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刺董卓和汪清衛刺攝政王載灃這兩樣事放一塊來說還是第一次見,他們本人作何感想不知道,不過可以試著去分析。

首先孟德獻刀出自《三國演義》的橋段,體現了曹操的機智。而曹操刺董卓在歷史上並無此事,《魏書》中記載:「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裏」。意思是董卓想讓曹操在他手下做事,曹操不看好董卓,就棄官跑回老家了。

不過曹操還真刺殺過一人,不過那人不是董卓,是當時的權閹張讓,《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 「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從這段記載中看出曹操年輕時武藝真的不錯,全身而退。

再來看汪精衛刺載灃,1910年3月1日的深夜,有個車夫在北京什剎海銀錠橋看見有人在橋下鬼鬼祟祟的埋什麼東西,就報告了清廷,隨後清政府在日本人的幫助下,順著炸彈這個線索將汪精衛、黃復生和喻培倫抓獲,被抓的汪精衛還在獄中寫下了著名詩句:「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和我們後來熟悉的汪精衛是不是差距很大?之後載灃希望得到革命黨人的支持,維持住失衡的局面,因此他赦免了汪精衛。

從這倆件事再延伸到這兩個人物在歷史上所作所為來看,曹操和汪精衛行刺時的想法有一點相通之處,就是這二人當時都是年輕氣盛,不同的是一來汪精衛是有赴死的準備,曹操可沒那想法,雖然刺殺失敗,但憑著他一身武功,以及幹爺爺和家族勢力,還是沒事的;二來刺殺失敗之後,汪精衛的思想轉變了180度,對清室有了感恩的心理,我想他後來做漢奸和這段思想轉變是有關係的,同時也看出汪精衛這人是嘴不服軟心服軟,是個軟骨頭;而曹操則是把自己的豪情埋在了心裡,雖然在《三國演義》中寫了很多曹操狼狽逃竄的慫樣,不過就算是小說裏也抹不掉曹操那身不屈的傲骨,終成就一番霸業。


曹操並沒有刺殺董卓!當時曹操是袁紹的死黨,在袁紹得罪董卓以後曹操就成為董卓的網羅對象之一,所以曹操在袁紹逃走後也跟著連夜逃走了。在當時,因為袁紹家族在河北勢力十分龐大,董卓的勢力也沒法到達河北去抓袁紹;但是曹操就不同了,曹操當時在河南,董卓要是想抓曹操還是抓得到的,所以曹操就不得不反,這是曹操起兵的主因。所以說曹操有什麼想法我認為他沒想法,他當時的想法就是逃命,然後再埋怨一下袁紹太白目,想要得罪董卓至少也得給曹操通個氣,這樣就不會被攆成狗。

至於說汪精衛刺殺滿清王爺這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杜撰了曹操刺殺董卓的事件使得曹操揚名天下。這汪精衛覺得這是一個好計策,於是學著三國演義描述曹操刺殺董卓的劇情去當男一號,刺殺成不成功不重要,反正出名了就好。汪精衛當時的想法肯定是咦,不對啊,怎麼跟劇情發展不一樣。


都是年輕氣盛的一時衝動。曹操在洛陽幹公安局長的時候,剛正不阿,任你是誰只要敢作姦犯科都要繩之以法。

董卓篡朝。曹操逃出洛陽,回老家起兵反董卓。正史上並沒有刺殺董卓一事。都是《三國演義》影響力太大傳出來的。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當時也算是為了革命勇於犧牲。『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稱的上豪壯。只是後來走了歪路,但不能否定他當時的革命信念還是堅定的!


不成功便成仁,成功則聞名天下,賺夠政治資本,失敗,則爛命一條,但也能流芳千古。說白了賭徒心理,為上位找了一條最近的路走。


曹操刺殺董卓那個年紀剛好是憤青,正是董卓勢力正盛的時候,冒險幹刺殺這事,多少也是有一點家國情仇的豪邁。

汪這個時候,滿清頹勢盡顯,革命已是星火燎原之勢,刺殺或不刺殺,可能都無關大局了,多少有點提前給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感覺。

曹的刺殺,成就了一代梟雄,汪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漢奸一個。


一個是虛構的,一個是真實的沒法比較,真實歷史曹操沒有殺過董卓,還是一個真正的梟雄,汪精衛刺殺載灃是英雄壯舉,但是抗戰後期他錯誤的看不清中國未來的希望,且又變得優柔寡斷,被老婆和下屬帶成了漢奸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英雄。去留肝膽兩崑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