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生平詳述[二]

來自專欄藝術之家

第一階段:1891年-1917年大事件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12月17日未時出生於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

1893年,隨母親馮順弟前往台灣其父胡傳住所。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母親離開台灣返回上海,後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績溪縣上庄村,進家塾讀書。父親胡傳在吉林、台灣等地做官,甲午戰爭後病逝於福建,當時胡適剛剛4歲。

胡適故居

胡適父親胡傳(左)。胡適母親馮順弟(右)

1904年(光緒三十年),與江冬秀訂婚,從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小學堂。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進澄衷學堂。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考取中國公學。

胡適在康乃爾大學時的照片

1908年(光緒三十三年),入中國新公學,兼任英文教員。1910年(宣統元年),留學美國,入康奈爾大學選讀農科。

1912年2月6日他給章希呂寫信談到,康大政治文學不是強項,他想學政治文學,想到哈佛或者哥大或者威斯康星去學習。

1914年6月17日,胡適完成了八個學期的學習,參加康乃爾大學的本科畢業典禮,獲學士學位。胡適讀書用功,本科第四年已經在研究部讀研究生的課程,主修依然是哲學。本科畢業後,胡適沒有離開康大,而是在研究部又讀了一年,直到次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為止。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

1915年暑假對實驗主義作了一番系統閱讀和研究之後,胡適決定轉學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向杜威學習哲學。

1915年9月20日,胡適離開了讀書、生活了五年的康乃爾,次日抵達紐約,註冊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研究部,隨從哲學家約翰.杜威讀博士。

胡適在康乃爾大學時的照片

1915年胡適轉學的一個直接因素是他申請延長康大哲學系獎學金被拒,理由是他「在講演上荒時廢業太多」。7月11日,他在給母親寫信的時候報告了他想去哥大的七個理由。其中第一個理由就是講康大所在地是一個小城,他想到紐約去看看美國的大城市,第三個理由是紐約是大城市,書籍比較多,第七條就是哥大哲學教授杜威是此邦的哲學泰斗,他想投奔他的門下。顯然他已經選擇了要去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

《胡適留學日記》

胡適留美的七年,是他一生中極為重要的一段經歷。關於這段經歷,胡適留下一本日記,最初的名字是《藏暉室札記》。這些日記最早以連載的形式刊登在《新青年》雜誌上。究其原因,大概是陳獨秀當年主編《新青年》的時候缺稿件。後來《藏暉室札記》經過整理出版單行本,由亞東圖書館出版,再後來商務印書館將其改名為《胡適留學日記》。現在這本書的原始手稿本已經被找到。

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

同年,通過哲學博士學位的最後考試,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回安徽績溪與江冬秀結婚。

1917年5月22日,經過哥大近兩年的學習,再加上康乃爾大學研究部就讀的兩年,讀研四年的胡適考過博士論文的最後考試(亦即論文答辯),完成了自己在美國的全部學業,準備打道回府。

1917年6月18日胡適離開美國,入加拿大境,於21日登「日本皇后」輪,從太平洋向西回國。歸時便是來時路,如同當年赴美一樣,船過日本時,又經橫濱、神戶等地,終於7月10日到達上海。胡適自1910年8月16日離滬,至7月10日返滬,太平洋上一個漫長的來回,差一個月零六天就是七年。胡適由美歸國後,於7月下旬回家鄉績溪省親,8月末離開家鄉赴京。

9月5日抵上海。他在當天寫給母親的信中說:「兒今日到上海,擬住兩日即去北京,約廿三可到。」這裡所說的「廿三」,是農曆七月二十三 。據胡適到京寫給母親的「北京第一號」信,他是9月10日( 農曆七月二十四 )午後抵達北京。由此可知,胡適自9月10日開始入住北京大學教員宿舍。

1917年的北大,在景山東街馬神廟四公主府。第一院沙灘的紅樓尚在建造中,朝南的大學正門還沒建成,因此,師生進出都是從西邊的便門。進門後朝北,是教學區,朝東是一帶平房,這平房用作教員休息室,每人一間。胡適有一間。由於教員中有好幾位屬兔,因此,平房還擁有一個雅稱——「卯字型大小」。但據周作人《知堂回想錄》所記「卯字型大小」的名人,教員休息室只是教授們課前預備的地方,並非住所。西邊的便門那裡,卻是寄宿舍的所在,胡適當年就住在寄宿舍里。

第一院沙灘的紅樓

在北大教員宿舍大約住了一個月,為了不受人多干擾,便在大學附近竹竿巷,與同事高一涵合租了一個房子。房子本來是高一涵租住的,因為是安徽老鄉關係,彼此又談得來,遂商定與之合租。

1917年9月30日胡適給母親的信中說:「適現尚暫居大學教員宿舍內,居此可不出房錢。飯錢每月九元,每餐兩碟菜一碗湯,飯米頗不如南方之佳,但尚可吃得耳。適意俟拿到錢時,將移出校外居住,擬與友人六安高一涵 君。」在同一信中,他又說:「適之薪金已定每月二百六十元。所同 居高 君亦好學之士。所居甚僻靜,可以無外擾,故欲移出同居也。彼處房錢每月不過六元,每人僅出三元耳。合他種開銷算起來,也不過每月四五十元之譜。」從這信中,可以知道,雖然還住在教員宿舍,但他已經外出考察過擬租住的房子,發現高 君所租的房子「所居甚僻靜,可以無外擾」,而且「房錢每月不過六元」,與 高 君合租,「每人僅出三元耳」,便決定與之合租。

在這個合租屋裡,胡適將七年前(參加留美考試)在績溪會館認識的看門人閻海請來做廚子(此後一直在胡家幫傭,直到中風去世),同時將二哥的長子思聰也帶在身邊自學。

1917年底,亞東圖書館店員、績溪人汪原放到北京,幫助三井洋行推銷華文打字機,擬住績溪會館。未料會館已無空房。經同鄉胡翼謀介紹,住到高一涵、胡適合租的竹竿巷一廬,從12月初住到第二年一月中。正好這段時間,胡適回里完婚,彼此倒也兩不相擾。

第二階段:1918年-1936年大事件

1918年2月11日,胡適叫廚子準備了幾個菜,為高先生送行。此後,高先生即搬出,房子由胡適一人租住了。兩人合租的時間,大約有四五個月。高先生走後,胡適說:「自從高 先生走了之後,沒有人可以談談。所以很覺得寂寞冷清,所以很有點想家。」(胡適1918年2月19日至母親信)。

竹竿巷,與同事高一涵合租了一個房子

1918年2月25日至母親信中,詳細報告了失竊的物品,計有狐皮馬褂一件,外國襯衫幾件,罩袍一件,單衣幾件,帽子兩頂,茶壺一把,剃刀一盒,鏡子一面,洋襪幾雙,千里鏡頭兩個,破表一隻,以及其他一些小零碎。胡適在這信中還手繪了一個住房布局略圖,可以略見此房的大致情況。胡適抱怨說:「北京的房子都沒有高牆,故易於爬進爬出。」而這一天是正月十四 ,元宵節的前夜,胡適又因睡得太遲太沉,所以沒有聽到響聲。

1918年3月6日,他在給母親信中說:「此間太寂寞冷靜了,不久就要搬家。現尚不曾租到合意的房子。」由此可知,他很快又搬了一個地方,那地方便是南池子緞庫衚衕後身8號。

1918年3月11號,他在給母親的信中報告:「今天下課後,又去尋房屋。尋了兩處,一處有房十七間,價錢太貴了,房子又太舊了,故不曾和他還價。一處有房子十八間,都還新,似乎還合用。我問他價錢,他開口要二十五元一月,大約二十一二元可以租下。明天再去問問看,若可讓至二十元,我便租了。現住的房子太壞了,太不緊密了,所以要搬家。」3月27日 ,又在給母親信中說:「我還沒有搬家,大概七日內可搬出。」在 4月2日 的信中報告說:「我已於卅日搬入新寓居住。此屋很好,入校既便,出城也便。」

1918年3月30日,胡適搬入緞庫衚衕後身8號。這時跟隨他一起住的有廚子閻海,侄兒思聰,由漢口來京遊玩的表弟曹勝之(他3月23日 到京,住了一個多月)。

1918年6月11日或12日(端午節期間),江冬秀隨哥哥江耘甫來到北京。為了照顧母親病體,結婚後,胡適一人返京,將冬秀留在了母親身邊。但考慮江冬秀年近三十,若再不出來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質,日後與同事們的知識女眷們交往會增困難,因此,聽說耘甫老舅端午期間要來北京,他便希望冬秀能一同來京。不過此事頗費周折,母親希望他暑假回家親自接冬秀(實際是希望兒子能回家多住幾日),而他以暑期有任務為由,希望冬秀隨耘甫同來;後來又聽說母親病重,不放心,遂決定還是等寒假時回家一同來京。總之,反反覆復,破費腦筋。最後,還是母親理解兒子,讓冬秀隨耘甫一同來了。

在緞庫衚衕,除了思聰(那時已經考入北京美術學校),1918年冬,胡思永(三哥之子)、江澤涵(江冬秀之堂弟)也都來同住。

1918年9月14日起 ,高一涵、張祖訓兩位同事也搬來同住。

南池子緞庫衚衕後身8號

1918年7月14日,胡適先生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一號上發表文章《貞操問題》,對近來報端登載稱頌貞節烈女殉夫而自殺的文章嚴辭抨擊。

1918年7月20日,胡適在《每周評論》第三十一號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文章說:現在輿論界的大危險,就是偏向紙上的學說,不去實地考察中國今日的社會需要究竟是什麼東西。

1919年,接辦《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挑起問題與主義論戰。

1919年3月16日胡思祖(祖望)出生。

1919年,史量才、胡適、蔣夢麟、陶行知

1920年,離開《新青年》,在南京大學暑期學校講學。

1920年,胡適、蔣夢麟、李大釗等七人聯名發表《爭自由的宣言》:「我們不願意談政治,但實際的政治卻來妨害我們。」因而,我們便產生一種徹底覺悟,首先要依靠人民的覺悟。如果沒有養成「思想自由評判的真精神,就不會有肯為自由而戰的人民;沒有肯為自由而流血流汗的人民,就絕不會有真正的自由。」

1920年2月2日,胡適啟用新式標點符號。當時的教育部正式頒行。這個議案先說明了使用標點符號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種符號,包括句號、點號、分號、冒號、問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注號、私名號、書名號共12種。胡適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是我國最早用新式標點的書。胡在書出版時,特送了一本給章太炎,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胡適敬贈」,在兩人名旁,各加了一條黑杠符號。

1920年4月11日,書信《論女子為強暴所污》。

1921年夏,胡適搬入鐘鼓寺十四號居住。1921年,作《杜威先生與中國》。

鐘鼓寺衚衕在北河沿,位於北京大學東北,比南池子緞庫衚衕離學校更近

1920年8月16日 又添女兒素斐。

1921年6月16日,胡適在給《吳虞文錄》作序中首次提出「打孔店」。此後,這一口號在新文化運動中廣泛流傳使用,衍成「打倒孔家店」。其實際含義是要打倒孔子、儒學、後儒和禮教。1921年12月17日 二兒子胡思杜降生。

1922年,胡適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

1922年,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創辦《努力周報》。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與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梁漱溟等聯名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

1922年,胡適

1922年5月17日清室宣統帝打電話來邀胡適進宮,當時約定了5月30日進宮。30日上午,胡適從神武門進宮,在養心殿見著清末帝溥儀並進行了深入的交談,關於政治、軍事以及個人發展事宜。

1924年,與陳西瀅、王世傑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

1925年2月參加北京善後會議,並參與起草部分會議文件。

1926年,胡適租住陟山門6號,原為林長民住所。1926年春胡適與其師郭秉文等人在美國發起成立華美協進社。遊歷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諸國。開始歐遊,直到1927年春歸國。

1927年,正式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與徐志摩等組織成立新月書店。在上海蔣介石與宋美齡婚禮上結識蔣介石。

1928年,創辦《新月》月刊,任中國公學校長。

1928年,創辦《新月》月刊

1929年4月,胡適在《新月》雜誌上發表了《人權與約法》一文,批評國民黨的訓政和國民黨沒有「保障人權」,提出「快快制定約法以保障人權」,7月,羅隆基在《新月》雜誌上發表《論人權》一文,他說:「人權破產,是中國目前不可掩蓋的事實」,主張「國家的主權在全體國民任何個人或團體未經國民直接或間接的許可,不得行使國家的威權」。政府「應對全民負責」。「法治的根本原則是司法獨立。」「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國民應有思想、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的自由」等等。羅隆基同時還提出了「專家政治」的觀點。他說:「只有專家政治,才能挽救現在的中國」,「國家一切行政官吏的選用,應完全以才能為根據」。 隨後發表《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

《人權論集》交新月書店出版

1930年,胡適、羅隆基、梁實秋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文章結集為《人權論集》交新月書店出版,後被國民黨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們走那條路》中提出:「要剷除打倒的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五大仇敵」。

1930年11月底,胡適由上海回到北京,再任北大 教授。

1930年11月底租用了景山後門米糧庫衚衕4號。1931年到1937年抗戰,米糧庫4號成為許許多多親戚朋友的臨時棲身之所,徐悲鴻、徐志摩、丁文江等友人,石原皋、胡成之等親戚甚至長期住在那裡。

1931年1月25日,胡適應青島大學的楊振聲、梁實秋、聞一多杜光塤等友人的邀請,由上海乘船到了青島。在青島,胡適受到了楊振聲、聞一多、梁實秋、杜光塤等友人的盛情款待,並於27日下午應時任青島大學校長的楊振聲之請,在青島大學作了題為《文化史上的山東》的演講。

27日晚上,周鍾麒及杜光塤在順興樓設宴,宴請胡適等人。

當晚胡適乘濟南的火車,擬到濟南與時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的何思源協商請楊振聲、梁實秋等人離開青島大學到北京大學任教事,並經濟南轉乘津浦線列車回北平。

胡適發表在《獨立評論》上的文章

1932年胡適寫在北京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

一個國家的強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鐵律的。我們今日所受的苦痛和恥辱,都只是過去種種惡因種下的惡果。我們要收將來的善果,必須努力種現在的新因。

一粒一粒的種,必有滿倉滿屋的收,這是我們今日應該有的信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是初涉人世的青年都有的想法,但現實往往是勞而無獲,因此理想也就喪失,心靈也就麻木了。

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

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

胡適發表在《獨立評論》上的文章

1932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並邀蔣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灝創辦《獨立評論》,胡適先後共為其撰寫了1309篇文章。

1933年3月2日《胡適日記》:「晚上到張學良將軍宅吃飯,他說,南凌已失了。他說,人民痛恨湯玉麟的虐政,不肯與軍隊合作,甚至危害軍隊。……我忍不住對他說:事實的宣傳比什麼都更有力。我們說的是空話,人民受的苦痛是事實,我們如何能發生效力?最後是你自己到熱河去,把湯玉麟殺了或免職了,人民自然會信任你是要真心救民。……張將軍只能嘆氣撒謊而已。國家大事在這種人手裡,那得不亡國?十幾年前,我曾說,『中國不亡,世無天理』。今日之事,還有何說!」

1933年3月13日《胡適日記》:「五點見蔣先生,談了兩點鐘。他自認實不料日本攻熱河能如此神速。他估計日本須用六師團人,故國內與台灣均須動員。『我每日有情報,知道日本沒有動員,故料日本所傳攻熱河不過是虛聲嚇人而已。不料日本知道湯玉麟、張學良的軍隊比我們知道清楚的多多!』這真是可憐的供狀!誤國如此,真不可恕!」

1933年4月9日,上海《申報》的「人壽保險專刊」第四期,刊出了胡適的一幅題詞,堪稱中國知名學者向國人推薦人壽保險的一次「先例」。 題詞如下:

人壽保險含有兩種人生常識:第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壯年要做老年的準備,強健時要做疾病時的計劃。第二,「日計不足,歲計有餘」,所以微細的金錢,只須有長久的積聚,可以供重大的用度。

以胡適為「金字招牌」來宣傳人壽保險,招徠投保民眾,當然用心良苦。在當時中國保險業尚不發達,國外保險公司尚佔據中國保險業主體的情勢之下,讓知名學者胡適來作號召,頗合時宜。

上海《申報》的「人壽保險專刊」第四期

眾所周知,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作為「開風氣之先」的新派學者代表人物的胡適,在推行中國社會現代化方面可謂不遺餘力,且影響力也日漸高漲。從推行白話文、簡化字、標點符號開始,到講求科學、提倡文明等各個方面,胡適均身體力行,向國人倡導現代化生活方式與理念。與1920年代倡行節育類似,此刻推薦民眾參投保險,實際上也是在倡導一種穩健的公眾理財方式,胡適也算「開風氣之先」了罷。

胡適也算得上中國最早一位人壽保險代言人了。

1934年,這座由美國建築師墨菲設計而成

1934年11月4日和11月5日兩天,學校隆重舉行19周年成立紀念暨大禮堂圖書館落成典禮。胡適應邀參加慶典,並發表演說。該講演的講詞後刊登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刊》1934年第20期(11月16日出版)「成立紀念及新建築落成專號」。

1935年1月4日,抵達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多次要求出任駐日本大使未果。

1936年元旦蔡元培先生復胡適等學人聯名函,對發動集資在青島建屋以為蔡元培「頤養著作」表態「決然謝絕」 :諸君子的用意,在對於一個終身盡忠於國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作一種紀念,抽象的講起來,這種對於公爾忘私的獎勵,在元培也是極端贊成的。但現竟以這種獎勵加諸元培,在元培能居之不疑么?

第三階段:1937年-1962年大事件

抗戰期間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打響。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

在極度緊張的局勢下,北平市市長秦德純匆匆邀請文化界代表胡適、傅斯年、梅貽琦等人,在北平市政府商討形勢對策。胡適剛剛在4月18日的《獨立評論》復刊號上,發表了關於抗日與國際新形勢的政論文章《日本霸權的衰落與太平洋的國際新形勢》,預言日本稱霸東亞與西太平洋的日子即將終結。七七事變讓胡適有些震驚。他在會上堅持在《獨立評論》復刊號上的觀點。

7月9日,胡適和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等人乘火車取道天津南下。兩天後,胡適夫人江冬秀在葉公超、饒毓泰、梁實秋、姚從吾等人陪同下,撤離北平,暫留天津租界。7月11日,胡適抵九江,登上廬山。當日下午,蔣介石就舉行茶會,接見了胡適。茶會上,胡適慷慨激昂地向蔣介石陳述七七事變後民眾情緒憤激的情形,主張不能放棄河北。

7月18日,胡適在廬山寫了《獨立評論》第二百四十四期的《編輯後記》,再次表示:盧溝橋事件很少可以無條件地當為地方事件解決的可能,我們須有大規模的準備。這次我們不能有所割讓,如此則又回到兩年前的局面了,那還了得!胡適鄭重表示,完全支持並服從全面抗日的決策。不過,胡適儘管抗擊日寇的態度很堅定,言論也堅強有力,其內心深處仍對中國的抗戰能力深懷憂慮。他的理智和責任心,促使他在全面抗戰之前,為謀劃最後的和平努力,以爭取時間積極備戰,為殘酷的戰爭積蓄有效力量。

7月28日,胡適下廬山,飛往武漢。

7月31日,日本飛機轟炸天津南開大學,天津民眾傷亡慘重。胡適極其憤怒地予以聲討,還發了電報給在東京的孟祿博士。孟祿博士是世界教育聯合會的會長,正在東京主持世界教育聯合會第七屆大會。胡適要求他在8月2日的開幕式上揭露日軍在天津的暴行,並予以譴責與道義制裁。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鎮守盧溝

8月6日,蔣介石再次邀胡適晤談。胡適建議蔣介石不要斷絕與各國的外交路線,在大戰前再作一次和平的努力,以贏得時間,充足戰備,以備最後與日本決戰。

8月19日蔣介石要求胡適即日前往美國爭取美方對中國的支持。

8月13日,上海戰火重燃。

8月17日,胡適被聘為國民黨國防參議會參議員,參加了國民黨國防參議會第一次會議。從此,一介書生胡適走進他一貫遠離的廟堂。

8月19日,汪精衛告知胡適,中樞擬開釋陳獨秀。至此,胡適與友人經多日努力,讓老朋友陳獨秀重獲自由。

9月7日,蔣介石再邀胡適,交給他奔赴國難的任務:以非官方身份,去歐美訪問,做抗日宣傳與外交聯絡工作,爭取歐美民主國家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與支持。並派錢端升、張忠紱作為他的助手,開展工作。

起初,胡適向蔣介石表示,在國家危難之際,他願留在南京,與國家和人民共存亡。豈能逃離戰場,作閑人遊走海外?但蔣介石反問他,你不是建議我不能放棄外交,爭取世界民主國家對抗日的支持嗎?我主意已定,準備上路吧。此刻,又經老友王世傑和學生傅斯年的勸說,胡適不好再推辭。

9月8日,胡適向汪精衛、陶希聖等人辭行。

胡適到白宮拜訪了美國總統羅斯福

9月20日,胡適再登飛機,經呂宋島、馬尼拉、關島、威克島、中途島、夏威夷、檀香山,七次起落之後,於26日到達美國重鎮舊金山。

9月29日和30日,胡適又分別在「公共福利俱樂部」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作了演說——《中國能打勝嗎?》。聽者踴躍,氣氛熱烈,盛況空前。

10月1日,胡適應加州舊金山哥倫比亞廣播電台的邀請,作了題為「中國處在目前危機中對美國的期望」的演說。胡適說,他相信美國人民是厭惡戰爭、熱愛和平的,也相信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保衛祖國的鬥爭是寄予同情的。但中國沒有權利冀求別國加入東方目前正在進行的戰爭,他本人對美國人民廣泛要求置身於戰爭之外的願望表示理解。

10月8日,胡適又到華盛頓,先拜會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王正廷告訴胡適,聽了演說《中國處在目前危機中對美國的期望》後,他一直很激動。

10月20日,在王正廷大使的陪同下,胡適到白宮拜訪了美國總統羅斯福。

11月13日,胡適在紐約外交政策協會,又作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說——《遠東衝突後面的問題》。胡適強調,日寇侵略中國,不僅與中國國家、民族的合法生存發生巨大衝突,而且與新世界的秩序契約、道德限制發生嚴重衝突。中國奮起抵抗與遏制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整個世界作戰」,是「為了維持國際間的法律與秩序,挺身作戰」。

1937年日本軍隊偷襲中國駐軍

12月13日,在紐約外交政策協會舉辦的「關於遠東戰爭討論會」上,胡適發言宣告,面對日本無止境的侵略,中國是為自己的生存權利而戰。他指出,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面積相當於歐洲的五分之一,侵略者犯下許多殘害中國人民的陰謀罪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仇恨。此次發言,贏得了與會者的普遍同情和支持。結束美國之行,胡適又去往加拿大、英國、瑞士等地巡迴演說,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人民為何要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爭取各國人民與政府的同情和支持。

據統計,以非官方身份出訪的胡適,「共五十一天,共作五十六次演說」,平均每天一次以上演說。

1937年12月30日,胡適從大洋彼岸寫信給妻子江冬秀:心裡時時想著國家的危急、人民的遭劫,不知何日得了。我有時真著急,往往每天看十種報紙,晚上總是睡得很晚,白天又是要奔走。

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雙橡園駐美大使

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1939年10月6日,胡適在為匹茲堡大學「孔子紀念堂」揭幕時,發表演說;10月10日,在紐約世界博覽會講演《雙十節的意義》。

10月30日,在華盛頓出席「中國協會」的招待宴會時,發表《我們還要作戰下去》的演說。

1939年,胡適在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期間

10月31日,演講說「中國抗戰愈久,其地位亦愈強」。

11月11日,指國聯「不能執行職權」。

胡適在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期間

胡適在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期間

11月23日,又在新港發表關於中日戰爭的談話。胡適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演說,讓美國民眾知道:一、中國抗戰犧牲極大,但絕不投降;二、援助中國符合美國利益。

胡適在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期間

1942年9月8日,辭去駐美大使一職,旅居紐約,從事學術研究。

胡適在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期間

胡適在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期間

1942年7月國民政府在美國紐約市公祭抗日陣亡將士與死難同胞,時任駐美大使的胡適(前排右2)與國民政府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熊式輝(前排著軍裝者)一同出席。主席台正中樹立著一塊大大的靈位,上書「中華民國抗建殉難忠勇將士暨死難同胞之靈位」。在其兩邊書有一副輓聯「抗戰賴英雄想當年陷陣衝鋒百折不回斗愈奮 澤氛留偉績眾先烈成仁取義九京雖逝死尤生」。美國朝野的親中友好人士也一同出席了這次公祭活動。

1942年7月國民政府在美國紐約市公祭抗

1943年,應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

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學講學。

1945年,出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團代表在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的身份,在倫敦出席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會議,制訂該組織的憲章。

1945年9月3日,教育部長朱家驊致電胡適,言已推定他為北大校長,在他回國前,由傅斯年代理校務。

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6年7月29日,他與祖望一同飛回北平,開始入住王府井大街東廠衚衕1號。東廠衚衕1號是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的辦公地點。

11月28日,蔣介石向國民代表大會提出《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鄭重致詞,說明其要點,由大會主席團主席胡適接受。

12月25日,國民大會正式三讀通過憲法草案,國民大會閉幕,由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接受胡適遞交憲法。

1947年,1月24日蔣介石想請胡適出任中華民國考試院長和國府委員,但胡適堅持不肯加入國民政府而力辭。4月,王耀武托季羨林給胡適捎去信,致以敬意與問候,並邀請胡適在方便的時候蒞臨濟南作學術演講。旋即得到回信,胡適答應相機來濟南與教育界同行們共同研究山東的教育。

1948年,4月3日蔣介石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內閣制,實權在內閣,中華民國大總統應為虛位,請公正人士較佳,所以想叫中國國民黨支持無黨籍的胡適出馬競選行憲後第一任總統,等胡適當上總統後再任命蔣中正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胡適同意,但後來因國民黨中執會還是支持蔣介石選總統而變卦。

來賓在孑民堂前留影

1948年9月15日,北大校長鬍適與出席泰戈爾畫展的來賓在孑民堂前留影。前排右五徐悲鴻,右六胡適,左一季羨林,左二黎錦熙,左三朱光潛;第二排左三饒毓泰,左七鄭天挺,左八馮友蘭,左九廖靜文;第三排左五鄧廣銘

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用電台廣播呼籲胡適留下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不為所動,依然決定離開北平。

12月北平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邀請胡適在中南海懷仁堂商討是戰是和,胡適送了八個字和比戰難,堅持待變。

12月13日朱家驊、傅斯年、俞大維、陳雪屏四個人在南京設法派飛機去接胡適南下,胡適在13日時,本堅持不肯丟下北京大學不管。

12月14日在南京方面的勸說下同意離開。

1948年12月15日下午4點,傅作義派了部隊護送胡適到北京南苑國際機場乘蔣介石派來的專機匆匆離開,從此,與生活居住過近二十年的北京永別。夜裡十時到達南京明故宮機場。

國民黨軍官和當時受保護的重要人士都是

1949年,3月9日蔣介石派蔣經國赴上海訪胡適。

1949年4月6日胡適應中華民國政府要求,從上海搭威爾遜輪前往美國當說客,為和平解決國共內戰問題尋求美國政府的介入,但4月21日船抵舊金山,得知4月19日政府拒絕中共24項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渡江,此時局勢已定,胡適在美處處碰壁,而發表《共產黨統治下決沒有自由》,旅美時,與張愛玲相識,結下友誼。《自由中國》創刊,胡適任名義上的發行人。

6月7日新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閻錫山發表胡適為外交部長,但胡適拒絕上任。

1950年,三月初,胡適到華盛頓出席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會議,被推為該會幹事長。應聘為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6月23日主管亞太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約見胡適﹐試圖說服胡適出面領導流亡海外及台灣的反共親美的人士﹐以取代蔣介石的政權,胡適對此表示全無興趣。

1952年,胡適和蔣廷黻在紐約有意聯合組織反對黨以在台灣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適返台與蔣介石討論後,遭到蔣介石的反對,以致組黨失敗。

胡適與鍾莫德惠(左一)、國大秘書長洪蘭友(右一)代表國民大會致送總統當選贈書

1954年二月至三月,六十四歲的胡適到台灣參加「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擔任「臨時主席」。

1954年3月25日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蔣介石為第二任總統。

1955年,中國大陸掀起批判胡適運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胡適思想批判論文彙編》,胡適住在美國搜集了這八本書,認真作了批註。而批判胡適運動的起因,根據耿雲志的說法是:這句話我想是他一生里,講的最有失紳士風度的一句話,胡適說按照毛澤東當時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我估計這個話有可能傳到毛澤東的耳朵里,所以毛澤東非常決斷地發動一場全國規模的徹底批判胡適的運動。

1957年,11月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

1958年,4月返回台灣定居就任。自此,胡適多時往返台、美兩地。期間因為經濟關係,將《胡適文選》及《胡適自述》等所有著作,以買斷方式賣與出版公司。

1958年蔣介石與胡適在台北「國民大會」。

1959年,兼任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主席。

1960年,《自由中國》雜誌負責人雷震被捕,胡適參與營救雷震,不過並沒有成功,胡適一度受到株連,對此胡適留下三千字的日記說明始末。

1961年,2月胡適參加台灣大學校長錢思亮的宴會,剛抵達時感到身體不適,送至醫院脈搏跳至135次,痰中帶血,醫生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此次住院2月,後回家自養,但身體已日漸衰弱。

11月病情惡化,至台灣大學醫學院療養。

1962年,1月從台大醫院出院。

1962年台大醫院住院期間

此照片為胡適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1962年2月24日胡適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會議,此照片為胡適生前最後一張照片,在中央研究院開酒會時胡適於當晚因腦中風在台灣省台北市南港區過世。

胡適在台灣

10月15日,胡適安葬於南港中央研究院大門對面的山坡山

胡適葬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