹一兩一分,剪碎,用桐油、小油各二兩半,蠟二兩半,熔汁  和之。外傅用紙十二兩半,麻一十兩,黃丹一兩一分,炭末半斤,以瀝青二兩半,  黃蠟二兩半,熔汁和合,周塗之)。  鐵嘴火鷂,木身鐵嘴,束桿草為尾,入火藥於尾內。  竹火鷂,編竹為疏眼籠,腹大口狹,形微修長。外糊紙數重,刷令黃色。入  火藥一斤,在內加小卵石,使其勢重。束桿草三五斤為尾。二物與球同,若賊來  攻城,皆以炮放之,燔賊積聚及驚隊兵。

右放猛火油,以熟銅為櫃,下施四足,上列四捲筒,捲筒上橫施一巨筒,皆  與櫃中相通。橫筒首尾大,細尾開小竅,大如黍粒,首為圓口,徑寸半。櫃傍開  一竅,捲筒為口,口有蓋,為注油處。橫筒內有拶絲杖,杖首纏散麻,厚寸半,  前後貫二銅束約定。尾有橫拐,拐前貫圓。入則用閑筒口,放時以杓自沙羅  中挹油注櫃竅中,及三斤許,筒首施火樓注火藥於中,使然(發火用烙錐);入  拶絲,放於橫筒,令人自後抽杖,以力蹙之,油自火樓中出,皆成烈焰。其挹注  有碗,有杓;貯油有沙羅;發火有錐;貯火有罐。有鉤錐、通錐,以開通筒之壅;  有鈴以夾火;有烙鐵以補漏(通櫃筒有罅漏,以蠟油青補之。凡十二物,除錐鈴  烙鐵汁,悉以銅為之)。一法:為一大捲筒,中央貫銅胡盧,下施雙足,內有小  筒相通(亦皆以筒為之),亦施拶絲杖,其放法準上。凡敵來攻城,在大壕內及  傅城上頗眾,勢不能過,則先用藁為火牛縋城下,於踏空版內放猛火油,中人  皆糜爛,水不能滅。若水戰,則可燒浮橋、戰艦,於上流放之。(先於上流簸糠  秕熟草,以引其火)。

  右霹靂火球,用幹竹兩三節,徑一寸半,無罅裂者,存節勿透,用薄瓷如鐵  錢三十片,和火藥三四斤,裹竹為球,兩頭留竹寸許,球外加傅葯(火藥外傅葯,  注具火球說)。若賊穿地道攻城,我則穴地迎之,用火錐烙球,開聲如霹靂,然  以竹扇簸其煙焰,以薰灼敵人(放球者合甘草)。  一說用幹艾一石燒煙,亦可代球。右地聽,於城內八方穴地如井,各深二丈,勿及泉。令聽事聰審者,以新甕  自覆於井中,坐而聽之。凡賊至,去城數百步內,有穴城鑿地道者,皆聲聞甕中,  可以辨方面遠近。若審知其處,則鑿地迎之,用薰灼法(法具霹靂球說)。

託叉,火鉤,火鐮,鐵貓,氈,甕,柳罐,柳水灑,右常置城上。託叉、火鉤、火鐮、鐵貓、濡氈以救焚,甕、柳罐以貯水,唧筒以使水。木燈籠,鐵燈籠,燈搭子,蠟燭,樺燭,油,右常置城上,用以照夜,防賊攻城。鍬,,鐵鏟,大斧,牛皮,石灰袋,右常置城上。鍬、、鏟、斧、牛皮以應緩急,石灰袋飄揚以害蟻附攻城人。以上並常用,更不圖形。其他守城器械守城器械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就它們在守城戰中的作用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反擊式、偵聽式、抵禦式、撞擊砸打式、燒灼式、滅火式等六大類器械。  反擊式守城器械主要有拋石機、牀弩。  偵聽式守城器械在宋代稱甕聽,在明代稱地聽,兩者所用的基本方法相同:當敵軍前來攻城時,城內的守軍便在主要通道上挖掘地穴如井,可深至二丈,爾後用蒙有生牛皮的嶄新而無裂縫的陶甕覆於井口,命聽覺靈敏的士兵輪流值班,以耳貼陶甕,傾聽有無異樣聲音。因為如果敵軍要想挖掘地道攻城,那麼就會產生因挖掘地道而造成的振動聲音,守城士兵聽到後,即報告值班官員,在相應的地段,採取防禦和反擊的措施。  抵禦式守城器械甚多,其中有張掛於垛口外側的木幔、布幔、皮簾等,豎立於城牆上的竹立牌、木立牌、篦籬笆、皮竹笆、護城遮架等遮擋器械,以遮擋攻城敵軍射來的箭鏃和擊砸的石塊;有加強城門和城垛防禦的插板、暗門、槎牌、塞門刀車、木女頭和木女牆等,以便在城門、女牆被摧毀時,使用這些器械進行應急性的補救,阻止敵軍從突破口沖入城內;有託阻敵軍雲梯近城的叉桿、抵篙等。

撞擊砸打式守城器械,有撞毀敵軍雲梯和尖頭木驢的撞車和鐵撞木,有擊砸敵軍人馬和攻城器械的各種檑木(包括夜叉檑、磚檑、泥檑、木檑、車腳檑)、奈何木、墜石、狼牙拍等。  燒灼式守城器械有鐵火牀、遊火鐵箱、行爐、猛火油櫃、燕尾炬、飛炬、金火罐等,它們或以猛烈火焰、或以燒熔的鐵汁燒灼敵軍的人馬和攻城器械。  滅火式守城器械有水囊、水袋、麻搭、唧筒、溜筒等。它們的作用是在敵軍焚燒城門、城樓時,將火澆滅。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守城器械,如鉤取敵軍士兵和器械的飛鉤、鐵提鉤、絞車,供守城士兵上下城牆用的吊機、吊車、繩梯,抵禦從地道中攻城的風扇車、土色氈簾等。  除專用於守城的器械外,障礙器材也大多用於守備堅城和要塞。  障礙器材有阻止敵軍行動的鐵蒺藜、拒馬、鹿角木、〔chou抽〕蹄、地澀等(見圖14)。  鐵蒺藜又名扎馬釘,因其外形與蒺藜相似而得名。它有四個尖銳的刺鋒,形如雞爪,每個刺鋒長四五釐米,中央有孔,可用繩穿聯,以便攜帶和布撒。作戰時,將其撒佈在敵軍必經之路和城郭周圍的通道上,刺扎敵軍人馬。

1扌芻蹄 2地澀 3陷馬坑 4鐵蒺藜 5鐵菱角 6鹿角槍 7拒馬木槍 8鹿角木  圖14 障礙器材  拒馬是一種可移動的木製障礙物。它用直徑為二尺的大圓木為橫杆,長短視需要而定。大圓木上作十字鑿孔,安上數根一丈長的木杆,上端削尖,作為橫杆的支架,設在城門、巷口和要道,阻止敵軍人馬的行動。  鹿角木是選擇堅硬木料製成的,上多枒叉尖刺,形同鹿角,長數尺,埋入地中一尺多,專刺敵軍戰馬之足。漢代開始使用,後來稱它為鹿砦〔zhai寨〕。  扌芻蹄是先用四根直徑為七寸的大方木製成方框,框上釘有許多逆須釘,爾後將其放在敵騎通向城郭的必經之路上,使敵騎觸釘而倒。  地澀是在一塊木板上密釘許多刺釘的障礙器材,通常放在敵騎通向城郭的必經之路上,扎刺戰馬之足。  明代中期以後,地雷和水雷等爆炸性器材,也大量用於城郭和要塞守備之中。  在高大堅固的城郭面前,進攻者也並非無能為力。相反,中國古代的軍事技術家,又製備了各種攻城器械。  (4)攻城器械  古代攻城器械雖然名目繁多,但是就其作用而言,可分為遠距離攻擊式、偵察瞭望式、接通式、遮擋式、抵近摧毀式、攀登式等六大類。  遠距離攻擊式器械有拋石機、牀弩與火攻器具等。它們可以在較遠的距離上拋射石塊、發射箭鏃、放縱帶有火攻之物的火禽、火獸,殺傷  守城士兵、摧毀和焚燒城防設施,為攻城士兵打開通路。火器廣泛使用後,便在攻城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器具, 中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