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農曆八月,朱高熾即位。

本年十月,朝廷封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爲漢王世子。

同時,朱高煦的其他各子也均封王:

封朱瞻垐爲濟陽王;

封朱瞻域爲臨淄王;

封朱瞻垶爲昌樂王;

封朱瞻墿爲淄川王;

封朱瞻坪爲齊東王;

封朱瞻壔爲任城王;

封朱瞻?爲海豐王;

封朱瞻垹爲新泰王。

登基沒多久,朱高熾便病危,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就病死了。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被祖父立爲皇太孫的朱瞻基,也就是此時的皇太子,從南京奔喪到北京。

洪熙元年農曆六月十二(庚戌),即公元1425年6月27日,朱瞻基即位,是爲明宣宗。

朱瞻基登基之後,對二叔朱高煦的賞賜,比起其他王府來,總是更加優厚。

朱高煦有所請求或者建言、涉及朝政時,朱瞻基都會曲從他的意願。

朱高煦向朱瞻基要駱駝,朱瞻基就給他駱駝,並且給了四十頭;

朱高煦向朱瞻基要馬匹,朱瞻基就給他馬匹,並且給了一百二十匹;

朱高煦向朱瞻基要袍服,朱瞻基就給他袍服……

朱高煦要什麼,朱瞻基便給他什麼。

這樣的舉動,非但沒有讓朱高煦歡心鼓舞,反倒使他疑心重重。

宣德元年農曆八月初一(壬戌朔),即公元1426年9月2日,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派遣親信枚青祕密潛行到京師,約英國公張輔做自己的內應。

張輔(公元1375年~公元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朝重臣、名將,河間王張玉長子。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改張輔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位太師。

關於朱高煦約張輔爲其京師內應一事:

也不知道,朱高煦是如何考慮、如何計劃的;

也不知道,朱高煦和張輔的交情如何,對張輔瞭解多少;

也不知道,朱高煦起事時與張輔有沒有密約,有沒有向張輔通氣……

總之,這一邀約的結果是:

朱高煦派去張輔那裏的親信枚青,在黑夜之中,被張輔捉拿捆綁,張輔並把朱高煦造反的訊息立即上報了朝廷。

朱高煦當然不是傻子,他不會一個人獨自造反。

除派親信枚青潛入京師,約張輔爲內應之外,朱高煦還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人,讓他們在濟南造反,以爲響應。

另外,朱高煦還派人散發弓箭、槍刀、軍旗等物資,並下令管制其可以掌控的諸衛所,要求諸衛所盡全力奪取其所在周邊郡縣的畜馬。

同時,朱高煦還進行了機構設立、人事安排、職能分工、職銜授受等事項:

1.設立五軍都督府;

2.人事安排與職能分工:

指揮王斌領前軍;

韋達領左軍;

千戶盛堅領右軍;

知州朱恆(《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七作“朱煊”)領後軍;

朱高煦諸子(朱高煦共,十一子,第一子夭亡)各自分別監督一軍。

朱高煦自己親率中軍。

漢王世子朱瞻垣留居守藩。

指揮韋弘、韋興,千戶王玉、李智分領四哨。

3.部署妥當之後,又進行授職:

授予王斌、朱恆等太師、都督、尚書等官。

御史李浚是樂安人,因爲父喪,此時,他正在家守制。朱高煦起事後,召李浚前來,李浚已聞知其事,拒而未見。隨即,李浚棄家奔走,變易姓名,抄小道趕赴京師,向朝廷上告朱高煦造反一事。

李浚言及:

朱高煦兵勢洶洶,即日或可攻取濟南,然後,就會率兵進犯帝闕。

聞報之後,朱瞻基馬上升任李浚爲行在左僉都御史。

接着,朱瞻基立即派遣中官侯泰(一做太)帶詔書去見朱高煦。朱瞻基在賜書中言道:

前此,枚青來京,言及皇叔督責我之過失,朝廷並未相信。皇考至親,今惟二叔一人;我所可信任依賴者,也只有二叔一人。小人離間我叔侄骨肉,至此,我不得不向二叔披露我心中對您的誠懇。小人無法離間至親之情,但是,這類消息傳播開來,還是會讓民衆驚懼懷疑,處理不好,可能還會有人乘機暗地裏挑動事端。正因爲有此種種,所以,我不能不賜書略致其意,以備禍患暗生。還請二叔明鑑!

就朱瞻基給朱高煦的賜書看:

一、朱瞻基在第一時間,並沒有馬上就將朱高煦證據確鑿的謀反行爲定性爲大逆。

二、朱瞻基派人賜書朱高煦,似乎還是想緩和矛盾,不想大動干戈。

三、朱瞻基的這種讓步,可以解釋爲對骨肉親情的憐惜,可以解釋爲對叔父的懼怕,也可以解釋爲自信不足,還可以解釋地爲對朝廷實力的沒有把握,又可以解釋爲對蒼生的憐念,或可以解釋爲緩兵之計……究竟孰是孰非,最終的解釋,總歸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未完待續)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