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中國歷史不難發現,無數默默無聞且技能高超的工匠參與書寫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明。然而近些年來,工匠羣體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下,當「中國製造」的集結號吹響之時,工匠羣體及工匠精神,重返大眾視野。  中國工匠的昨天和今天  工匠,是指技藝高超的手藝人,工匠所具備的嚴謹、專註、敬業等品質,被稱為工匠精神。  中國歷史上的能工巧匠,曾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蹟。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工匠所從事的勞動,是苦活、累活,枯燥無味。在這種思想的誤導下,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當工匠,工匠羣體的人數銳減。此外,在製造業領域,工匠的職級和待遇普遍偏低,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古代工匠開啟了中國工匠精神的1.0時代,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工匠要賦予工匠精神新的寓意,書寫中國工匠精神的2.0時代。  工匠在製造業強國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凡是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往往擁有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並且工匠精神深深地紮根於企業文化,形成一種鮮明的工業價值觀。德國,一個擁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卻擁有2300多個世界級品牌,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強國和大國,德國企業中大量技能嫻熟的工匠,是其中當之無愧的棟樑。德國企業家認為:一個優秀的工匠,和科學家沒什麼兩樣。  再看教育領域,德國人極其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當前,德國70%的青少年中學畢業後接受雙軌制的職業教育,其中製造業培訓在所有行業的培訓中佔比最高,約佔35%。在德國賓士、寶馬、西門子等諸多企業裏,許多高管都是工匠學徒出生,比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青少年時期就是一名瓷器工匠的學徒。  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如果一個人被稱為工匠,這意味著受到了極大的尊重。創建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的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就是一個具有匠人精神的企業家。他曾說:「企業家要像匠人那樣,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產品,用耳朵靜聽產品的『哭泣聲』。」  有人做過統計,全球具有超過200年歷史的企業中,日本3146家,為全球之最。德國有837家、荷蘭222家、法國196家。這些「長壽企業」為什麼能存在?答案只有一個:這些企業傳承著匠人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國製造」的當務之急  當前,中國正在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這對企業的生存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製造業若要實現良性發展,擁有大批工匠是前提條件。除此之外,還需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與企業發展信念中的誠信、責任、擔當、創新,可謂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工匠精神有助產品品質的提升。  回首近三十多年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之路,不少企業單純強調經濟效益至上,出於快速盈利的動機,沒有在產品製造、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方面下硬功夫。有一些企業,為了迎合潮流,經常將企業與大數據、信息技術等概念捆綁在一起。這本無可非議,可是企業家底薄,產品質量、產品規模和產品口碑處於「低位運行」階段。這種情況下,企業其實更需要苦練內功,發揮工匠們的生產積極性,以工匠精神夯實企業根基。對此,著名企業家王石曾經提出忠告:「別在我面前說大數據,中國企業缺失工匠精神。」當前,在「中國製造」做大做強的機遇與挑戰面前,絕大多數的企業意識到了工匠的重要性,更意識到了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  中國製造業領域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項迫在眉睫的議題。而如何進行培育,在我看來,首先是教育機構要轉換辦學思路。當前的各類學校,重視書本理論,忽視勞動實踐和動手能力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強實踐教育,讓「心靈手巧」成為衡量人才的標準,尤其是在職業教育中要予以體現;其次是企業要完善工匠的激勵機制。在一些企業內部,工程師、管理者和營銷人員的福利待遇遠優於工匠,這無疑挫傷了工匠羣體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身懷絕技的工匠,應該在企業中得到應有的重視,受到高規格的待遇;最後是全社會要轉變觀念,對工匠予以人文關懷。工匠的勞動閃耀著智慧的靈光,只有全社會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中國製造」才具備廣泛的民意基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