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所謂的機關槍,實際上指的是著名武器製造專家戴梓所設計的據說一種名為「連珠銃」的武器,為什麼說據說?就是因為這種武器到底存不存在,至今是一個未解之謎。

這種武器的第一次出現還是在數十年後的乾隆年間,紀曉嵐根據戴梓孫子的回憶才知道戴梓年輕時期,也是在康熙年間曾發明這樣一款武器,可武器的性能威力如何、武器的構造如何,甚至武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狀到底有無圖片或實物,什麼有效的線索都沒有,也許一切只是一個虛無的設想。

根據戴梓孫子殘存不多的回憶,這應該是一件外形如同琵琶,內裝28枚彈藥的火槍,每枚彈藥均以彈丸和發射葯提前包裝好,發射時每發射一枚子彈,第二發子彈就會從上方下落到發射筒中等待第二次發射,沒有詳細的機械構造,只有簡短的,無法與現實搭邊的回憶,在後人看來,以當時的技術,想完成這樣的構造輪轉幾乎是不現實的事。

1、至少從紀曉嵐的記錄來看,這根本不是什麼機關槍,充其量就是一扣一發的半自動火槍。

2、以當時的技術,如何實現子彈輪換上膛?從紀曉嵐的記錄來看,似乎彈夾垂直豎在發射筒上方,憑藉重力下落而時間子彈輪轉,這種機械設定近乎扯淡。

3、當時雖然已經開始出現後膛槍,但在當時還沒有完全解決密封性的情況下,後膛槍得不到有效推廣並且因此氣密性不佳無法保證射程,在沒有有效隔離和推送系統的傳導下,又如何保證第一枚發射葯爆炸時不會波及其他子彈的發射葯?

以上還僅僅是那個年代無法解決的幾個問題而已,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困擾後膛槍和機關槍發明的限制因素數不勝數。

也許戴梓的連珠銃,只是一個停留在圖紙上的,在那個年代完全不切實際的發明,也正因為無法設計出真正的實物,戴梓的這項技術開發在一開始就宣佈夭折,創作能力還不如戴梓的後人根據這「缺斤少兩」的發明更探索不出相關的技術難題,又模稜兩可的彙報給紀曉嵐,他的書中也只能記錄一些讓後人想像無比卻又無法成為實際的發明。


(現代機槍)

康熙被譽為「千古一帝」,縱然如此,很多人對康熙的一些政策還是不甚滿意,比如對於火器的使用,康熙並不積極。

康熙時期有位大臣,叫戴梓,發明瞭「機關槍」,而康熙卻棄之不用,這到底是為什麼?

康熙朝出現的「機關槍」,並不是現在這種機關槍

戴梓是個火器專家,其人博學多才,上懂天文地理,下知詩畫史籍,最突出的才能還是懂機械。

戴梓最大的功績就是發明瞭「子母炮」,曾經,來自比利時的南懷仁,誇口說「子母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老南花費了一年也沒有製造出來,而戴梓只花費了八天時間,就把子母炮發明瞭出來,康熙很開心,並取名為「威遠大將軍。」在後來平定準格爾部時,該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戴梓曾經發明瞭「機關槍」,但這機關槍,康熙並沒有採用。這機關槍叫「連珠火銃」,可以連續發彈28發。起初,戴梓把發明推薦給了康親王,後來康親王推薦給了康熙。

但是康熙看了這火銃後,問了些情況,然後暫時放棄了使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火銃可以連發28彈沒錯,但28槍打完後,子彈和火藥需要重新填充。那麼此槍威力如何呢?事實證明一般,射程很近,威力普通。

威力不大不說,此槍的造價成本還不低,要做成琵琶的樣子,內部構造複雜,整體結構龐大,單只連珠火銃的成本還相當高。

威力一般,成本又高,所以康熙放棄也不意外。但是,這樣放棄後,中國人就少了改進的空間和時間,武器裝備慢慢趨向落後。

戴梓科研能力出色,政治能力一般,被發配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任何產品都有一個完善的時間,槍械也是如此。就算連珠火銃威力小造價高,但如果給予時間,那麼一定有完善的巨大空間。

但是戴梓此人情商一半,政治能力一般,先是得罪了康熙欣賞的南懷仁,後來因為人直口快,常常針砭時弊,於是被康熙看不下,容不了,最後被發配到了東北,這一發配就是三四十年,而獻給康熙的連珠火銃也被丟盡了武器倉庫中,再難見天日。

康熙之後,雍正很有作為,但對於武器發展還是不重視。乾隆上臺後,大搞文字獄,貪污腐敗盛行,又搞什麼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於是,大清的槍械發展落後了很多。直到鴉片戰爭喫了虧,晚清才開始重新注重火器。

康熙對於連珠火銃的放棄,讓人感覺非常遺憾,如果成立一個所謂的「火器局」,讓戴梓等人負責,那麼大清很有可能在武器發展上走到世界前面,真是遺憾!

不過,康熙的舉動符合他的性格,創建偉大基業的人,大多都是極其自負之人,康熙也是如此,在他看來,弓箭在當時的威力還是很大的,沒有什麼戰爭是弓箭加大炮解決不了的。但,誰知道後來槍械的發展如此迅速,如此厲害呢?如果知道槍炮的發展會如此,康熙可能早已經重視火器發展了。

戴梓的發明自然是不錯的,但威力一般,造價高昂也是存在的,因此康熙放棄也在情理之中。但作為一個偉大的君王應該看得更遠,而康熙明顯有些守舊了,這導致後來大清的武器發展遠遠落後於歐洲。


據史學家,軍事學家分析,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我國就有人發明瞭一種叫做「連珠火銃」的武器,可被稱為最早的機關槍雛形,只可惜,康熙聽信了小人之言,未予採用。

康熙為何不用最早發明的機關槍?

發明這種「連珠火銃」武器的人名叫戴梓,明崇禎8年(163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其父名叫戴蒼,曾任明朝監軍,故而擅長製作軍械。受父親影響,戴梓從小熱愛軍事,常常閱覽父親的軍械製作圖,並進行實際製作。11歲的戴梓就曾經成功研製出了一種銃,能打百米之外的目標,被人稱為「天才火器發明家」。

康熙12年(1674年),朝廷下令由和碩康親王書傑為奉命大將軍,領兵進駐浙江討伐耿精忠。這時有人把戴梓推薦給了康親王,因其有製造軍械的才能,被康親王禮聘至軍中,並隨軍出征。此時戴梓獻上自己研製的最新火器——「連珠火銃」,它可以儲存28發火藥鉛丸,並且射出,填彈兩個程序連動進行,28顆鉛丸可以一次性連續射出,不用像洋槍那樣,打完一發再上藥,省去了其間的麻煩。因此,戴梓發明的這種「連珠火銃」在實際戰場上的殺傷力遠勝於當時的「洋槍」。

叛亂平定後,康親王書傑帶著戴梓到京師朝見康熙皇帝。康熙以戴梓有功,將其留在宮中,任命他為翰林院侍講,並專門研製火器。戴梓在宮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能,曾用8天時間製造出威力十足的衝天炮。清軍在平定噶爾丹的戰鬥中,使用了衝天炮,提高了戰鬥力,被康熙譽為「威遠將軍」,並將戴梓的名字,鐫刻於炮身上,以示紀念。

後來,戴梓無意間得罪了比利時來華的傳教士南懷仁。首先,南懷仁此前曾在康熙面前誇讚比利時的衝天炮,威力無比,康熙於是命令他製造,結果他花了一年時間,也沒有造成,後來戴梓在8天內就製造成功。南懷仁因此妒恨戴梓。其次,南懷仁和戴梓在編纂《律呂正義》時出現了意見分歧,而南懷仁也辯論不過戴梓。後來南懷仁以戴梓「私通東洋」之罪名將其告發,結果康熙信以為真,將戴梓全家流放至盛京(今瀋陽),同時下令將戴梓的所有發明包括「連珠火銃」,深藏於兵器庫中,禁止軍隊使用。

總結,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和其他的武器,如果被裝備於清軍部隊中,或許改寫歷史,至少在打擊侵略者的戰鬥中,清軍不那麼慘敗。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這裡的「機關槍」實際上是指連珠火銃,由清朝康熙年間的火器專家戴梓發明。當時,這種火銃能夠連續發射28發槍彈,具有射速快、準確度高等優點。然而,康熙最終卻棄之不用,其中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槍械自身問題,一個是政治問題。

槍械自身問題

戴梓出生於浙江杭州,自幼聰慧。成年後不僅精通兵法、天文,而且還擅長機械製造。他製造的火器之中,有一些甚至可以在百步之外精準擊中目標。

三藩之亂時,戴梓加入了清軍,成為了康親王傑書的部下。由於戴梓對戰爭局勢分析的非常透徹,所以傑書在戰爭結束之後把他推薦給了康熙。

在北京城,戴梓多次顯示出了高超的火器製造技術。

曾經,荷蘭人派遣使者送給了康熙一把「蟠腸鳥槍」,戴梓奉康熙命令迅速的仿製了10支出來。也因此,康熙還在荷蘭使者離開之前回贈給了人家幾支。

後來,戴梓發明瞭28發連珠火銃。

這種火銃類似於半自動步槍,子彈全部存於彈夾之中,《清史稿》中的記載如下;

所造連珠銃,形如琵琶,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凡二十八發乃重貯。

一次性可以發射28顆子彈,且火藥鉛彈都是自動填裝。所以,這種火器剛一發明,戴梓就通過康親王獻給了康熙,但奇怪的是,康熙並沒有任何反應。

實際上,這種火銃雖然擁有射速快、準確度高等優點,但也有一些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內部火藥無法搗實,導致火銃的爆發力不足,射程變得非常近。再有就是造價相對較高。

看到這兒,康熙沒有了興趣,畢竟滿清靠著騎射起家,認為老祖宗騎射的本領不能丟。所以對戴梓發明的射程近、造價高的連珠火銃並不感冒。就這樣,連珠火銃被淹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政治問題

戴梓為人正直,剛正不阿,而且還頗有一種以天下事為己任的感覺。為此,他經常在自己的詩文之中針砭時弊,這種事必然讓大搞文字獄,禁固百姓思想的康熙非常不爽。

恰好,此時發生了兩件事,讓戴梓得罪了兩個人。

第一件事,由於平定準噶爾戰爭需要,康熙下令讓南懷仁仿製弗朗機炮,結果南懷仁用了一年的時間也沒有製成。面對這種情況,康熙又下令讓戴梓仿製,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戴梓竟然僅僅用了八天的時間便仿製成功。其後,此炮被命名為了威遠將軍炮,為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立下了大功。

不過,這件事也讓南懷仁深深的記恨了戴梓。

接著,又有一件事發生。張獻忠養子陳宏勛曾多次到戴梓家中勒索錢財,結果,戴家忍無可忍,戴梓長子憤怒的拔劍恐嚇陳宏勛。

陳宏勛見此和南懷仁勾結,誣陷戴梓私通東洋。最終,康熙找準時機,把戴梓這個針砭時弊的刺頭流放到了遼東。後來,戴梓在遼東度過了30餘年,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了。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b28600019317c9fc11b4", "vname": "", "vid": "v02019560000bm6b9or6936ho2u1oo8g",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2d8dc000110deae3f1fa1",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b28600019317c9fc11b4",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63.144,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2265859}, "ultra": {"duration": 163.144, "h": 540, "subjective_score": 0, "w": 960, "file_size": 16114123}, "normal": {"duration": 163.144,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8553193}}, "md5": "bc6fbda17c34f982f10a82b3f90a9c7f", "duration": 163.144, "file_sign": "bc6fbda17c34f982f10a82b3f90a9c7f", "thumb_uri": "2b28600019317c9fc11b4", "vu": "v02019560000bm6b9or6936ho2u1oo8g"} --}


這種所謂的「機關槍」,名字叫連珠銃,具體是不是我國發明的,沒有實證。

大發明家戴梓

戴梓是康熙年間之人,生於官宦之家,自幼聰明無比。朝廷徵討西南不臣,他聽說後立刻報名參加,據史書記載,他不久就向上面進獻了28連發的「機槍」。

後來朝廷徵討格爾丹等部,他又進獻了新式大炮,這種炮比過去的那些厲害很多,曾經在對外戰鬥中,只是開了幾炮敵人就嚇得逃散了。

28發火銃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種火銃和現在的機槍原理完全不同,這種兵器裡面,設置了兩個發射裝置,而一旦按下其中的一個,火藥會立馬落入下面的裝置裡面,與此同時,在拉動前面那個發射裝置的時候,另外一個也在隨之轉動,後者配製了生火材料,一旦發生摩擦,就能打出火花,一旦進入彈匣,就能立刻點燃裡面的子彈,然後完成發射。

這種火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可以連續發射,而且裝彈量大,有近30發!當時的兵器,普遍還停留在刀劍之上,像弓箭雖說可以遠距離發射,但是準頭較差,威力更不能和火藥相比。

另外,這種火銃發射的時候,上面通過瞄準後,準頭很好,可以說是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

那麼,這麼厲害的東西,為何康熙沒用呢?

首先,這裡就出現了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說當年戴梓壓根就沒把這種武器上報朝廷。據說他在製作出這種兵器來之後,當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裡有人對他說,如果把這種武器說了出去,以後會死很多人,他的後代也會死的一個不剩。於是他醒來後就決定,只把這種兵器留在家裡,而不是上繳給國家。

第二種說法是清史裡面流傳下來的,說在1674年徵討耿精忠的時候,他曾經將此物獻了出來,但是當時皇帝只是很高興,卻並沒有說在後來有使用情況,他受到重用,很大程度是和他改良的大炮有關,而大炮確實有使用的記載。

但是清史裡面的這種說法,又來自於紀曉嵐的記錄,而他所記錄的事情,又是當年戴梓的後人所說,其中的話根本無法證明,都是不太可信之言。

所以,很可能不是康熙不用,而是他實在沒拿到戴梓的這種東西。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說即便是戴梓發明出來的,但是以當時的條件,根本無法大量製造

不能製造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當時的工藝不足以大量製造,二是這種東西的造價很高。但是這種說法,只要我們稍微想想,就會知道不可信。

既然戴梓都能做出來了,就算是太複雜,不能用於軍隊裏,最起碼也能製作一部分,然後在皇宮之中使用,但是事實上,除了一支類似的、從荷蘭弄來的連發火銃,並沒有發現其他的。

至於造價高之說,也是這個道理,就算太不能大量生產,但是裝備幾千人肯定是沒問題的,可事實上,確實沒有配發這種火銃的記載。所以,應該當年確實是朝廷沒有得到這種火銃的製造技術而最終沒能大量使用。


康熙朝時發明的「機關槍」,不是增加槍管,而是想法自動裝填彈藥。

在康熙朝之前,就有人嘗試增加火銃的槍管數量,提高火力輸出。

火銃這玩意,由於槍管沒有膛線,命中就靠信仰了。而且,其射程也不遠,最多百米左右。打仗的時候要想用火銃打死敵人,除非距離特別近,或者打排槍:一堆人佔成排,提高命中率。也是因此,歐洲人拿火繩槍打仗的時候為了提高命中率,都是排對排對射。

由於火銃裝填複雜,真要是讓敵人衝到面前了,打完一槍就要當棍子使喚了。那玩意,又重又沒有「仞」,怎麼殺敵?尤其是對上騎兵,一個衝鋒就完蛋了。

不過,古人覺得火器聲音大,唬人,不能輕易棄用。於是,在明朝時,明軍想出一個辦法,將火銃跟冷兵器「近乎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三眼火銃」!銃身由三根管子合鑄而成,下面加根棍子。「三眼火銃」比普通的火銃多了兩次射擊機會,並且,還能當棍子用於近戰。不過,也就僅此而已。真要是近戰的時候,遠沒有刀「槍(冷兵器長矛一類)」好使。

在《明朝那些事》中,說遼東鐵騎使用「三眼火銃」,威力強大。其實,遼東鐵騎纔不喜歡用那玩意,怪沉的。我們看遼東鐵騎的「創始人」李成梁的戰法,還是弓箭為主:

「及戰多用鐵騎,列為橫陣,發弓矢沖賊,若賊陣不動,則緩緩退之再沖。十數次之後,堅陣無有不潰者。」

康熙時的「機關槍」,只存在於傳說之中。

康熙朝發明「機關槍」的是戴梓,著名的火器愛好者。他發明瞭一種叫「二十八連珠火銃」的神器,比明朝的「三眼火統」多25次射擊機會。但是,他不是跟三眼火統一樣增加槍管,而是想法自動裝填「彈藥」!據說,這把槍裡面裝有可用來擊發28次的火藥和彈丸,每擊發一次,彈丸和火藥就會自動裝填。

(有人引用「蘇大強」照片,當戴梓。其實,這是《槍炮侯》的劇照,一個神劇。蘇大強拿的槍是ZB26輕機槍,1926年才製造出來。下面還有一張圖片更神,竟然加裝了瞄準鏡。。。老佛爺怎麼輸的。。。)

這個神器具體什麼原理,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已經失傳了。網上放的圖片,都是近代人自己想出來的,別被騙了。關於這把槍最早的歷史記載,還是出自於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中。這本書中,紀曉嵐寫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我拿其中一個故事舉例子,故事的大概內容如下:有個長相貌美的男子,經常被別的男人佔便宜(口味很重)。於是,他發憤圖強學習功夫。等他再遇到強人的時候,幾下就把這夥強人給制服了。然後,為了懲罰這夥強人,這個男子就把強人給上了。。。。

呵呵,《閱微草堂筆記》記錄的東西,能當真嗎?

總之,這把槍沒有實戰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是現在這種裝填(現成)子彈的原理。應該有機括,可以將火藥和彈丸分別裝進槍筒之中。這就有問題了,這麼裝填的火藥處於鬆散狀態,無法搗實!!!那麼,它的射程必然受影響!甚至,彈丸有可能出槍口就要掉地上。。。而且,製作工藝要求高,也不是當時能夠批量生產的。

所以,這個發明其實很雞肋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這個東西應該算不上機關槍,只能算是類似半自動槍械這一類的火槍,據紀曉嵐記錄在《閱微草堂筆記》的說法:

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什麼意思呢?

銃背是彈匣,可貯存 28 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

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 28發子彈,而且擊發、填彈兩個程序連動進行,無須像洋槍那樣打完一發再填葯。

從這個描述可以看出,這就相當於一個半自動步槍,彈夾能夠裝二十八發子彈,雖說在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是以當時的水平來看,這個應該能算得上是利器了。

那麼就是這樣一種利器,為什麼康熙會棄之不用呢?

發明這個「機關槍」的人叫戴梓,出生於浙江杭州。其父名叫戴蒼,曾任明朝監軍,很擅長製作軍械。

因為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戴梓還是11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自己獨立製作軍械,被人們稱為「天才火器發明家」。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引起了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的不滿,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起兵反叛,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亂。

也正是在這時,戴梓經人推薦給了康親王,因其有軍械製造的才能,被康親王禮聘至軍中,並隨軍出征。後因其火器立功,被康熙皇帝留在宮中封為翰林院侍講。

注意這個翰林院侍講,這是個什麼官職呢,從四品。該官職主要配置於內閣或翰林院,轄下有典簿,侍詔等。主要任務為文史修撰,編修與檢討。

說白了在戰爭中立下了功勞卻給個文職,而沒有將其舉薦到工部,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後來戴梓接著自己鑽研軍械,發明出所謂「機關槍」後便將其獻給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又以成本較高,射程近等缺點將其束之高閣。

這背後的意思就耐人尋味了,是靠著騎射起家的滿清皇帝對著火器的興趣不大,還是擔心這種火器流傳出去會對自己統治者地位造成影響呢?

個人更傾向於第二點,對於康熙皇帝而言,時局的安穩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雖然康熙年間偶有叛亂,但是對於大局來說無傷大雅,最後都能一一撲滅,叛亂對清朝的統治地位是動搖不了的。

但是,一旦這種能夠以少勝多的火器到了地方勢力手中,屆時叛亂一起,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而經常在自己的詩文之中針砭時弊的戴梓,讓康熙皇帝後來更是起了疑心,所以便順水推舟假借南懷仁的栽贓,將其流放遼東。而戴梓後來也就病故遼東,此時康熙皇帝已經駕崩好幾年了。


這個問題講的是戴梓在康熙年間就發明瞭二十八連發的——「機關槍」,但卻被流放盛京的冤案。

按老規矩,咱們先上結論:

第一,戴梓被流放盛京確實是冤案,但卻和他的軍事發明無關。

第二,戴梓發明的不是機關槍。

戴梓發明的二十八連發機槍,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在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二十八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但是,要說明的是,比戴梓發明的這種連珠銃還要五花八門的火器,在大明朝的武備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名字叫的也是十分霸氣——就是實戰性能差。各種十眼銃、「一窩蜂」之類的利器,甚至傳說中史前版的坦克——呂公車都因為在實戰中的效果有限,所以就被逐漸淘汰。

至於連珠銃這種「奇行種」的燧發槍,既無沒有上彈,閉鎖,擊針擊發,也無退彈能力,怎說也不能說是「機關槍」。

再加上連珠銃槍管短、射程有限,填葯時間長,所以實際戰鬥能力,還不如裝葯多、身管長、可以在遠距離打穿鐵甲、由奧斯曼帝國發明的贊巴拉火繩槍,正是由於清軍在對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中獲得了這種槍械,從而直接導致了鐵甲在被徹底的淘汰。而同樣是在準噶爾汗國戰爭中,同樣是由戴梓發明的「威遠大將軍」炮,也就是衝天炮,則可以說是大顯神威。這種戴梓研發的重三百斤左右的野戰炮,不僅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敵人形成覆蓋殺傷,而且還可以能夠通過調整射擊角度,來操縱射程的遠近。這種武器即使面對來勢洶洶的準噶爾鐵騎也毫無死角。

之後再講講為啥戴梓被康熙帝狠狠地整了一頓。

戴梓這個人,是江南士大夫出身,這在清初的政治正確中就是原罪,而且這個戴梓頗有晚明士大夫那種「公知」心態,寫詩作文經常針砭時弊,對大清朝統一全國、提高國際地位的成就視而不見,反而揪著官吏貪腐、民生疾苦這些細枝末節不放。打開戴梓的詩文中我們看不到康熙盛世的輝煌豪邁,隨處可見的全是各種負能量——這種人,康熙帝早就憋著收拾他呢!

但是,這個戴梓不好對付,他一不貪財二不好色,所以很難羅織罪名。因此只能在政治上給戴梓上綱上線, 扣帽子。於是比利時籍的客卿南懷仁望風希指,藉機誣告戴梓私通日本,這種罪名荒謬絕倫,因為當時日本正在閉關鎖國,素不與外界交往,戴梓就算是想「賣國」都找不到買主。但是罪名總算有了,康熙帝順水推舟的下旨,將戴梓流放盛京。

結果是,戴梓到了盛京反動言行不改,依舊寫詩作文宣洩負能量——喫大清朝的「人血饅頭」,所以也就無法得到康熙帝的寬恕,終於在三十五年之後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

而此時康熙帝也已經駕崩四年了。

明末清初是火器發展史的「戰國時代」,各種詭異的設計層出不窮。

大明朝時期的火槍手,但是火槍手在當時最大的優勢是比弓箭手更加具有「性價比」。

整到了戴梓的南懷仁,身為一個地道的「歪果仁」,其奴性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中國奸佞。


中國是一個極具創造力的國家,從古到今中國人的創造品無數。軍事武器的創新一直都是國家所重視,其實世界上第一把「機關槍」也是我中國人設計的,而且性能比200多年後的洋槍還要好,但這個武器還沒廣泛應用於世便被我們得康熙皇帝給雪藏了。

先介紹一下這個槍,這個槍在當時被叫做「連珠火銃」,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槍是一個可以連發的槍,他有彈夾可以同時儲存28顆子彈,而且它的設計非常的巧妙,想的非常像琵琶一樣一顆發射完會自動把下一顆頂出來,所以可以一直連發28次殺傷力和效率可以說是當時的第一名,而且它解決了古代舊式火銃用火繩點火,容易遭受風雨潮濕影響的難題。拿洋槍做一下對比,最先傳入中國的洋槍被稱為「單子摟」,雖然它也要比古代的長矛什麼殺傷力大很多,但是戰場看的就是時機,而這個「單子摟」只能發射一顆子彈,發射完重新裝就需要一點兒時間,比不了「連珠火銃」的效率。但這樣好這樣先進的兵器在當時那個社會卻沒有大展拳腳。

再介紹一些這個連珠火銃的發明者,他名叫戴梓,是浙江生人。俗話說,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戴梓從小便喜歡軍事,總是搞各種各樣的軍事發明,而且他還具有民族情懷,在,大將耿精忠起兵反叛朝廷,清廷派兵平叛時戴梓便把他發明的連珠火銃進獻給了康熙皇帝,這個連珠火銃在戰場上得到了使用,而且發揮出了他的威力,把敵人打的落花流水。戴梓也算有功,便被賞了錢封了官,但是能發明出這種厲害東西的人怎麼會是善者,戴梓經常懟天懟地,在官場的名聲很不好。

而且有才的人總會使人妒忌,在軍事上嶄露頭角的戴梓也未能倖免,許多人攻擊他,甚至給康熙皇帝打小報告,皇帝是最容易聽信讒言的,終於有一天皇帝削了戴梓的官還把他流放了,一個罪人發明的東西怎麼能再使用,所以連珠火銃也被束之高閣,而戴梓一代軍事鬼才也因為心情和身體的原因去世了。

在說一說連珠火銃被束之高閣的最主要決定者——康熙皇帝。古代皇帝是最為高高在上的,他們的職業消息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各位大臣,在幾乎所有人都抨擊戴梓的時候,康熙便對他有了提防,再加上戴梓不修邊幅惹怒皇上,皇上怎麼會留他,所以戴梓的死也許不能倖免。但連珠火銃的禁用就有些沒有他頭腦了,封建思想太過根深蒂固,有發明創造的人才卻沒有發明創造的土壤,是連珠火銃的一個悲劇,更是清代的一個悲劇。

會說漢語的中國人是聰明的,但好馬仍然需要伯樂,聰明的人需要有聰明的政策來發覺比如估計「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