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是太陽系四大類地行星之一,和地球一樣是一個岩石行星。它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赤道半徑為2439.7公里。水星也比太陽系中最大的自然衛星——木衛三和土衛六——小,儘管質量更大。水星由大約70 %的金屬和30 %的硅酸鹽材料組成。水星的密度在太陽系中位居第二,為5.427克/立方厘米,僅略低於地球5.515克/立方厘米的密度。如果將兩個行星的重力壓縮效應都考慮在內,製造水星的材料將比地球的材料密度大,未壓縮密度為5.3克/立方厘米,而地球為4.4克/立方厘米。

水星的密度可以用來推斷其內部結構的細節。儘管地球的高密度明顯是重力壓縮的結果,特別是在地核,但水星要小得多,其內部區域也沒有被壓縮。因此,要使它具有如此高的密度,它的核心必須是大的並且富含鐵。

地質學家估計水星的核心約佔其體積的55 %;對地球來說,這個比例是17 %。2007年國際天文界發表的研究表明水星有一個熔化的核心。核心周圍是一個由硅酸鹽組成的500 - 700公里(的地幔。根據水手10號水星探測器任務和地球觀測的數據,水星的地殼估計有35公里厚。水星表面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有許多窄脊,長達數百公里。據認為,這些是在地殼已經凝固的時候,隨著水星內核和地幔的冷卻和收縮而形成的。

水星的核心比太陽系中任何其他主要行星的鐵含量都要高,已經有人提出了一些理論來解釋這一點。最廣為接受的理論是,水星最初的金屬硅酸鹽比類似於普通的球粒隕石,被認為是太陽系岩石物質的典型,質量大約是當前質量的2.25倍。在太陽系的早期,水星可能被一顆質量約為1 / 6、直徑數千公里的小行星撞擊。撞擊會剝離大部分原始地殼和地幔,留下核心作為相對主要的組成部分。一個類似的過程,被稱為巨大撞擊假說,已經被提出來解釋月球的形成。

或者,水星可能是在太陽能量輸出穩定之前由太陽星雲形成的。起初它的質量是現在的兩倍,但是隨著原太陽收縮,水星附近的溫度可能在2500到3500℃之間,甚至可能高達10000℃。水星的大部分表面岩石可能在這樣的溫度下蒸發,形成一種「岩石蒸汽」的大氣,這種大氣可能被太陽風帶走。

第三種假設認為太陽星雲對水星增生的粒子造成了阻力,這意味著較輕的粒子從增生的物質中丟失,並且沒有被水星聚集。每一種假設都預測不同的表面成分,並且有兩項太空任務要進行觀測。2015年結束的信使號探測器發現地表鉀和硫的含量高於預期,這表明地殼和地幔沒有發生巨大撞擊假說和蒸發,因為鉀和硫會被這些事件的極端高溫趕走。將於2025年抵達水星的新探測器將進行觀測來檢驗這些假設。迄今為止的發現似乎支持第三種假設。然而,需要進一步分析數據。


水星內核佔比大小都是臆想,如果是真的,那麼就是,地球內核是富含重金屬且有宇宙中神奇魔力,而水星內核裏就像某些人腦裏一樣進的全是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