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学期的国文通识课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白先勇的<花桥荣记>,因为制作小组报告的缘故,第一次如此深入分析文本,也格外印象深刻。高中时第一次阅读文本时,卢先生的人生一路走下坡令我震撼,故事主轴对我而言完全环绕在卢先生身上,虽然悲哀却也是当时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缩影。再一次细读这份文本后,感官不再只停留在卢先生上,开始触及到每个小人物,不论是老板娘、洗衣婆阿春、房东顾太太等等,开始认真咀嚼每一个文字,体会故事人物的辛酸,也格外受作者的文字力量所撼动,与感受这故事在这社会当中的缩影。

        老板娘做为一个叙述者,却十分抢戏,然而她的色彩不只存在当时时代的人们身上,套用在现代人之中也不冲突。故事中凸显她的缺点远大于她的优点,不论是自私、爱谈论八卦、势利,都是许多人的通病,只是作者透过夸大的方式,让读者感受、甚至厌恶,但其实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许多少都有老板娘的特质,例如老板娘一心一意希望凑合卢先生与秀华,甚至因为被拒绝而恼羞成怒,执意认为自己是为他人好,处处为别人打算,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仅以自己为出发点,这其实都是出自于私心而勉强他人。但老板娘是故事当中最为积极经营生活的人,在大陆桂林原是米粉店姑娘,家境优渥,也成为了营长太太,十分风光,但来到台湾后,不只一切从零开始,连丈夫的消息也无从得知,无依无靠的她却仍旧认真经营生活、支撑花桥荣记。

        若说老板娘代表许多人的缺点,那么卢先生应该呈现了许多人悲伤的样子,同样以较夸大的方式,依然是人们的缩影。他对于未婚妻的过度执著,导致在希望破灭后也失去生存的力量,原本是个有固定薪水的小学教师,却在一生积蓄被骗光后,魂不守舍,甚至与阿春发生关系,最终死于非命,与先前斯文模样相差甚远。秦颠子的故事也有著异曲同工之妙,原在他乡作县太爷,却也在战争中被波及,来台只能做个小小公务员,但仍无法释怀,甚至开始发疯。但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每天打开电视时,社会新闻几乎充斥著许多的卢先生,不论是为了爱情伤人、抑或是为了金钱结束生命,都是一个个过度执著导致无法承受失去的伤疤。我们对于卢先生的境遇感到惊奇与不解,有时却也不小心成为他那样执著的人,因为失去而行尸走肉,如同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老板娘也许并非完美,却也还是乐观的人,懂得放下好好过生活,虽然失去的挚爱,但仍然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两人最大的差异应是因为老板娘本就不特别抱持希望生活著,毕竟已了无牵挂,仅是过一天是一天的想法,但卢先生却是每天都在期盼与罗小姐见面,日常全与她无法脱离关系,才会在积蓄被骗光后,如此凄惨,因为支撑他生活的支柱已荡然无存。

        这个故事大概唯一最被读者诟病的是对于台湾的歧视,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大陆的优越感,对于洗衣婆阿春的描述更是极尽丑陋,但我其实对于这样的写作手法并没有很强烈的反弹,因为我认为这样的写作方式是为了凸显卢先生在失落以后的巨变,且当时这些时代差异应该是理所当然存在的,被迫迁徙到台湾的居民肯定是怀念原乡的,毕竟那是生长了几十年之地,不论是情感、财富的累积都是无法重来的,且在谈论他人的八卦时,鲜少是礼貌与正向的,大多都是有点夸饰、不耻的方式,语带嘲讽,我认为作者只是揣摩了那样的心思,期盼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昔盛今衰不论身处在哪个时代,都是当时文人热门的创作题材,而我也特别喜欢,透过有点映衬与对比的方式,总可以很真实的感觉到那份惆怅,使我感触极为深刻、历历在目。花桥荣记的背景也是叙述著战后长春的衰败、远离家乡,从前的光景已不复见,只能透过一张张的照片怀念家乡,从前再怎么山明水秀,如今也仅能靠著老板娘骄傲的口吻介绍著,她和故事当中的某些角色都是流离他乡的异乡人,一把火烧尽了原乡的房子,一场战争带走了挚爱,即使来到台湾后在长春路底开了米粉店、在长春国小教书,也不再具有当年的意义了,只是多一分的触景伤情罢了。

        再一次深入的阅读这篇文本,我不再只是个旁观者被动接收作者传达的故事,最大的收获是感受书中人物与现实当中的连结。且对于这些国共内战的历史,若仅仅以几行字交代过去的故事,可能无法有任何感同身受,然而透过深入分析文本,了解到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摧毁,故事中的人物来到台湾前后的生活皆落差很大,产生强烈的对比,被迫重新在异地开始生活、失去挚爱,那份无奈、无助的心情,又岂是能以流落到异乡补偿一个职位,让他安身立命,能弥补的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